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35231
  • 作      者: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战争史》由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钱穆、王云五、陶希圣等史学大家倾力襄助,一部空前权威的中国古代战争通史,两岸军方分发军中将校阅读的第一读本,16年编纂,5年修订,18巨册,500万言,800幅地图,中国现代史上顶尖军事专家和史学名家的集大成之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展开
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台湾三军大学前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本书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为第3册,涵盖了从楚汉战争到东汉一朝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楚汉战争,西汉前期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对西南夷和西域的开拓,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和东汉的建国战争,以及东汉对匈奴的战争等内容。

相关视频请点击:

展开
精彩书评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18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
  
  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 饶胜文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楚汉战争全般形势(附图3-82 3-83 3-84)
  一、楚汉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封诸侯王于戏。四月诸侯王各分途就国,天下之政,皆由羽出。
  二、是年五月齐相田荣击走齐王田都。六月,击杀田巿于即墨。七月,使彭越击济北王田安,杀之,遂并三齐。旋复使越击楚;并出兵助陈余,以击常山王张耳。于是,北方大乱,齐楚之战首先展开。
  三、是年八月,刘邦自南郑出袭三秦,旋即掀起楚汉之战。
  第一节?刘邦入咸阳后之动态
  刘邦入关,秦王子婴出降,其事已详于第四卷末章。兹仅述其入咸阳后之主要动态如次:
  一、收秦档案?楚汉元年(前206年)冬十月,沛公刘邦进入秦都咸阳时,诸将竞逐于争夺金帛财物,独萧何先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沛公得赖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及强弱之形势。
  二、还军霸上?刘邦入咸阳后,见秦宫室帏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以自娱。樊哙、张良谏阻之。哙主沛公安定天下,应还军霸上。张良则曰:“秦为无道,故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愿听樊哙言。”于是沛公遂封秦重宝财物府库,于十月率十万兵号二十万还军霸上。
  三、收拾人心?十一月,刘邦召秦诸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赴各县乡邑遍告而抚安之,秦民大悦。
  四、派兵拒项羽入关?刘邦还军霸上后,时有解生劝刘邦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羽号曰雍王,王关中。即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刘邦恐不得王关中,乃从其计,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按刘邦入咸阳曾数变其计,始则欲据富丽堂皇之秦宫以自娱,继则还军霸上以待诸侯,复则遣兵拒关欲自王关中。盖刘邦之进入关中,其经过之顺利与疾速,实非其所预料,故未能制有定策;但关中之得失,甚为重要,故仓卒中遂不得不数易其计。
  第二节?项羽入关与鸿门之会
  项羽于巨鹿之战,破降章邯,其事已详于第四卷。羽乃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即刘邦还军霸上之时,将诸侯兵四十余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向关中挺进。十一月,秦降将长史司马欣将秦军二十余万为前导,行到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时,秦吏卒因多受诸侯军之奴役折辱,遂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言,以告项羽,项羽因念秦吏卒尚众,恐其至关中叛乱,乃密召英布与蒲将军计议。夜击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于新安城南。而独留章邯,长史司马欣,及都尉董翳与之入秦。(按此次所坑者皆秦卒。至王离所率之蒙恬军,其中多胡人。就中楼烦骑兵尤强悍,则已为项羽所收编,故楚汉激战时,楚兵最强。及楚失势,楼烦骑兵,又屡为汉所俘,详见以后各章)
  项羽西至函谷关,刘邦守关兵拒之不得入,又闻邦欲自王关中,大怒;使英布等攻破关,遂于十二月至于戏西(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时刘邦军霸上,项羽驻节鸿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之白鹿原),相去四十里。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密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欲翌日即出击刘邦军。范增亦主急击,以勿使逃逸。时楚之左尹项伯(项羽季父)以其恩人张良(其事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从刘邦在霸上,恐同遭难,乃夜密往告之,良因转告刘邦。邦大惊,乃因良而固要项伯相会饮,并约为婚姻以厚结之,然后请伯从中调解。并请其转告项羽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取,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并嘱邦明旦至鸿门拜谢。于是而有鸿门之会。
  项伯是夜回至鸿门,因将刘邦之言转告项羽,并说羽以刘邦有入关之功,今击之,将为诸侯所议,不如因而善遇之,使为己所用。项羽许诺。
  翌晨,刘邦偕张良率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将,及卒百余人至鸿门见项羽。至即拜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羽曰:“此公之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即日因留刘邦饮宴。但范增又劝羽就席间杀之。是宴也,项伯、范增、张良均在座,饮酒间范增数目视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项羽均默然不应。范增又起,出召项庄(项羽从弟),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座杀之。”庄遂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曰:“诺。”项庄拔剑起舞,意常在刘邦。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刘邦,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召樊哙。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告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于是哙急带剑拥盾入,至则瞋目视项羽,严辞责之。略谓:“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而赐哙坐。须臾,刘邦借词如厕,而宴亦罢。刘邦乃急乘骑不辞而走,而留张良辞谢羽。并约曰:“此去霸上二十里,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谢。”四将则率从卒步行而走。刘邦回至霸上,立诛曹无伤,并即作应变之准备。嗣以张良对项羽方面处置得宜,遂得在霸上暂获安顿以待后命。
  张良度沛公已至军,乃入谢羽曰:“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将军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亚父足下。”项羽曰:“沛公安在?”良曰:“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羽受璧。范增则将所受之玉斗掷之于地而撞破之。盖愤彼欲杀刘邦之主张未被采纳也。
  按刘邦鸿门之宴及逃走,显然为与张良预筹之措施。彼始终借张良之力,以左右项伯;终因项伯在楚之地位,始得免于难。至于范增之主张所以不行者,一因刘邦实有入关之功,尚未得显著翦除之借口。二因刘邦当时之地位与实力,尚不足以引起严重之注意,且已表示俯首臣服。三因秦国已亡,诸侯毕集于关中,如何区处天下之全局,端为项羽此时迫不容缓之要图,故实无暇注意沛公之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楚汉战争全般形势
第一节 刘邦入咸阳后之动态
第二节 项羽入关与鸿门之会
第三节 项羽称霸天下与分封诸侯
第四节 诸侯分封后叛乱迭起
第五节 楚汉战争之各阶段及其形势之演变
第六节 战略地理形势与战争方略
第七节 楚汉战争中之主要人物

第二章 刘邦进袭三秦与项羽伐齐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作战方略
第四节 刘邦袭秦及项羽伐齐之作战经过
第五节 申论

第三章 彭城会战
第一节 刘邦之乘势扩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作战方略
第四节 会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局势
第六节 申论

第四章 荥阳对峙及刘邦之机动作战
第一节 作战方略
第二节 荥阳对峙及刘邦机动作战之经过
第三节 申论

第五章 韩信破魏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双方作战方略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第六章 韩信破代、赵及下燕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作战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破代及井陉之战
第五节 兵不血刃下燕
第六节 战后局势
第七节 申论

第七章 韩信袭齐及潍水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作战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局势
第六节 申论

第八章 垓下会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会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会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概况
第五节 申论

第九章 楚汉战争总论
第一节 楚汉成败之历史原因
第二节 楚汉成败与人才之得失
第三节 楚汉成败与战略之运用
第四节 项羽刘邦本质上之比较及项羽之战略与战术
第五节 结论
第六卷西汉时代

第一章 西汉时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西汉时代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西汉政治、经济、社会及学术思想概况
第三节 汉匈之国防军备与兵制
第四节 西汉时代之战争型态——战略战术

第二章 汉削平异姓诸王之战
第一节 统一后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汉初之对内政策
第三节 削平异姓诸王之经过
第四节 战后局势
第五节 申论

第三章 汉削平同姓诸王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略形势与作战方略
第三节 作战近因与作战准备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局势
第六节 申论

第四章 汉初对匈奴之战
第一节 高帝平城被围之战
第二节 文帝御匈奴之战
第三节 景帝御匈奴之战

第五章 汉武帝第一阶段征匈奴之战——诱击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第一次诱击匈奴之战——马邑埋伏战
第三节 第二次诱击匈奴之战——关市诱击战
第四节 申论

第六章 汉武帝第二阶段征匈奴之战
第一节 一般形势与战略
第二节 作战经过
第三节 战后状况
第四节 战后武帝之措施

第七章 汉武帝第三阶段征匈奴之战——政治军事并用战
第一节 廓清河西走廊之扫荡战
第二节 汉武胁降单于与离间之谋略战
第三节 申论

第八章 汉武帝第四阶段征匈奴之战——后期大决战
第一节 大决战之前奏
第二节 后期大决战
第三节 战后局势
第四节 申论

第九章 汉武帝开西南夷及灭南越朝鲜之战
第一节 开西南夷
第二节 平南越之战
第三节 征朝鲜之战
第四节 战后概况及申论

第十章 汉宣、元二帝征匈奴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宣帝征匈奴之战
第三节 元帝征匈奴——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
第四节 战后局势及申论
第七卷东汉时代

第一章 东汉时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东汉时代之形成
第二节 东汉盛衰之概况
第三节 东汉政治、经济及社会概况
第四节 东汉之国防军备
第五节 东汉之军制
第六节 东汉之战争型态——战略战术

第二章 更始灭新莽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荆州乱起及其诸人物
第三节 宛及昆阳之战
第四节 破长安灭新莽之战
第五节 申论

第三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略定河北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辅弼刘秀定河北之诸人物
第三节 邯郸之战
第四节 统一河北之战及称帝
第五节 申论

第四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二——进取两京(长安洛阳)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两京形势及光武进取方略
第三节 进取长安之战
第四节 进取洛阳之战
第五节 光武定都洛阳后之重大措施
第六节 申论

第五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三——平定关东群雄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平定群雄全般方略
第二节 南征宛邓及南郡之战
第三节 东征刘永之战
第四节 北击彭宠之战
第五节 东平董宪之战
第六节 东平张步之战
第七节 南平李宪之战
第八节 申论

第六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四——平定隗嚣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战争导因及作战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申论

第七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五——平定公孙述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与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双方战争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申论

第八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一——征匈奴之战
第一节 东汉对外战争之国策及边防形势
第二节 征匈奴之战
第三节 申论

第九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二——征西域之战
第一节 西域诸国一般形势
第二节 西域之地理形势
第三节 征西域之方略及作战导因
第四节 征西域之经过
第五节 定西域后之局势
第六节 申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