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境条件
国际营销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该领域是比较营销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很多学者讨论了环境条件与营销过程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各种环境条件与营销的关联性,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营销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营销活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早在1958年的一篇经典文章中,Drucker就指出营销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Drucker,1958)。按照Drucker的观点,营销活动产生了可能的经济整合,带来了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而且营销超越了制造和建设的经济活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最大的挑战和回报(Drucker,1958)。McMarthy(1963)提出经济发展能从一个阶段进步到另一个阶段,有效的营销制度是必需的,而且这种营销制度对经济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也有学者认为营销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复杂,单纯认为营销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是有争议的。尽管营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有不同的观点,普遍的观点认为营销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但在经济发展计划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营销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比较复杂的结论。Wadinambiarachi(1965)发现一国的营销制度和渠道结构反映了该国的社会和经济条件,通过八个国家有关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条件的分析,试图找出经济发展不同水平下的各国分销方式的特点。Amdt(1972)选取在社会政治方面相对同质的16个国家,对其零售业的研究发现支持了以往的观点,即零售结构是所选取的环境因素的函数。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曾经按照选定的环境特征对大量的环境变量和一些划定类型的国家进行了分析。Douglas(1971)运用营销科学研究院的这些数据来验证一国的营销系统与该国发展水平强相关的假设,从研究结果看,Douglas发现“营销与一国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特征是相对应的”观点难以获得支持。也就是说,营销结构的发展水平是独立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因为渠道结构更多地依赖渠道中的公司规模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此外,学者们还建立了多种分析营销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模型,如Slater(1978,1979)和他的同事设计了一种需求驱动的市场体系的一般模型,运用营销观念、营销组合、消费者行为等理论研究了不同的营销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这一思路和方法对后续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Hosely and Wee(1988)综合了营销和经济发展的研究模式,总结出三个最普遍适用的形式,即现代化(modernization,体现经济从不发达到发达等的阶段)、制度模式(institutional,体现管理交易的社会制度)和激进模式(radical,强调对他国的依赖),Taylor and Omura(1994)运用六个评估标准具体分析这三种模式中营销的作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