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亲社会行为启动效应研究:慈善捐助的社会心理学探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58993
  • 作      者:
    迟毓凯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迟毓凯,男,1973年5月出生,辽宁阜新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人才测评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世纪心理沙龙网站(WWW.xlxcn.net)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有“实验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与人才测评”、“学校心理学”。
    主要著述有《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程》(主编,广东省语言音像出版社,2008)、《障碍心理咨询》(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l999)、《教育心理学》(副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然后掀起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人们常常用“蝴蝶效应”来说明一件看起来似乎毫无关系的小事,却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那么,我们的行善之举,是否也存在一种类似的蝴蝶效应呢?“善良的、诚实的、可信的……”这些词汇能否激活你内心的善端?因果报应的故事能否促使你伸出援助之手?想象朋友能否让人变得更为大方?回忆母亲是否让人更多奉献?……
  该书在系统梳理心理学关于助人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亲社会行为=f(人格因素×情境因素)的观点,继而采用西方成熟的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就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得出了一些有趣的、有价值的结论。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编 亲社会行为研究回顾
  引子:凯蒂小姐遇害案
  亲社会行为研究最初的起因竟是发生在凌晨的一桩谋杀案,这似乎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但它却是事实:
  1964年3月27日,  《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Times)首先以《38人目击到凶手,但没有人报警——对皇后区妇人遇刺事件的冷漠震惊了调查者》为标题,报道了两个星期前在纽约一个中产阶级的居住区Kew Garden发生的一起凶杀案。
  1964年3月13日凌晨,28岁的凯蒂·热那亚小姐(Kitty Genovese,1935—1964)驾车驶向自己在纽约皇后区的家,那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居住区。大约3:15左右,她将自己的红色轿车停在了住处附近的一个停车场,转身走向自己的寓所。刚走几步,一个叫温斯顿·莫斯里(WinstonMoseley)的男人走上来袭击并用刀刺中了她。凯蒂大声呼救,附近一个住户的灯亮了,一个男人打开了窗户向歹徒大喊:“放开她!”歹徒看看他,耸耸肩走开了。凯蒂小姐踉跄着往回走,邻居的灯熄灭了。此时,袭击者又转回来再次刺中了她,凯蒂再次大声呼叫。这一次,许多附近住户的灯都亮了。袭击者回到自己的轿车里跑掉了,可5分钟后,他又回来了。他沿着凯蒂的血迹在一个楼梯的门口找到了凯蒂。凯蒂已经躺在了地上,但仍有一些意识。袭击者又一次上前刺中了她,给了她致命的一击。整个的袭击事件持续了接近半个小时。
展开
目录
上编 亲社会行为研究回顾
引子:凯蒂小姐遇害案
第1章 亲社会行为研究概述
1.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1.1.1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
1.1.2 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1.2 积极心理学和亲社会行为研究

第2章 技术方法:如何研究亲社会行为
2.1 癫痫发作:一个开创性的经典研究
2.2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其他技术
2.2.1 紧急助人情境设计
2.2.2 非紧急助人情境设计

第3章 理论模型:亲社会行为从何而来
3.1 遗传与本能:进化心理学的观点
3.1.1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3.1.2 进化心理学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
3.2 代价与回报:社会交换论的观点
3.2.1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3.2.2 社会交换理论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
3.3 观察与模仿: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3.3.1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3.2 社会学习理论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

第4章 个人因素:谁会实施亲社会行为
4.1 亲社会行为中的人格差异
4.2 亲社会行为中的性别差异
4.3 亲社会行为中的推理与归因
4.3.1 亲社会推理
4.3.2 亲社会行为与归因
4.4 亲社会行为中的情绪效应
4.4.1 积极情绪效应
4.4.2 消极状态释放模型
4.5 求助人的个人特点
4.5.1 是否受他人喜欢
4.5.2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4.5.3 求助者的性别

第5章 情境因素:哪里发生亲社会行为
5.1 环境:乡村与城市
5.1.1 大城市的冷漠
5.1.2 城市超负荷假设
5.2 旁观者数量:旁观者效应
5.2.1 旁观者效应
5.2.2 助人决策的5个步骤
5.3 熟人相助:公共关系与交换关系

第6章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
6.1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
6.2 移情一利他主义模型
6.2.1 主要观点和经典实验
6.2.2 不助人的惩罚:移情一特定惩罚
6.2.3 助人的奖赏:移情一特定回指
6.3 唤醒一代价回报模型

第7章 文化与亲社会行为
7.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7.2 内群体与外群体
7.3 中国人的亲社会行为特点
7.3.1 只帮助好人——坚持世界公平论
7.3.2 只帮助自己人——关注首属群体
7.3.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独特的“因果施报观”
7.3.4 做好事不留名——助人不是为了炫耀

第8章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促进
8.1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1.1 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1.2 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1.3 学龄儿童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1.4 成人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2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8.2.1 紧急事件中助人行为的促进
8.2.2 非紧急事件中助人行为的促进

下编 亲社会行为实验研究
引子:2004年夏日的一个傍晚
第1章 本研究的缘起
1.1 道德心理:从认知革命到情感革命
1.2 社会行为:从理性选择到自动激发
1.2.1 自动化社会行为研究的缘起
1.2.2 自动化社会行为的一个开创性研究
1.2.3 近期自动化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发现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