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br> 第一章 民主政治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概念与特点<br> 1.1 有关非营利组织的几个概念<br> 1.1.1 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市民社会<br> 1.1.2 民主政治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br> 1.2 民主政治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特点<br> 第二章 共生共荣:民主政治与非营利组织的和谐互动<br> 2.1 民主政治对非营利组织的需求<br> 2.1.1 非营利组织参与民主政治的外在动力<br> 2.1.2 非营利组织参与民主政治的内在需求<br> 2.2 非营利组织对民主政治的作用<br> 2.2.1 衡量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br> 2.2.2 推动民主政治的纵深发展<br> 2.2.3 改善或创造良好的民主政治环境<br> 2.3 共生共荣:国家的政治赋权与非营利组织的民主化建设<br> 第三章 形式内容:民主政治中非营利组织的参与路径<br> 3.1 非营利组织:参与民主政治的载体<br> 3.1.1 农村村民自治组织<br> 3.1.2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br> 3.1.3 民办非企业单位<br> 3.1.4 社会团体<br> 3.1.5 国际非政府组织<br> 3.2 非政府组织参与民主政治的路径<br> 3.2.1 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动员<br> 3.2.2 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治理与民主自治<br> 3.2.3 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权力<br> 3.2.4 非政府组织的第三方评价<br> 第四章 绩效评价:民主政治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逻辑必然<br> 4.1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对象的特殊性<br> 4.1.1 组织使命特殊<br> 4.1.2 组织目标特殊<br> 4.1.3 发展路径特殊<br> 4.1.4 组织产权特殊<br> 4.1.5 服务期望特殊<br> 4.1.6 决策过程特殊<br> 4.1.7 激励手段特殊<br> 4.1.8 评价手段特殊<br> 4.2 非营利组织绩效及绩效评价<br> 4.2.1 绩效与非营利组织绩效<br> 4.2.2 绩效管理与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br> 4.2.3 绩效测量与非营利组织绩效测量<br> 4.2.4 绩效评价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br> 4.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生成机制<br> 4.4 绩效评价:民主政治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逻辑必然<br> 第五章 历史追溯: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br> 5.1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br> 5.2 委托—代理理论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br> 5.3 资源依赖理论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br> 5.4 超产权理论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br> 5.5 容忍区理论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br> 第六章 现实拷问: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现状<br> 6.1 国外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综述<br> 6.1.1 国外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内容相对成熟<br> 6.1.2 国外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相对多样<br> 6.2 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综述<br> 6.2.1 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大致达成共识<br> 6.2.2 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标准渐趋成熟<br> 6.2.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方法多属定性描述<br> 6.2.4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观念相对较为陈旧<br> 6.2.5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手段相对较为落后<br> 6.2.6 非营利组织政治绩效的评价机制相对较为欠缺<br> 第七章 内容设计: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主体框架<br> 7.1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要素模型<br> 7.1.1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关键要素模型的设计<br> 7.1.2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型<br> 7.2 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绩效评价<br> 7.2.1 非营利组织财务脆弱性的界定<br> 7.2.2 非营利组织财务脆弱性的评价指标<br> 7.2.3 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脆弱性实证分析<br> 7.3 非营利组织的过程绩效评价<br> 7.3.1 过程绩效评价概念及其研究意义<br> 7.3.2 非营利组织过程绩效评价的模块设计<br> 7.4 非营利组织的政治绩效评价<br> 7.4.1 非营利组织政治绩效概念及其研究出发点<br> 7.4.2 影响非营利组织政治绩效的内外部政治因素<br> 7.4.3 非营利组织政治绩效的获得过程及其途径<br> 7.5 非营利组织的服务绩效评价<br> 7.5.1 非营利组织的服务绩效、容忍区理论<br> 7.5.2 非营利组织的服务绩效的内容构成及其评价过程<br> 7.5.3 非营利组织的服务绩效评价的测量<br> 7.5.4 非营利组织的服务绩效评价的实例分析<br> 第八章 指标设计: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核心环节<br> 8.1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标准<br> 8.1.1 从非营利组织本身看<br> 8.1.2 从评价者角度看<br> 8.1.3 从绩效评价本身看<br> 8.2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指标要素<br> 8.2.1 组织的外部环境指标与内部成熟度指标<br> 8.2.2 组织的核心绩效和边缘绩效<br> 8.2.3 组织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br> 8.2.4 组织的效率指标与效益指标<br> 8.2.5 组织的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br> 8.2.6 组织的长期指标与短期指标<br> 8.2.7 组织的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br> 8.2.8 主观绩效指标与客观绩效指标<br> 8.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br> 8.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br> 8.5 绩效评价的评价、权重与评价方法选择<br> 8.5.1 可量化指标的评分方法<br> 8.5.2 指标本身的问题<br> 8.5.3 关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评价问题<br> 第九章 运作工具: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方法透视<br> 9.1 基于模糊数学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方法<br> 9.2 基于灰色系统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方法<br> 9.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非营利组织绩效的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法<br> 9.3.1 建立评价指标集<br> 9.3.2 确定各因素权重<br> 9.3.3 评价矩阵R的确定<br> 9.3.4 进行模糊综合评判<br> 第十章 实证分析: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实践回归<br> 10.1 民办高校——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br> 10.2 某职业技术学院绩效的模糊灰色评价及其体系构建<br> 10.2.1 原始数据的获得<br> 10.2.2 确定绩效指标权重的AHP法<br> 10.2.3 某职业技术学院绩效的模糊灰色评价结论<br> 第十一章 战略回应:民主政治视野中加强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若干对策<br> 11.1 民主政治视野中非营利组织绩效的改进策略<br> 11.1.1 制度创新组织内外部环境<br> 11.1.2 提高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政治自觉<br> 11.1.3 建立适合国情的非营利组织柔性融资模式<br> 11.1.4 允许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运作<br> 11.2 民主政治视野中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改进策略<br> 11.2.1 非营利组织自身重视过程导向的绩效评价<br> 11.2.2 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评估能力建设<br> 11.2.3 构建民主政治绩效评价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和公示制度<br> 11.2.4 系统集成多种评价方法<br> 11.2.5 强化绩效评价过程本身的民主性与科学性<br> 结束语<br> 附录<br>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