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3242
  • 作      者:
    郑也夫,沈原,潘绥铭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9》包含7篇论文。北大5篇,清华1篇,人大1篇。挑选唯质是从。但是无论如何,拿出这样的“配比”,令三位编者踌躇再三。没有挑战的工作是乏味的,但不曾料到我们今番面对的是这样的挑战。商讨了好一阵,我们还是接受了这一挑战:一篇就一篇。前几卷的前言都是一人撰写并署名。这次决定:共同撰文签名,一绳三蚂蚱,谁也跑不了。
  清华社会学是小系,今年才7位硕士毕业生。一篇似乎不离谱。但今年清华的其他论文几乎没有和入选者比肩的,足以说明论文的滑坡。
  人大59篇论文,才选出一篇,实为地震。三系中只有人大是两年制,应该说不无关系。但两年制非自今年始,今年的问题格外严重,肯定还有其他因素。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这个学科的学生要做硕士论文,无论如何要做到两点:一是耍有来自田野调查的比较翔实、鲜活的经验材料,而不能闭门造车;二是要体现出与当代社会学理论进行对话的能力,借助此种对话,在使经验现实得到解释的同时也将理论本身推向前进,而不能仅仅“说点情况”。这本文集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进行这种融合的尝试,我认为是为我们这个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指点出了一个正确的走向。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
  编者们为我们编出了一本好书.它向我们诠释了应以怎样的态度和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社会学研究,并昭示了一种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学术理念和学术品格。该书的出版不仅激励着那些准备从事社会研究的后来者“认真学艺、做出好活”,也时刻警醒着所有先行者时刻勿忘“有其师必有其徒”之责。期待一年一册的《选编》成为精品,成为社会学成长发展的永远的一个窗口。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汉生
展开
精彩书摘
  通过对建筑行业发展历史和工地运作实践的梳理,本文发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分包劳动体制并不是建筑行业生产条件的必然产物,而是国家权力模式转变和资本积累不断深入的一个缩影。分包劳动体制同时融合了前工业社会的社会关系和后工业社会的资本积累形式。一方面,在市场化与城市化的双重转型过程中,农民工对前工业社会的社会关系有强大的庇护需求,由此催生出了分包劳动体制;另一方面,在分包劳动体制之下,资本通过下放责任、卷入资本、削减抗争实力等方式对分包劳动体制加以利用,既实现了灵活积累,也将劳动关系遮蔽在人际关系之中。这就使得建筑工人的地位进一步边缘化,处在劳动关系不明确,进而工人身份缺失的境地中。与此同时,以前工业社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建筑业农民工的抗争也呈现出生存政治的特点。
  所谓生存政治,是与生产政治相对应的概念,指涉主要的控制和抗争都在生产之外展开的特点。在遮蔽性的劳动体制下,生产过程被蒙上了一层面纱。一方面,包工头成为工人心目中老板的不二人选,借助工资对工人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建筑业农民工的抗争对象被模糊化了。这就使得他们的抗争往往无法在生产领域内完成,累积的愤怒发生多种形式的转移。这些愤怒或者转移到再生产领域,在农村社会积累人际矛盾或引发人际冲突,或者转移到消费领域,使得潜在消费者的力量被动员起来。生存政治就是一种外部化的政治,无论是控制还是抗争,都在生产领域之外进行。
  农民工是一个复杂的主体,不同行业的工厂政体中锻造出各异的主体性。透过建筑行业的运作实践,我们发现,在遮蔽性的分包劳动体制之下,建筑业农民工在确认劳动关系上极为困难,工人身份也极不明确。
展开
目录
前言
彻底经验取向下的社会秩序问题——加芬克尔的社会秩序观
“撤村”:作为一种过程的实践
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政治——分包劳动体制下的劳动控制与抗争
教做工:农民工第二代如何变成工人
效率?网络?还是制度?——多元机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
废品和垃圾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和主体性
儿女双全之谜——鉴村侗族的亲属关系
附录:三系2009年硕士论文题目汇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