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学评论.第一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6060691
  • 作      者:
    雷洪主编
  • 出 版 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作为一个超大的转型国家,其所面临社会问题的复杂与深广,乃前所不遇,这既给社会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又给它带来机遇。回答与解决这些问题,同仁之担当;切磋与交流这些问题,吾辈之幸运。故特办此连续学术出版物。然地居华中,无地缘与学缘优势,如何在百舸争流的思想激流中寻求方位,实乃《社会学评论》所要面对的问题。如一朵生长于华中沃土、吮吸四海精华的小花,我们惟愿它能在广大同仁的呵护与浇灌下不断成长。有此,沟通中外与海纳百川便是它应该养成的胸怀,面向社会与服务现实亦是其不避之责任,而融理论、方法与问题研究于一炉以及追求学科的交叉互补,则是其应该追求的特色。
展开
精彩书摘
    考察工人阶级的形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纵观一些重要的研究,其基本的思路是沿着卡尔?马克思有关工人阶级形成要经历一个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理论模式。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的重点推动力是阶级意识的产生。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意识与物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工人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不仅要有工人对自身阶级历史作用的理解,还要有对整体社会进程的理解。卢卡奇指出,阶级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无产阶级的历史意义的合理性表达;阶级意识不是超验的,而是阶级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实践的产物。当然卢卡奇还看到了“虚假”的阶级意识(卢卡奇,1992)。
    如何形成阶级意识呢?至少有两个基本的理论,一个是无产阶级化理论。它强调是工人们经历了被剥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过将其经验与某种解释相结合而形成工人阶级意识,并产生了工人阶级。另一个是话语建构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无产阶级化的理论遇到质疑,因为阶级冲突似乎销声匿迹,政治文化研究获得了学术空间,文化的特殊作用得以强调,话语分析提到了学术前沿,指出以权力为基础的话语和叙述把工人定义为一个群体,并建构了工人群体的各种经验。但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共同点都在于对文化的强调,后又发展出将两者进行综合的理论。
    (一)无产阶级化与阶级意识的模型
    考察工人阶级的形成需要历史观,因为工人阶级的形成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出现的普遍现象。大凡经历过工业化的国家都经历了工人的无产阶级化过程,并由不同途径形成了工人阶级。
    “从大约1750年到大约1850年的100年时间里,英国经济经历了一种以竞争为特征的演变过程,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工业革命,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劳动力队伍从其传统结构方向向现代工业劳动阶级的转变。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社会变革,这些演变为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活动舞台。因此可以说,这一演变过程赋予社会新的特征,其中包括新阶级与新的阶级关系的产生。”(波斯坦,2002,114)
展开
目录
过·往·的·再·思
反思工人阶级形成的理论
下乡给年轻人带来了好处吗?
——对中国“文革”期间城乡人口流动的社会后果的再评价

转·型·的·透·视
松绑后的台湾乡建发展:政府化、商品化或以农民为本
从艾滋病问题看中国的政治社会变动
结构变动期的党政精英与区域社会
——基于在四川省SH县进行的问卷调查
从“囚徒困境”到“智猪博弈
——资本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供给中作用的实证研究

向·下·的·关·注
草样的年华:南中国打工白领的生存境遇
——以一个山乡青年打工白领群体为例
后单位社会“新失业群体”职业适应困境形成机制分析以可行能力剥夺看待农民工生存行动

事·件·的·凝·视
“假”的生产及其逻辑
——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
他们与我们
——《他们的9·11》带给我们的启示
稿·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