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工人阶级的形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纵观一些重要的研究,其基本的思路是沿着卡尔?马克思有关工人阶级形成要经历一个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理论模式。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的重点推动力是阶级意识的产生。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意识与物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工人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不仅要有工人对自身阶级历史作用的理解,还要有对整体社会进程的理解。卢卡奇指出,阶级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无产阶级的历史意义的合理性表达;阶级意识不是超验的,而是阶级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实践的产物。当然卢卡奇还看到了“虚假”的阶级意识(卢卡奇,1992)。
如何形成阶级意识呢?至少有两个基本的理论,一个是无产阶级化理论。它强调是工人们经历了被剥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过将其经验与某种解释相结合而形成工人阶级意识,并产生了工人阶级。另一个是话语建构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无产阶级化的理论遇到质疑,因为阶级冲突似乎销声匿迹,政治文化研究获得了学术空间,文化的特殊作用得以强调,话语分析提到了学术前沿,指出以权力为基础的话语和叙述把工人定义为一个群体,并建构了工人群体的各种经验。但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共同点都在于对文化的强调,后又发展出将两者进行综合的理论。
(一)无产阶级化与阶级意识的模型
考察工人阶级的形成需要历史观,因为工人阶级的形成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出现的普遍现象。大凡经历过工业化的国家都经历了工人的无产阶级化过程,并由不同途径形成了工人阶级。
“从大约1750年到大约1850年的100年时间里,英国经济经历了一种以竞争为特征的演变过程,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工业革命,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劳动力队伍从其传统结构方向向现代工业劳动阶级的转变。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社会变革,这些演变为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活动舞台。因此可以说,这一演变过程赋予社会新的特征,其中包括新阶级与新的阶级关系的产生。”(波斯坦,2002,1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