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原创的焦虑: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多元途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063763
  • 作      者:
    顾明栋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警世之、重新审视语言的鸿沟、文学艺术中的摹仿论具有普遍性吗?孝顺情结、理念的悖论与悖论的诗学。
展开
作者简介
    顾明栋,字泽木,江苏射阳人。先后留学英、美,芝加哥大学博士,美国德州大学教授,从事英美文学、西方文论、比较诗学、中国思想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著有英文专著两部:《中国阅读书写理论》、《中国小说理论》,编著译著多部,论文六十余篇,大部分发表于国外主流学刊和国内核心期刊。
展开
内容介绍
    《原创的焦虑: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多元途径》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三篇文章,一共十五章,涉及不同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以及文学批评领域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几乎可包容众多学科的文化研究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李泽厚先生作序。
展开
精彩书摘
    要建立一个跨文化研究的模式,只把一个中国概念与一个西方概念相并置、继而发现其共性,这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在比较研究中,我们需要找出一个建构在不同文化传统的相似概念之上、并有可能产生范式和方法论的概念性模式。因此,笔者的探讨并不是关心将道和逻各斯相比是否有效;我更关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在道和逻各斯相似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概念性和方法论的模式?学者们都认为,道和逻各斯的惊人相似之处值得进一步探索。然而,我们在这一课题的探讨方面应该走向何方呢?依笔者拙见,先前学者的研究很有见地,但是不足之处是过于狭窄地注重于这两个概念的词源演变和历史语境研究了。<br>    本人冒昧地指出,我们可以在现存的有关道和逻各斯的哲学和概念性探索之上建立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但我们必须转移关注的视角。与其机械地比较两个概念的相似之处并竭力得出颇受质疑的共同点,不如审视相比较概念的深层结构,进而建立基于深层结构之上的共同领域。在我看来,逻各斯与道并不是“偶然的相似”。其复杂的字面意思,引申含义及其派生意味表明,虽然文化传统不同,但人们亘古以来就苦苦探索着有关世界、生存、文化、表征等哲学和存在问题。换言之,这种偶然性中带有必然性。其必然性在于这样一个事实:道与逻各斯都是人类建构的符号,用以命名不可命名的东西,表征不可名状的东西。作为符号,它们表达具体化了的意识,这是人类努力理解宇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解决“思”与“言”之间悬而未决的关系问题,竭力解决命名、指意和表征等问题的结果。我认为,我们应该拓宽研究范围,依据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颇具重要意义的符号学,在中西方哲学传统的大语境下探讨其隐含和显在的意义。在对这两个术语的符号化了的重新概念化中,我们可以找到道与逻各斯的共性。<br>    从形而上的概念到符号学的符号<br>    我提议将道与逻各斯看做现代符号学意义上的符号。这一提议并非特别新颖。在西方传统中,德里达把逻各斯看作西方形而上学的“原始符号”——“超验所指”,海德格尔也同样重申逻各斯作为“超验所指”的观点。然而,我却不把逻各斯看作所指或能指,无论是原始的还是超验的,而将其作为一个符号加以检验和重新定义,而且是带有伴随一个符号而产生的全部派生结果的一个符号。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部分 文化理论篇<br>普世之“一”——中西研究的共同概念性基础<br>后理论时代对理论的抵抗及范式构成<br>对中西比较研究中一些文化理论问题的思考<br><br>第二部分 语言理论篇<br>重新审视语言的鸿沟——中西文字符号理论的比较<br>《周易》明象:现代语言哲学与诠释学的古代洞见<br>文学的语言学基础——一个心理语言学的探索<br><br>第三部分 文学理论篇<br>文学艺术中的摹仿论具有普遍性吗?<br>小说理论:一个非西方的叙事传统<br>文学的开放性——跨越中西文学思想鸿沟的一座桥梁<br><br>第四部分 精神分析批评篇<br>孝顺情结——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俄狄浦斯情结<br>郁达夫的《沉沦》——中国一个被流放的俄狄浦斯<br>张爱玲的《金锁记》——自我异化与性别政治的研究<br><br>第五部分 后结构主义评论篇<br>理念的悖论与悖论的诗学——《金瓶梅》的意识形态及其形式<br>欲望织成的锦缎——《金瓶梅》和古代评点中的编织诗学<br>《红楼梦》是一部开放性小说——兼论“红学”研究的范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