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推进社会进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28880
  • 作      者:
    茅于轼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推进社会进步》讲了睿智通达:心藏良知的经济学者,振聋发聩:视角独特而备受争议。“经济学界的鲁迅”——茅于轼关于社会、民生、经济的思考。独特的视角,睿智的头脑,他在吹响推动民族复兴的号角。
展开
作者简介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1929年出生于南京,抗战时辗转于大后方。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93年退休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曾在北京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澳大利亚昆十兰大学等院校教授经济学,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圈哈佛大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台国开发计划署顾问。现任国内外十二种杂志的主编、顾问编辑和编委,2008年1月被聘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特别顾问。曾入选美国Marquis1993至1995年世界名人。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经济学的智慧》、《生活中的经济学》等书,发表了几百篇有关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能源、环境、道德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政府决定批准联合国有关人权的几个公约,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从此结束了过去几十年将人权视为洪水猛兽的时代。但是,开启真正新的人权时代还非常之困难。虽然2006年修改宪法时,将尊重人权写进了宪法,但是似乎大多数官员还是将人权解释为优质生活的“发展权”,而将人民最迫切需要的人人平等、保障自由、消除特权等最重要的人权内容排除在外。因此,近年来我国的人权事业进展非常有限。倒是我国在批评美国政府侵犯美国人民人权的时候,对人权的理解比较接近公约的原意。比如对某些人群的歧视,警察殴打百姓,监狱里对犯人的侮辱,对舆论的干涉,等等。可见这些官员并非真正不懂人权,而是面对国内的人权问题有所顾虑。这种做法给人以口头讲一套,实际做的是另一套,口是心非的印象。这对于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大国是非常不体面的。<br>    现在,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这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我们应当通过对人权的宣传和应用,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十年来写的文章和演讲稿73篇。这些文章和演讲,都是作者对身边遇到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直率的建议。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为五编,即:第一编:经纶之本;第二编:济世箴言;第三编:教育漫谈;第四编:午夜沉思;第五编,心宇寄语。可能有的文章包含了不同栏目的内容,分得不怎么科学。姑且这么分吧,只是给读者一个参考罢了。
展开
精彩书评
    国家或者另外相应的公共组织在现代社会中还是必要的。为什么?因为有许多公共服务是人民所需要而私人不能提供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义的服务。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的司法要公正。<br>    ——《国家的功能》<br>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要加速农民进城,因此,我们的任务不在如何把农民留在农村,而在如何更快地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只要城里就业机会不缺,农村来的移民能够找到工作,贫民窟的问题就不大会发生。<br>    ——《如何避免贫民窟现象》<br>    从外行人看来,慈善事业是最容易做的,它肯定要比赚钱容易。赚钱之难,可以说谁都知道。慈善无非是把钱给别人,这还有什么难呢?可是如果亲身做了一段慈善事业之后,你就会慢慢地懂得,要做好慈善事业其实比赚钱更难。<br>    ——《新世纪的慈善事业》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编  经纶之本<br>    我的学问之道<br>    我的体会是:只有能将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真正掌握了它。<br>    我在大学时学的是机械,毕业二十多年以后改行研究经济学,至今又过去了另一个二十五年,成了一个经济学家。我所学的机械究竟与我后来所从事的经济学有什么关系?我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br>    现在回想起来,大学里对我最有用的几门课是:数学、物理、化学、热工和机械设计。英语和汉语只在大学一年级学了一年,比起中学学的内容没有多大的长进。但是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都是用英文写的,做习题和考试也都用英文,个别的老师还用英语上课,所以在大学里有充分使用英语的机会。这一点使我终生受益。工作以后,我一直在研究部门工作,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多。改革开放以后,和国外交流的机会多了,我能很快地适应这种变化。<br>    大学里学的微积分有非常大的用场,微分方程则基本上没用过(这要看是什么专业),那时我们还选修了高等微积分。毕业以后又花了大约三年时间学数学,其中有复变函数论、数理方程、数值计算、概率论、数理统计、变化分法、线性代数、矩阵、矢量和张量分析等。在后来的工作中,有的数学知识完全没有用,有的又学得很不够。那时没有高级研究员的指导,全靠自己摸索,浪费了许多时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训。<br>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但是数学的分支很多,各门专业用的数学差别很大,一定要针对需要来学。我相信,不但自然科学,连社会科学也都需要数学知识,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当然,有些学科本身就需要通过数学才能理解。现在的经济学要用大量数学,连历史学都要用计量经济学。我猜想懂数学的人,头脑中的世界和一般的人不同,因为数学能帮助人理解世界。<br>    针对需要而学习,但有时也有例外。有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是跨学科理论的应用。所以从科研角度来看,兴趣广泛是有益的。<br>    在大学里学物理和化学,最主要的用场是把中学里学的内容彻底搞清楚了。我记得在中学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没有真正弄懂,或者只会做习题,不会应用,其实就是没有弄懂。举例说,电学里的欧姆定理,说的是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问的关系。一个人触电会不会死,取决于通过身体的电流的大小,此外再没有别的因素。也就是说,取决于电压和人体的电阻。有人说,除此以外还取决于人的心情。这是不对的。如果心情能起作用,是因为心情会改变人体的电阻。认为除了电压和人体电阻之外还有心情也起作用,正是没有真正弄懂欧姆定理的含义。其他如将力学应用到骑自行车,将气体温度、压力和体积的定理应用到打气筒,等等,都是考验是否弄懂了教科书里所说的东西。我的体会是:只有能将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算真正掌握了它。<br>    此外,还要对书本上说的道理有一个量的概念。比如说,地球自转轴对公转平面法线的夹角和自己所在地的纬度,如何决定了冬季太阳的入射角;地球自转给人的离心力与地心引力相差大约多少倍;科博摆(一个质量很大、栓在房顶上的摆)在当地应该多少小时一个周期;一个从10米高处落地的物体的速度,和百米赛跑冠军的速度哪个更快;一个压力为5公斤/平方厘米的水泵能把水抽到几米高的水塔;根据我国煤的平均含硫量计算每年要向大气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硫;等等。严格地讲,回答这些问题只要用高中的知识就够了,但是,我是到了大学才弄懂的。<br>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句最普通的格言,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认真想一想理论如何去联系实际,以致弄出许多笑话。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百分比有效位的确定。例如:有一本书上说,据调查,某地人口中,主观上自认为很快乐的人占总人口的20.1%。这一陈述就属于理论脱离了实际。因为“主观上自认为很快乐”不是一个能够精确界定的对象,怎么能用三个有效位来表示呢?连20%都显得勉强,应该说大约1/5就行了。如果我们对报纸杂志中的每一个百分比琢磨一下,恐怕有一半的有效位用得不恰当。这无非说明许多人应用数据时,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头脑想一想,应用的数据和自己想说明的事物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br>    在大学学力学培养了我的机械唯物世界观。我相信世界会按照牛顿力学所规定的轨迹发展下去。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唯一的问题是事物的初始条件不清楚。后来我自己又看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知道牛顿力学的局限性。相对论确实给我极大的震动,我从来没想到时间也是相对的。相对论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根据相对论的发现过程,我们有理由怀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相信独立思考,要用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要发现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有什么值得研究的问题。按照这个精神,我经常在观察周围的事物时,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还没有弄清楚。我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起名为“一百个为什么”。我问道,为什么植物的种子埋在土里,发芽时会朝上长?为什么一棵树的枝叶能均匀地围绕树干生长?等等。<br>    后来我又学了一点量子力学,懂得了测不准原理。它说明一个事物被观察时,它的行为因被观察而受干扰,所以我们不可能了解一个事物的真正行为是如何的。例如,用温度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_当把温度计放入水中时,水的温度将会发生变化,因为温度计的温度不同于水的温度。用电流表串接入电路来测量电流时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就经济学而言,我们不可能利用经济学的知识来预测未来,因为如果预测有效,人们将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使得预测失效。<br>    贝尔曼(Richard Bellman)的《实用动态规划》(Apphed Dynamic Programming)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至今没有中译本)。因为它用极其浅显的常识解释了非常复杂的数学方程。如果一个动态过程包含若干个步骤,则最优过程中所包含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最优的。或者说,全过程的最优化是由每一个到终点的最优过程所组成的。他用这个原理推导出了变分法中的欧拉方程。我虽然懂得如何推导欧拉方程,但是并不懂得欧拉方程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能不能用普通的常识来解释。贝尔曼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如果你真正懂得一个数学方程,你应该能够将它用通俗的语言作出解释。不但数学方程如此,任何一个理论都应如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理是简单的。相对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br>    受到贝尔曼的这一启示,我同样用普通常识解释了微积分中解条件极值的拉氏乘数法,这就是择优分配原理。这可以视为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效益最好的项目,结果使每个项目的边际收益都相等。把这一原理应用到资金分配时,可以得出资金的边际收益均等,这是资金最优分配的结果。马克思所说的资金平均利润率均等实际上应该是边际利润率均等,因为当时边际概念还没有普及。马克思并不懂得边际分析。择优分配原理的发现是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成就,它是我在大学打下的基础。<br>    思维的逻辑和条理化,对司空见惯的现象的深入再思考,用最平凡的常识来检验熟知的理论,这是我经常用的研究方法。<br>    对自由主义的解释,通过逻辑分析,会得出与常识相反的结论。一般认为,自由主义就是为所欲为。但是,当一部分人为所欲为时,其他人就没有了自由。所以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张,恰恰是要求每个人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当每个人都生活在没有人妨碍自由的环境中时,大家都能得到最大的自由。这才是自由主义的真谛。自由主义因而成为一种个人修养,它和为所欲为恰好是针锋相对的。<br>    五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逐渐在我的记忆中消失了。但是在大学时代培养起来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却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的—部分。<br>    中国经济要不要融人世界经济?<br>    只要经济全球一体化,资源的互相依靠就是必然的结果。根据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是好事。<br>    中国经济要不要融入世界经济?今天来提这个问题似乎是多余的。我们已经相当大规模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60%,这还有什么问题呢?可是人们的思想永远落后于现实,尽管事实上我们越来越依靠世界市场,然而在政策的制定中对这一发展持什么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在什么条件下肯定或否定?看看最近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大多数意见,可以感到持怀疑态度的占大多数。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如此依靠世界经济,刚刚进入这个全新的领域,难免会有种种疑虑。<br>    对中国是否应该依靠世界市场的问题,首先是由近年来石油进口越来越多引起的。在1993年以前,我国原是石油出口国。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家庭逐渐减少劣质能源(像煤炭或木材)的使用,改用优质能源(像天然气和燃油),这也使油气的消耗量显著增加。由于自然资源的约束,我国的石油生产赶不上消费的需求,结果就是进口迅速上升。现在进口石油大约占了总消费的50%,而且看来这个比例还会继续上升。一种密切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如此依赖进口是否安全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多数的意见认为这是不安全的,我们国家从来也没有如此地依靠国际资源,万一供应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展开
目录
和谐社会和人权(代序)<br>第一编  经纶之本<br>我的学问之道<br>中国经济要不要融入世界经济?<br>对“假冒伪劣”的反思<br>堵车的损失<br>人类进化之谜:制度经济学能够提供什么线索?<br>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问题<br>主流还是反主流?<br><br>第二编  济世箴言<br>谁妨碍了我们致富?<br>伦理观的演进与经济发展<br>方便怎么成了麻烦?<br>政府对发展私人汽车的政策<br>“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br>远虑和近忧<br>从中国的经验看:经济制度改革的一般规律<br>自由主义、等价关系和人权<br>慎用死刑<br>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和信用<br>在北京大学谈道德问题<br>在某大学演讲会上答大学生问<br>对可持续发展悲观论的质疑<br>乡村建设之路<br>国家的功能<br>自由的逻辑基础<br>发展中国家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br>新世纪的慈善事业<br><br>第三编  教育漫谈<br>经济学教育亟待改进<br>启动内需的一个办法<br>纪念张伯苓,改革我国的教育<br>教育好下一代——为李柏光写的书作序<br>素质教育为什么难?<br>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br>教育行业的资源配置<br>教育行业的特殊问题<br><br>第四编  午夜沉思<br>他山之石<br>为什么穷国和富国的人同工而不同酬?<br>纳什获奖有感:从斯密到纳什<br>美丽的非洲大陆之行<br>损人不利己<br>从“保险费”怎样变成“乱收费”谈开去<br>何必较这个真<br>外国不收机场建设费<br>随感四则<br>快乐的学问<br>回顾铁路春运票价听证会<br>民营企业:中国经济之光——祝贺刘永行成为《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br>感受香港的国际竞争力<br>百姓需要正义<br>读《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有感<br>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世界——评《不敢恭维》<br>我看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br>美国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安全?<br>谁该享受政府的公共服务?<br>太空旅行的遐想<br>什么是援助者和受援者的正当关系?<br><br>第五编  心字寄语<br>要帮助穷人!为什么?怎样帮?<br>道德建设中“言教”不如“身教”<br>法官的难题<br>摊派<br>一封国际信函引起的思考<br>为农民在城里就业创造机会<br>不要保护弱势行业,但要保护人<br>引导彩票走上正轨<br>没有理由不纳税<br>培养税务管理中的诚信精神<br>将机场建设费改为机场税<br>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城市?<br>如何避免贫民窟现象?<br>金钱如何毁人,又如何造福于人?<br>建设和谐社会的体会<br>怎样规划自己的未来——和已经上岗的富平学员讨论人生<br>改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二战”结束纪念日<br>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回顾<br>附录——知遇茅于轼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