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文津演讲录图文本.艺术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340897
  • 作      者:
    任继愈主编
  • 出 版 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文津演讲录图文本。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展开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主要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4卷本)等:此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论文收录在《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和《中国哲学史论》中。
展开
内容介绍
    《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艺术卷》由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担任主编,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分类配图结集出版,目的在于将讲座的精华内容传播给更多读者,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在位于北京文津街的“老北图”院内举办的“文津学术文化讲座”,是享誉京城的一个知名讲座品牌,其主讲人都是像任继愈、汤一介、李学勤、方立天、叶嘉莹、楼宇烈、乐黛云等国内一流专家学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周汝昌  从中华文化看《红楼梦》
    今天的课题应从哪里切人呢?这是一个大问题。我昨天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切入点”列了十几个,但还是不知该从哪儿讲起?因为我不了解在座的同志、朋友们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以及需求的重点。我无法预料,也无法估计。咱们只是一个碰撞。我想,如果我们有运气、有缘分,碰撞得好,就会有一个好的效果。
    先说严格的“红学”本体定义,与读小说中的情节故事不同,所以最初的清末人讨论“钗黛争婚”、“孰优孰劣”等问题,并非真正的学术性质,“只是人们茶余酒后闲谈的话题。后来发展了,以王国维为始,又引来了一位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在解释《红楼梦》时他说,人的一切痛苦、烦恼都是因为有欲望,如果首先把欲望消灭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王国维的论文是一长篇的读后感,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及其关键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切的研究。他对《红楼梦》的这种评价,不符合曹雪芹的创作原意。我这样说并不是贬低王国维这个大学者,他在其他研究领域,诸如词、曲、史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成就。但自王国维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开始,已经进入文化的大范围了。他们不是讲故事,也不是讲艺术。以后的蔡元培、胡适之,一直到这个世纪的文化巨人鲁迅、梁启超,以及严复、林纾、陈寅恪等诸位先生,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用他们各自独特的方式来揭示《红楼梦》,解释《红楼梦》,处理《红楼梦》的。大家想一想,这是个什么问题,他们是要来讲小说吗?讲表哥、表妹,三角恋爱,是这样一回事吗?这些大学者他们为什么都如此看重《红楼梦》,各自对《红楼梦》进行各式各样的思索、探讨?我认为这首先就是一个大文化问题。
    拿当前的例子来说,王蒙、刘心武先生都是知名的作家,后来他们都对《红楼梦》感兴趣,开始研究《红楼梦》,成了红学家。要说他们这些作家研究《红楼梦》,肯定对人物形象、性格刻画、语言运用等问题感兴趣。而恰恰相反,他们根本不是如此。你说怪不怪,他们做了红学家,他们的兴趣集中点都不在那些文学理论常识,他们研究的路子完全在文化范畴。我草草地说这些,就是为了提醒大家,《红楼梦》这部表面上貌似小说的伟著,它本身的属性不是一部寻常的所谓文学作品、小说作品。我们可以说,它是一部中华文化的集大成作品。这是一个真理。并不是因为现在谈文化时髦,我们为了提高《红楼梦》的价值、地位,硬把《红楼梦》套上中华文化的桂冠,不是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重视《红楼梦》,据我个人所知,是1986年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时,光明日报的一位记者采访我,他说,你看今后《红楼梦》研究的方向、趋势(今天叫做“走向”)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说要从《红楼梦》的文化含义来向前发展。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没有错。今天的《红楼梦》研究不是很兴旺吗?!
    但是,有人要问:什么是文化?你指的是什么?今天文化的用词含义很宽,很泛;很乱,也很滥。你看看报刊上的文化版,什么文娱呀,休闲呀,包括一些无聊的东西都美其名日文化。我们讲中华文化就是讲这个吗?不是的。我们所关怀的是我们中华的大文化,并不是什么食文化、酒文化、筷子文化、装饰文化,现在所谓的文化是太多了。从《红楼梦》里看,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化的基本整体大精神是什么?我想,我们应该思索、探索这个问题。这样才有意义。可是这个说起来就难了,而且非常困难。
    现在一般的《红楼梦》的版本,普通的普及本,打开一看,仍然还是那一段。作者自云:“曾经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借此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大概如此等。这本来不是正文,是批语,后来混入了正文。这是作者同时代的挚友记录曹雪芹自己作书时候的感想。这里面就包含了重要的文化内容。这话怎么说呢?他说借此通灵之说,把真事——就是不敢说的真事、大事故,即鲁迅先生所说的巨变这个不能明写,所以改其名日梦幻。经历了梦幻之后,将真事隐去,这个梦幻还不就是那个真事。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拐弯,有很多人弄不清楚,在那里争论不休。
    曹雪芹经历了这个无法说明叫做梦幻的家世生平的巨大变故,然后借此通灵之说作这部书。这第一个总的大题目,我们要思索了。什么叫通灵?那个很好懂啊!通灵不是指的通灵宝玉吗?借这个宝玉做主人公写这部小说。对呀!你回答得一点不错。但是我们就要问了,什么叫通灵宝玉?通灵是什么呀?这就是一个文化“切入点”。曹雪芹思考的是宇宙、天地、人,时间、空间、历史,人的来源、人和物的关系、人和己的关系。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待人、对己,无所不包。《红楼梦》的内容是讲这个,而这个还不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真正的内容吗?请诸位想一想。我们今天讲这个,希望你们首先要把以往熟悉的那些看法都暂时抛开,那不是讲什么哥哥、妹妹、爱情、婚姻不自由悲剧,你们把这个暂时放下,如果老是被这个缠着,那永远也进不到文化的层次。至于高鹗后续四十回书,他把曹雪芹经历的巨大的梦幻,也就是隐去的真事都撇开,把具有巨大的文化内容的部分都淹没了,掩饰掉,把你们引向一个小小的悲剧:很庸俗地用红盖头盖住一个假装的新娘,骗这个傻瓜贾宝玉。这么一个庸俗的小悲剧,这是高鹗的“杰作”,而不是曹雪芹的作品本身。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
    如果我们尊重曹雪芹的话,他这个通灵有来源,石头有来源,太虚幻境也有来源。大家注意,凡是曹雪芹要用梦、幻、虚、无、假来描述的部分,恰恰是有意用来迷惑你。你可能认为:这是今天的虚构,小说嘛,“假语村言”无所谓。其实越是这些字眼的背后,隐藏的真正重大意义的内容越多。要掌握这一点关键,这是曹雪芹的秘密。
    《红楼梦》的开头是从女娲炼石补天开始的。女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母、老祖宗。中华民族这一群人就是从那儿开始的。经过她的锻炼,就能够有灵性。本来这个石头是没有知识、感觉、感受、感情、思想、表现能力,什么都没有。现在经过娲皇一炼,都有了灵性。灵性已通,这就叫通灵。通灵二字从何而来?来自晋朝一个大艺术家、大文学家顾恺之。他的小名叫顾虎头。《红楼梦》的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说出一个人名单子,罗列了中华文化很多重要的、出奇的人才,其中包括许由。许由听到让他去做官,他赶紧到水边去洗耳朵,他不爱听,意思是他不走做官这条路。曹雪芹把许由摆在第一位,今天我们姑且不去细说它。下面就是六朝的那些人:嵇康、阮籍、刘伶,下面一个就是顾虎头,然后是王、谢二族,再下一个可能就是六朝的陈后主、唐明皇唐玄宗、宋徽宗。然后是大词人柳耆卿柳永、秦少游秦观,下面又罗列了一些唐代著名的艺术戏剧家、音乐家李龟年、敬新磨,等等。另外还罗列了女子卓文君、红拂、薛涛(唐代的一个名妓)、崔莺莺、朝云(苏东坡的一个姬妾)。等一会儿,话题回到这些女子时再来讲她们的意义。
    顾虎头第一次给嵇康作传的时候用了“通灵”这两个字。顾虎头顾恺之这是一个奇人,他的故事非常有趣。每一个主题要讲下去,都可以细说,可惜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只好这样粗枝大叶地讲下去,但愿你们听起来不是很困难。顾虎头给嵇康作传,第一句话说的是:嵇康通灵士也。这个“士”是士、农、工、商,即知识分子、读书人、文化人,他是一个通灵的士人。这“通灵”二字跟一般的、有点知识的、读过几本书的人就不同,他的天分、性情,天生的禀赋高明,有独特的性情,大概就指的是这个。这个“通灵”,开始曹雪芹不是说人,说的是石头,这就很有趣了。他是说女娲氏所炼的石头,通了灵性。本来石头是没有灵性的,通了灵性以后,又经僧、道两人施以幻术,变成了一块晶莹鲜洁的美玉。这块美玉投胎下世,才变成了人。那么这就好像是说我们中国也有进化论,有点像达尔文。但达尔文讲的是科学,有种种的物种变化、进化、发展,正像大家常说的,最后由猴子变成了人。人家多有道理呀!你这个曹雪芹算什么呀?怎么石头变了玉,玉又变了人。我觉得咱们不能那么看,这里就包括了咱们中华先民对文化的认识。
    首先我们的文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石器时代,人人都知道。我们中国人特别重视这个石头。直到今天,还有人到全国各处去采奇石,摆的是琳琅满目,欣赏起来是无穷无尽的趣味。这是什么道理?那石头是怎么回事?石头本身有什么可研究的呢?那是自然界的一个物体。如果这样看问题,那就什么内涵也没有了,文化、艺术都不存在了。文化、文学艺术正是由这里开始。先民为了生活也好,为了劳动也好,他使用石头,使来使去,石头都磨得由生变熟了,石头的美质也出来了。但是在众多的石头里忽然地发现一种特别的石头,特别美,石头内部的宝光简直是无法形容的那么可爱。由此又成为中华民族特别重视玉这么一个阶段。我们过去的认识是:石头是顽,顽就是冥顽不灵。什么无志,无学,那就是一块死物。而玉则不同,玉是活的,有生命,能变化,这是我们古代的认识。这里边有没有科学道理?不敢说,你不能拿今天的所谓西方科学的那种概念来生搬硬套。我们的体会,这个自然之物,它本身也有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的,它的本质,它的性,它会通灵。
    好啦,物、人、石头、女娲——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要从女娲的故事说起。那时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不住的大雨,整个大地都淹没了。人无法生活,女娲用石头把天补好,用炉灰把地铺好,重新用黄土和水捏小人。捏小人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开始。西方有创世纪嘛,我们也要创世纪。再想一想宇宙天地,我们中国的一个名词叫“造化”。“造”,是创造。这个“化”是什么?是变化,也可以这么说,但“化”本身是“生”的意思。这个涉及文字训诂学,无法细说。“化生万物”,“化”也包括了“生”,千万种物种都是那么变化、进化出来的。所谓“进化”还不就是一个“化”嘛。我们要咬文嚼字,凭借我们汉字真正的文化意义、内涵,你就觉得有滋有味了。
    我说到这儿,提出一个命题,就是天地——大自然,我们管它叫“造化”,那是第一次的造化。我们中华人认为我们的文化是第二次的造化。而曹雪芹这部书所思考的正是包含了大自然的造化和人文的造化。我今天想说的就是用什么方式来告诉你们,我有这样一个看法,这个想法是否有道理?请大家思索一下。
    ……
展开
目录
周汝昌  从中华文化看《红楼梦》
杜逎松  步入古代青铜艺术宫殿
卞祖善  音乐与人生
刘诗嵘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百年纪念
徐城北  四大名旦比较说
蔡义江  《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
华君武  我的漫画生涯
郑小瑛  柴可夫斯基和他的《悲怆交响曲》
李祥霆  古琴演奏美学、即兴演奏与吟唱
魏明伦  戏曲文学漫谈
金开诚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黄晓和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交响乐
杨伯达  古玉鉴赏
杜遁松  青铜器的考古分期和赝品鉴别
朱家溍  昆曲古今谈
叶朗  《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孔祥星  中国古代的铜镜
叶廷芳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与展望
王启泰  青花瓷
李瑶  七弦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位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