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今天我主要讲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而不打算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的规律。一提到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通常很容易理解为要通过变革或调整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但问题是生产力还有独特的发展规律。生产力独特的发展规律一般人们关注的比较少,总的来说,还未引起广泛注意。江泽民“七一”讲话突出研究生产力发展规律,他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总是通过不断调整或变革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其中典型的思维模式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思维模式,是“抓革命,促生产”。用毛主席的话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最近几年的某些人的思维模式是“一包就灵”或“一股就灵”。还有一些人眼睛总是盯在体制改革上,以为只要体制理顺了,生产力就会自动地升上去。我历来不主张这个看法,因为生产力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如果不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在经济方针方面就会发生很多错误。体制改革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当前条件下,我们所奉行的体制,的确不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体制改革到一定阶段就需要稳定。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到:“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2页)所以体制改革不能老改,到一定时期就要“定型”,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关于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我总结为四点:
第一个主要发展规律是生产力是在不断满足居民的需求基础上变化发展的。
这一个发展规律其实是一般性常识。因为生产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居民的需要,如果居民不需要的话,就不必再生产了。所以发展生产力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讨论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这个问题讲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一定简单。问题在于需求怎样反映给生产者,这个问题不是很容易解决的。过去是通过计划,计划容易做到使生产有计划按比例,但是老百姓的需求怎样反映到计划部门这一点就不好解决,这也是计划体制的弱点。例如,在座的人穿着的衣服颜色有白色的、黑色的和黄色的,如果现在国际流行色为蓝色,则人人都去购买蓝色的服装,这种需求反映,通过计划就很难体现,通过市场运作则更为适当。
我国之所以要从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体制,其问题不在于生产计划会出错。生产计划可以运作得很好。例如,炼一吨钢材需要多少吨煤,需要多少度电,需要多少矿砂,这是可以算得很清楚的,不会有很大的问题。但是钢材的花色品种有多种多样的需要,特别是市场迅速变动的时期,我们要灵活地反映这个需求就不太容易了。市场机制在反映需求方面就比较灵活比较直接。如果需求减少了,价格就会下跌;需求增加了,价格就会上涨。价格的涨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调节了需求。所以说,市场机制较能妥善地解决需求和供给之间相互关系。
当然市场机制也有弱点,弱点是对眼前的需求反映得比较灵敏,对长期的潜在的需求就不容易看得很清楚。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需求是在不断变动的,请十分注意这一观念,人们常常把需求看做是静态的,其实需求并不是静态的,是在不断变化的。眼前的需求可以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进行调节,当然对长期的需求也会有所“感觉”。但是这种真实的需求要到10年、20年之后才能反映出来,到了10年、20年后,有了市场信息你再来把供给加以改变,把生产力的配置加以改变,来适应这个市场需求就为时已晚。所以在纯粹的市场体制下,短期需求或微观方面的需求反映比较直接,宏观方面的需求市场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在这个方面就需要国家的指导。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再加上国家的宏观指导,希望通过看不见的手,亦即市场的需求和看得见的手,亦即国家的宏观指导来把生产和消费供给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我讲的这个问题与“姓资”、“姓社”无关。不论资本主义所有制或是社会主义所有制下的生产力的发展,都是要解决一个生产和消费或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关系的问题。
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老百姓的生活不断富裕之后,就会逐渐提出新的需求。刻画这一需求发生变化的一个指标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就是要统计一下居民的收入当中有百分之几十用于解决居民吃的问题。恩格尔系数如果是70%-80%,就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如果吃的支出占到40%-50%,就是中等发达的国家;占到30%以下那绝对是发达的国家。我们现在的居民生活有很大的提高。解放初期,居民的收入几乎都是用于吃,例如,在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以前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我收入的80%-90%都是用于吃的。这几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开始下降,用于吃的开支下降到50%-60%,例如,现在北京市按照我的了解,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50%以下。也就是说,居民的收入提高以后对开支都有一个打算,首先是解决吃的问题,然后才有其他的开支。
除了恩格尔系数之外,还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系数,即居民用于精神消费的支出占收入的百分比。居民用于买书、买报、学习、教育、收听广播电视和得到信息等的消费支出都叫做精神消费的支出,这部分支出不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以这部分支出定义的系数恰好与恩格尔系数是相反的。随着生活富裕以后,这个系数就越来越大,这部分支出所占居民收入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中国历史上管子说过“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即吃饭穿衣满足之后,然后人们才讲究他们的精神生活。“仓廪实而后知礼仪”,“仓廪实”即仓库中的粮食充足以后老百姓才讲礼仪道德。这是管仲很著名的一段话,它反映了人们的需求总是先满足吃穿用,然后才讲精神生活。现在发生的问题是我们居民在逐渐富裕之后,用于精神生活的开支占总收入比重多少,这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系数,过去这个比重微不足道,现在这个比重就很值得研究。这样一些变化说明,居民富裕了以后,其消费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这一需求反映到生产力上,也就是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如果当时居民主要的需求是吃的话,那农业就是第一位的;如果居民除了吃之外,住房、坐车等家用支出占的比重较大,那工业就上升为最重要的地位;如果服务性的需求,包括生活性的服务和生产性的服务成为主导的需求,那么服务性行业就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这就是在产业结构分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这里需要讲一件事情。现在人们通常使用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分类,在名词的翻译上并不准确。原名应该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70年代末期,我与罗劲柏同志向国内介绍这一分类时,翻译作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但是中国人的习惯不喜欢讲五个字的名词,所以就简化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是为什么原文要有个“次”字呢?因为“一次”、“二次”、“三次”的概念,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的规律。首先,为满足吃的需求,所以第一次产业就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一定时期农业就显得很重要。有了较发达的农业之后,慢慢地居民吃和穿的需求就开始满足了,等到吃和穿的需求满足之后,别的需求如住、行、用等需求就开始变得重要了。因此,就要求发展工业,工业就成为第二.次产业。随着工业的发展,就出现了第三次产业即服务行业。服务行业有两类,一是生产性服务,还有生活性服务。有了生产性服务才能让第一、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如种子集中供应、销售能否有市场,还有金融、保险等。所以一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开始发展服务行业。同时居民还有生活性质的服务,例如,人们看病的需求,知道信息的需求等。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达到一定程度,第三产业就开始兴起。现在在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60%-70%,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20%,第一产业只占到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几。我国农业占国民经济的20%-30%,工业占40%~50%,而服务行业只占20%~30%,所以我国的第三产业比较薄弱。但如果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话,不调整产业结构,就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需要看到这一点,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居民需求变化的基础上调整的。对于这个形势需要有深刻的认识,如果不认识这个形势就不懂得为什么现在我们的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产业结构有调整的话,一些行业就需要“下马”,一些行业就会“上马”,一些产品会淘汰出局,一些产品会更新换代。这件事情是必然发生的。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会发生劳动者的失业和就业的问题。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者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引起的相应行业的职员和工人不断地下岗转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与“姓资”还是“姓社”无关。不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或社会主义制度下,都会发生这一下岗和转岗的问题。任何一种产业都会有上升的时期,上升到一定时候,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之后,就只会缓慢地发展了。这是由老百姓的需求决定的,需求的变化决定了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地调整。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的结果。
第二个主要发展规律是生产力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发展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产力会做重大的调整与重大的变革。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学会用火以后,就进入石器时代,是懂得用石头作为工具,石器时代随着加工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青铜器时代,石器加工只是就地取材,而青铜却可以按需求加工,有各式各样的模具,可以满足各式各样形状的需求,同时青铜也具有一定的强度。青铜器时代之后就进入到铁器时代。为什么在许多地方不能由石器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铁的熔点比青铜高,青铜冶炼的温度一般为700℃~800℃即可,而铁要1000℃以上。当时的人们做不出温度达1000℃以上的炉子。石器时代反映了原始公社低下的生产力,青铜时代有一个重大的变革,即原始公社解体,人类进入奴隶制时代。铁器时代却促使人们从奴隶制进入到封建制。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力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变化的。更为重要的变化是进入蒸汽机时代。蒸汽机出现后,引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还有重大的变革。从蒸汽机时代,又进入到电气时代,也就是现在的电灯、电话、电视等。从电气时代又进入到原子能时代,这几年又进入到电脑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生产力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发生生产技术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归根结底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所以应该看到生产力发展的第二个重要的规律是生产力是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