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
演讲者
李剑阁,江苏南通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曾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政策法规司司长、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3月起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后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他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是国家政策制定智囊之一。同时,他在学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事实上,我所学习的专业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多年来我主要在宏观经济方面从事政治研究工作。但是在上一届政府中,我在国务院体改办李岚清副总理的领导下做了5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的工作,并且参与了体制改革方案的制订以及很多的协调工作。之后,因为国务院体改办跟国家计委合并成立国家发改委,我就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虽然现在我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了,不过由于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对医疗卫生方面还是很有兴趣,经常对此结合自己的所学做一些经济学方面的思考。
今天我决定换一个角度来讲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第二个是我理解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我想从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第一,关于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医院医疗费用都饱受争议,有不少国家的老百姓都抱怨他们国家的医疗体制是一个既浪费又昂贵的体系。那么怎么来解释这件事情呢?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在健康方面支付的价值是和生命价值相关的,而生命是无价的,就是说它是没有价格可以衡量的。也正是由于生命无价,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长,尤其是在解决温饱以后,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增长的速度。以美国为例,美国在1960年时国民医疗费用的支付占GDP的5.3%;到了1980年,医疗费用占GDP的8.9%;1990年医疗费用占到整个GDt’的12.2%。而到了2000年,医疗费用已经占了GDP的13.5%。美国人医疗费用支付占GDP比例越来越高。当然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当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在医疗费用上的支付也是越来越高。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数据,比方说美国,在1992年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已经取代了食物和烟草,成为美国居民第一位的支出。1997年美国居民收入的17.4%用于医疗保健,只有15.1%用于食物和烟草,15.1%用于住房,这些数据都表明,当一个社会达到小康水平以上,或者富裕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人们的医疗费用支付也会越来越高。绝大多数人是可以为了自己的健康,特别是自己的生命支付出身上最后的钱的,这是现在全世界各国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健康的价值取决于生命的价值,而生命是无价的。
第二个原因是,与其他国家一样,我们国家有些地方还有特殊的情况。比方说在西方,战后(婴儿潮)成长起来的人现在已经逐步进入退休年龄,整个社会也慢慢在进入老龄化。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有很多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从一个相对年轻的社会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所需要的时间比西方社会要短得多。我曾经看到过一些数据,说一个人在60岁(也有人说是在65岁)以后他治疗所需的医疗费用大概占其一生医疗费用的一半,当然这是用大数定律来统计的。那么在他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年,他可能又支付了一半当中的一半。因此当一个社会进入老龄化以后,全社会医疗费用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1949年以后,对于我国来说整个社会安定了,大家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人口出生率在一段时间内非常高。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人口过快增长才抑制下来,但是在那个时候形成了一个人口出生高峰,而在这个高峰出生的人到现在已经逐步进入退休年龄,这就导致了今后几十年内,可能是20年,或者是30年,是中国医疗费用猛涨的一个时期,所以这是有它客观因素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到2003年末,人均收人才达到1 000美元,还是一个中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我们是有可能分享到全世界已经获得的关于生命科学和医疗方面的成果的。我们没有理由说,当生命出了问题,或者健康出了问题时,因为没钱而没有资格享用这些成果。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愿望,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分享人类最先进的成果。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个尴尬,因为我们的经济水平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但是先进的东西却不可阻挡地会传到中国来,中国的老百姓为了自己的健康或为了自己的生命,有可能愿意享受最先进的医疗和保健的一些手段,那么这个费用肯定是很高的,和我们人均收入1 000美元是不相称的,这也是我们国家医疗费用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都知道,医疗费用上涨受到了社会上普遍的批评,我知道医院的压力也很大。因为老百姓通常觉得医院救死扶伤是天经地义的,而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也是没有办法的,因此他们常常对社会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更是不满意医疗费用上涨。
……
展开
——吴敬琏 著名经济学家
贫富有差距,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财富平均才不符合社会主义,那是小生产者 的梦想,最后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刘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
我们应该重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而重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心理 契约,而不是书面契约。
——翟继满 人力资源专家
如果要想真正避免贸易战,就要把贸易和政治分开,不能给贸易添加过多的政治色彩。这样一个系统的建立带来的结果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让·皮埃尔·雷曼 著名贸易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