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柳叶集:李良玉博士生教育文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000768
  • 作      者:
    李良玉等著
  • 出 版 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柳叶集:李良玉博士生教育文录》收录的文稿,包括三个部分。<br>    第一部分是李良玉2000年以来指导同学的部分资料,包括“博士论文写作要领”、“致青年学者书”、“课外讲习录”、“博士论文介绍词”、“校园心得”中收录的文稿。<br>    第二部分是李良玉同学的学习资料,包括“博士生读书报告”、“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博士生学习札记”、“博士论文答辩词”、“博士论文答辩记录”中收录的文稿。<br>    第三部分收录了12篇书评,反映了1990年以来前辈学者和学术界的朋友们对李良玉的相关论著的评论。
展开
作者简介
    李良玉,1951年生,江苏海安人,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社会史、中国当代史,主治中国近当代思想文化史。著有《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新编中国通史》第四册(获华东地区1996年度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2002年获第十七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2005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变动时代的记录》。另外,合作出版了《中华民国经济史》(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华民国文化史》(获南京市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1999年,南京大学通过有关程序确认我具备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次年起我开始招收学生。假如按今天官本位条件下博导的实际社会地位、声誉及其所承担的职责等多项指标来衡量,成为博士生导师或许并非幸事。
展开
精彩书评
    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是一种知识、道德和能力的全面提高过程。它既是学生的提高过程’,也是老师的提高过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所积累起来的进步。<br>    ——2005年8月<br>    培养学术的严谨性,是很重要的训练内容。什么叫严谨?有六条标准:有整体的体系,逻辑严密,文字简练,使用材料正确,理论观点恰当,注释准确。这六条缺一不可。<br>    ——2004年4月<br>    做论文首先要有全面的预案,就是学术史、目标、资料、思路、叙述方法等五个要素,或者叫五个核心。<br>    ——2004年8月<br>    衡量一篇论文是否是上乘的作品,可以用八个字做标准,即是否出彩,出神,出奇,出格。所谓出彩是指是否精彩,也就是有文采;所谓出神是指是否有神韵,也就是气韵不凡;所谓出奇是指是否视角独特,也就是言人所不察;所谓出格是指不为世俗所限,也就是言人所不敢言。古今中外,所有令人刻骨铭心之作,无有逾此八字范围者。<br>    ——2006年2月<br>    博士论文的首要学术特点是样本性,也就是你的研究,是一个独立的个案。这个个案,可以是一个比较能够集中概括起来的问题,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历史事件,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可以是一种什么思想,也可以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社会现象,等等。总之,这个个案的内涵是确定的,边界是明确的,主题是鲜明的。<br>    ——2006年10月<br>    我们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付出更大,进步更快。需要尽可能地做到研究课题和历史资料的匹配,档案资料、文献资料、田野资料、民间调查的综合,历史面貌和当下面相的观照,生活经验与文本制度的对比,学术价值和大众价值的平衡,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融合,真实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对大家都是一种挑战。<br>    ——2008年9月
展开
精彩书摘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许多学科,各门学科之间在知识群、研究思路和证明手段等方面,会有一些不同。因此,本文的讨论以历史学,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为范围。<br>    在博士生培养工作中,指导学生完成博士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博士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因此,论文质量是衡量导师的指导水平,甚至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学生来说,博士论文是他们本阶段学业的主要成果。培养单位博士论文的整体水平,是该单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br>    一般说来,全国所有培养单位授予的博士学位,并没有区别,但是应该承认博士论文的质量还是有差别的。除了个别学生抄袭剽窃的情况以外,在作者的知识背景,选题的价值,资料收集的程度,讨论问题的深度,以及语言文字的功力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当然,有差别是正常的,因为各地各单位的培养条件不一样,每个学生的基础、悟性和努力程度不一样,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责任心也不一样。用什么方法提高博士论文的质量呢?目前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现行评估体系,卡住质量差的论文不让通过,表彰好的论文以形成争取优异的风气;二是发挥学生和导师的积极性,在博士论文的准备和写作阶段提高水平。<br>    先来分析评估体系的作用。<br>    现阶段对博士论文的评估包括四个环节。一是答辩阶段的专家评审和答辩,二是校系学位委员会审议,三是社会反响(一般指出版以后),四是社科评奖(包括近年的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奖)。其中最重要的质量环节是专家评审和答辩。为什么呢?第一,专家评审和答辩是由本专业范围的专家米检查论文是否合格,并由培养单位组织具有权威性质的答辩委员会听取作者的陈述,质证论文的存在问题,并且决定是否授予学位。通过答辩以后,没有特殊情况校系学位委员会不会否决;第二,有不少博士论文通过以后有发表机会,有的由作者拆成单篇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有的交由出版社出版成书。但是单篇论文发表以后,读者一般不会及时意识到这是博士论文,只读单篇论文也无从了解该博士论文的完整内容,从而形成准确的评价。
展开
目录
【序】<br>【博士论文写作要领】<br>提高博士论文质量应当注意的几个要点<br>申请博士学位论文基本技术规范<br>博士论文答辩须知<br>关于博士论文的选题问题<br>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刍议<br>博士论文初稿修改阶段注意事项<br>附:三篇博士论文初稿修改方案<br><br>【致青年学者书】<br>与某同学谈善恶<br>与董国强谈近代知识分子<br>与贾艳敏谈人民公社<br>与魏晓阳谈日本现代宪政制度<br>与肖爱树谈家庭史<br>与汤向东谈史料学<br>与汤兆云谈工作<br>与冯春龙谈近代出版<br>与李宁谈宪法的实践性<br>与某同学谈近代金融<br>与陈辉谈《红楼梦》研究<br>与某同学谈考博<br>与黄家信谈壮族土司问题<br>与某同学谈校园风气<br>与赵林风谈立宪派新视角<br>与荆世杰谈乡村文化<br>与某同学谈本科生教学<br>与张慧卿谈民间资料<br>与陈肖静谈扬州文化与旅游<br>与周其厚谈科学精神<br>与任玲玲谈史学研究的样本性<br>与王锋谈史学研究的三个层面<br>与陶海洋谈学术研究心态<br>与某学者谈佛学研究<br>与杨吉安谈当代农村<br>与某学者谈边政研究<br><br>【课外讲习录】<br>举办读书会的意义<br>养成学术传统<br>发扬学术个性<br>分析历史人物的困难性<br>大文化的历史观<br>博士论文初稿讲评<br><br>【博士论文介绍词】<br>聆听历史前进的脚步声<br>一只美丽的蝴蝶<br>拥抱生活的艳阳天<br>用生活的历史观研究乡村文化<br>附录:七篇硕士论文推荐意见<br><br>【校园心得】<br>匡亚明:大学的荣誉、大学的伤痛<br>十八年来的师生情<br>转变观念与改善生活方式<br>——与某同学的谈话<br>实行有信仰的人生<br>——“禅与人生”报告会发言<br><br>【博士生读书报告】<br>中韩两国基督教史及其相关研究比较<br>中国近现代史信息源及其检索<br><br>【博士论文开题报告】<br>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br>当代日本宪政制度研究<br><br>【博士生学习札记】<br>社会调查十日记<br>平阴纪行<br>第二十九次读书会记录<br>——关于杨永兴、王艳芳、罗长春试讲情况的讨论<br>附录:同学来信(47封)<br><br>【博士论文答辩词】<br>关于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br>关于当代江苏消防事业<br><br>【博士论文答辩记录】<br>吴渊同学答辩会记录<br>——当代中国农民办学研究:大别山区宣村小学考察<br><br>【专稿】<br>点滴的记忆<br>师门三年受益终生<br>十年来的师生情<br>我随李老师读书<br>——读《李良玉历史研究与教育文选》<br>师恩如山师爱似海<br>学术批语的价值<br>——李良玉教授有关著作之“博士生文稿批语”读后<br>提纲挈领纲举目张<br>——回忆博士论文提纲的拟定经过<br>作文与做事<br>——我在李老师身边的三年<br>追随智者的脚步<br>——《李良玉教授与其博士生文丛》读后<br>博士生的教与学<br>——读《李良玉教授及其博士生学术文丛》<br><br>【附录】<br>进一步认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br>——评李良玉著《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br>动荡思考抉择的再现<br>——简评《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br>一部具有特色的研究近代知识分子的新书<br>——评李良玉著《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br>评《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br>《新编中国通史》民国分册评介<br>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默契<br>——读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br>思想的印迹<br>——南京大学李良玉教授《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评介<br>留住思想之美<br>——读李良玉先生《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br>史学领域的新建树<br>——评《李良玉历史研究与教育文选》<br>新颖独特灿然可风<br>——读《李良玉历史研究与教育文选》<br>研究者、教育者和思想者的完美统一<br>——《李良玉史学文选》等读后<br>玉汝于成致良知——记历史系博导李良玉教授<br>——《南京大学报》专访<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