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神宫参拜的整体研究方面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中有对特定地区民众的参拜活动的个案研究,也有放眼日本全国对整个江户时代的参拜神宫进行总体把握的研究路径。前者如山田正雄的《关于近世农民的伊势参宫》,以播磨国加东郡黍田村为个案,具体考察该村庄参宫的年次、参宫者的年龄性别、村民参与1771年神佑参拜的状况、参宫费用的筹措途径等。后者可以举出新城常三的名著《社寺参拜的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该书广泛收集日本全国各地的资料,细致地统计了江户时代各个地区参拜神宫的人数,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地区间的差别。新城常三认为,参拜伊势神宫的人数在享保年问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从各地区的情况看,近畿、东海由于靠近伊势,有地利之便,人们参拜神宫比较频繁,有每年一次、每月一次甚至每日一次参拜的习俗。而九州南部、本州北部的奥羽等地由于地处偏远、领主阶级限制人民离藩外出等原因,参拜神宫的人较少。
3.御锹祭方面
御锹祭是江户时代在日本中部一带流行过几次的群众性祭祀现象,也是伊势信仰的一种形态,50年代在史料收集的过程中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菅沼善辅的《关于神佑参拜》和渥美实的《西远地方御锹祭的流行》,介绍了关于远江地区1767年流行的御锹祭的史料。到80年代,西垣晴次的《御锹神考》把御锹祭方面的研究水平提升了许多,他发现御锹祭最早发生于1682年,后来该论文收录于《伊势信仰》第二卷时,又把出现的时间提前到1631年。他首次发现了御锹祭以60年为周期,逢丁卯年和壬戌年出现的规律。该论文至今依然是本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几乎没有人超越。
80年代“这还不好吗”方面的新突破使得御锹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田村贞雄在《“这还不好吗”的发端与御锹百年祭》中披露了一个重大发现:“这还不好吗”运动的契机——“天降神符”其实发端于三河地区。1867年举行的御锹百年祭时的抛洒神符行为(1767年该地区流行过御锹祭,1867年为其100周年)。这样就,明确了“这还不好吗”运动与御锹祭、伊势神宫、伊势信仰的关系。这一发现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
4.民俗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学之外,民俗学方面对于伊势信仰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其成果应该给予注意。如50年代井上赖寿继续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伊势信仰,他的《伊势信仰与民俗》收集了很多与伊势信仰有关的民俗事象,包括岁时节令的仪式、伊势讲的习俗、御师巡访植那的习俗,以及不少俗信禁忌(如水、火、饮食等)与伊势信仰的关系。这是一部不错的民俗资料汇编。此外,还有民俗学者樱井德太郎的《田屋神明的形成》。田屋神明是神明社的一类,即神明社的名称中有“田屋”一词。这篇论文重点考察了“田屋”一词的种种意义,以及神明社以田屋命名的两个原因,另外还简单涉及了“飞神明”与神明社建立之间的关系。《日本民俗学》杂志在1984年组织举办了名为“伊势信仰及其周边”的研讨会,其中原泰根的《村落共同体中伊势信仰的意义》①和纸谷威广的《伊势信仰扎根民间》在介绍日本现代的农村伊势讲和参拜等信仰现象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反映江户时代相关状况的史料。
总而言之,日本学术界关于江户时代庶民伊势信仰这个大课题的研究中,在神佑参拜这种突发性的、大规模的社会事件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最为丰硕,对于神佑参拜的起源、具体状况、性质和历史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以神佑参拜为起点,推而广之到普通的参拜神宫行为的研究方面,则主要对其在近世的兴起与低落的轨迹有了大致的把握。(四)先行研究的不足首先,个别的具体的研究较多,而对作为宗教现象的伊势信仰整体把握较少。根据宗教学的理论,一个宗教一般包括宗教观念或意识、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制度等要素。先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参拜神宫这一信仰行为,尤其是神佑参拜这一特殊的行为,对伊势信仰的其他行为方式,如御锹祭、神明社等关注明显较弱,对于各种行为方式的关系也探讨得不足。就伊势信仰的意识层面来看,先行研究或强调天照大神作为农业神、现世利益神的性质,或强调其皇祖神的性质,两种观点各执一词,而很少把伊势信仰的神观念的各个层面统一起来考察。总之,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伊势信仰的意识、行为和组织等方面综合起来的宏观把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