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節的安排上,本書採取以史為主,同時結合專題研究遣一縱橫結合的方式,以地藏信仰的發展情況作為章節時間起訖的劃分標准,而不以朝代的變遷來劃分時段。具體内容如下:
第一章討論地藏信仰在中國興起的情況,包括地藏菩薩名號及宣揚其信仰的經典的傳人,地藏信仰在中國興起的原因,早期地藏信仰的狀況等等.其時間上限在地藏名號傳人中國的西秦時代,下限是玄奘重新譯出《十輪經》的唐高宗永徽二年(651)。
第二章考察新譯《十輪經》出現後,地藏信仰在中國展開的情況,包括《十輪經》的重譯及其意義,《讚禮地藏菩薩懺悔發願法》的影響及歸屬,七世紀中葉至八世紀初地藏造像的分佈、形制特點、造像記等等。其下限將大致定在華嚴大德法藏先天元年(712)去世之前。
第三章討論地藏救度重心的轉移直至地藏十王系統形成的情況,同時附論密教、淨土宗與地藏信仰的關係。起點為法藏去世的先天元年,其終點考慮到敦煌的特殊情況,將延續至十一世紀初藏經洞封閉時。
第四章將考察《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早期流傳情況及其產生時代,以及在它的影響下地藏信仰進一步中國化的種種表現。由於《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產生時代大致在公元936-974年之間,故本章的起始時間與第三章有一些交叉。但第三章所涉及敦煌藏經洞者,主要是其中的繪畫,本章則不討論繪畫方面的問題。而本章的下限則大致在民國時期。一一第五章將討論歷代文人與地藏信仰的關係以及文學作品中的地藏故事。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嘗試以文獻學的方法為基礎,同時吸收西方學者對宗教信仰所採取的一些研究方法,將考證與闌釋結合起來,既揭示出地藏信仰發展的歷史纔索,又對不同時期的地藏信仰的社會樣態進行考察,力爭通過對大量的信仰實例的歸纳和對典型的信仰現象的剖析來復原當時的信仰狀況,進而探討其背後的原因,並在一定程度上以地藏信仰史為中心,揭示中國佛菩薩信仰發展的總體規律。美國漢學家艾爾曼曾說:“目前優秀的漠學家,往往將社會科學方法與文獻學功底相結合,執於一偏的學者都難有大的成就。”這句話雖然針對的是國外漢學界,但對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研究者也不無啟發意義。本書在寫作中即努力貫徹這一研究思路,雖然最終看來還有不少遺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