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的依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91714
  • 作      者:
    (德)艾雅?凯玛(Ayya Khema)著
  • 出 版 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心的依止》二十四讲的说法内容,就是以《大般涅槃经》为精神,“以法为我们的洲岛和依止处”,借着依止佛法,我们可以抛弃自我的牵绊,作为他人心灵的船锚。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即将涅槃之际,教导了最后的教法,这教法就记载在《大般涅槃经》这部目前保留于巴利文的经典中。在四十五年的说法中,佛陀教导了所有趋向解脱的方法。而在晚年,佛陀则告诫他的弟子们,要把他所教导的法运用在实际的修行中。
展开
作者简介
  艾雅·凯玛(Ayya K1aema),西方第一代女性佛学导师,对佛教与女性主义的融合,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她于1923年出生于柏林一个犹太族家庭,后来移民美国。1960到1964年间,她跟丈夫和孩子在亚洲旅行,在此期间开始学习禅修。10年之后,她在欧洲、美国和澳洲教导禅修。1979年,她在斯里兰卡由那拉达大长老授戒为比丘尼,并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成立了国际佛教徒妇女中心。1989年,她于德国创立了佛陀精合,并担任精神导师。1997年11月2日,在德国圆寂。
  艾雅·凯玛写过二十多本有关禅坐和佛教教理的书,较有影响的有《禅与自在解脱》、《以法为洲》、《我是谁》、《给你我的一生》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七种语言。
展开
内容介绍
  若是你知道了一些佛教义理和名相,对禅坐也有相当的兴趣,但就是觉得无法把这二者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话,那《心的依止》就值得一读!传统上,对一个刚学佛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想要了解佛教的义理,所以或是通过阅读经典,如《金刚经》、《法华经》等一类大乘经典;或是通过一些介绍佛法的书籍;或是通过师父的开示;或是跟师兄、师姐请益,来慢慢学习一些佛教的义理。当然除了对佛法的理解外,宗教上的实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也就是修行,所以可能开始有自己的固定早课,或是诵经,或是拜佛,或是禅坐,或是行菩萨道。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是佛门所谓的“解行并重”。不过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解门”和“行门”是配合不起来的,因为就目前佛教徒的学习模式来说,宗教的实践——“行门”,用的是我们日常所用的语言,也就是白话文;然而在理解佛教义理——“解门”上,就大部分的佛教名相来说,用的是古文,如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所以有时候会有一种现象,就是知道了某种义理,但是不会运用。也就是说在教义理解和实际宗教活动的结合上,似乎较薄弱了些。在西方,因为佛教传入西方只是最近两三百年的事,所以没有古文的问题,只是在早期有些用语是从基督教而来,不过近年来他们在想办法产生适合这个时代的佛教用语。就我所接触的经验而言,一般西方人学习佛法往往是因为觉得自身有太多的烦恼,生活无法快乐,所以想要找一种能够减少自身烦恼的方法。所以当他们接触到佛教的义理时,他们会希望了解如何运用佛教的教义,来帮助自己减少烦恼。因此就一般西方的学佛人,或者是学习禅坐的人来说,佛教的理论是为了能帮助修行。
  而这本艾雅‘凯玛法师的开示录,可说是典型的西方开示方式的展现。用句老话来说,凯玛法师的开示真的是“深入浅出”。我觉得最重要的——特别对我们东方的佛教徒来说,是她想办法让我们将原本觉得是学理上的东西,能够配合实际的生活,或者是在修行中加以运用。例如第一篇 ,凯玛法师就以另类的恋爱来比喻我们皈依时的信仰,她认为对三宝的宗教情感,其实很像我们在谈恋爱一样,不同的是这种情感比一般的感情更纯粹而长久,而且绝对不会失恋!在另外一篇“我们的随眠习性”中,法师从实际的禅坐经验,来说明五盖跟随眠的不同。她提到在禅坐中,五盖是比较容易察觉的,而随眠是比较细微的,它们是五盖的秘密支持者,要除去它们就需要极为敏锐的专注力和许多观察的功夫。书中像这样的例子相当多,值得读者去细心品味。
  由于这是凯玛法师的演讲开示,所以它的英文相当简单。虽然是简单的字眼,但是简洁中透露出一股生命力和说服力。书中到处可见凯玛法师鼓励我们应该多花时间在修行上,而且强调修行跟日常生活应该配合起来,即使是做世俗的工作,还是可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有好几次因为受到鼓舞,放下手上的翻译而跑去禅坐。若是读者在阅读《心的依止》时,感受不到这样的活力的话,那恐怕是译者的拙劣,无法表现出法师的感染力!
  所以我觉得这不是一《心的依止》,它应该像是一本手册,一本不应放在书架上,而应该放在蒲团边的书。或者是一本放在床边的书,做完一天的事,洗去一身的灰尘,再让这《心的依止》洗涤我们的心灵!
展开
精彩书摘
  很奇怪,大部分的人都不太会爱自己。或许有人会想,这是世上最简单的事了,因为我们随时都在关心自己。我们总是关心能赚多少钱,有多少成就,过得多舒服。佛陀在一部经中说:“自己和自己是最亲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爱自己会那么难。
  爱自己并不是指放纵自己。大部分人并不真正爱自己,因为他们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反应——喜好或厌恶。我们在喜欢某些事物的同时,也会讨厌某些事物,而且会压抑它们,不想承认。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会妨碍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另一种不善巧的行为是把我们的过错归咎于别人,这会使结果更糟糕。伴随而来的常常是恐惧和攻击的欲望。假如我们要使自己更平衡的话,假装看不见那些不愉快是没有用的,包括我们的攻击、愤怒、物欲和欺骗。伪装会使我们远离事实,分裂自己的人格。有时候我们会遇见友善得有些虚伪的人,其实那只是伪装和压抑的结果。责怪别人也是行不通的,这无疑会把我们的反应发泄在别人身上。我们会责怪别人的无能,不管是否真的如此;或者是不把他们当一般人来看。每个人都活在不真实的、自我欺骗的世界里,但是评判和责难的世界更加不真实,因为它不是把一切想得太美好,就是想得太丑陋。我们心中有六种根:三毒和三善根。三毒是贪、嗔、痴。而与它们相反的是三善根,即无贪、无嗔、无痴。假如我们心平气和地观察,可以很容易接受心中这六种根。它们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然后我们可以比较真实地观察自己,不去责难心中不好的根器,而对善根也不过分赞许,只是承认它们的存在。我们会更清明地接受别人,也比较容易和他们相处。黑白分明的世界,也就是只有善根或不善根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阿罗汉才是完全清净的人。至于其他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都有同样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增长善根,铲除不善根。我们似乎看起来都不一样,但这只是个假象而已。我们都有相同的问题,也有相同的心理机能在处理它。所不同的是我们所受训练的时间。当我们花了好几辈子去训练心性以后,就会有一些清晰和专注。
  清晰的思惟是来自情绪的净化,这是相当难的事。只有当我们不落入情绪的旋涡时,才有可能成功地净化情绪。当我们清楚且直接地观照情绪,视之为生命的常态,自我认同的葛藤就会被铲除,也就不会再认为“我是如此的伟大”或是“我实在是很糟糕”。每个人都有他的潜力和局限。假如我们能爱这个人,这个有着各种作用和习惯的“自我”,也同样能务实且利他地去爱别人。但是假如我们起了分别心,只爱那美好的层面,而厌恶其他的部分,将永远见不到真理。总有一天,我们会见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是自己业报的“作坊”。
  假如我们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就会以圆满的方式来爱自己,就像佛陀所说的:“母亲会以她的生命来保护她的孩子。”假如我们想真实地对待自己,让自己有成长的机会,那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母亲。一位细心的母亲会了解什么对她的小孩是好的,什么对她的小孩是有伤害的,但她不会因为小孩做错事就不再爱他。人们总是会犯错,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念头最容易犯错,其次才是语言和行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若是一位母亲,她会怎么做?她会告诉她的小孩不要再犯,然后还是同样爱她的小孩,呵护他。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开始照顾自己。
  这种学习是个成熟的过程。成熟会带来智慧,但和年纪没什么关系。假如有关系的话,那就会比较容易些,因为我们就会有点保障。事实上这是件很困难的事,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投入的事。我们先要学会承认,然后确信自己并不是在自责,而是接受“事情原本就是这样”。
展开
目录
导读
前言
作者序
壹 开启心灵与意识
皈依:某种恋爱
世尊的法

贰 建立稳固的基石
正见
摄心
无明
苦的证悟
心的锤炼

叁 世俗的生活
和谐的生活
与别人交谈
接受自我
独处
做个平凡的人
战争与和平

肆 基本教理
涓流成川
远离边见
我们的随眠习性
无忧、无垢、安稳

伍 成熟的修行
和自己做朋友
温柔、爱和关怀
无远弗届的心灵开展
出离
空其心

陆 解脱一瞥
当下解脱
道与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