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佛教与禅
最初的禅早于佛教,而且为各教派所采用。禅为佛教之母胎,佛教依之方能再展现其内在的生命。释迦牟尼在瑜伽派的修行基础上将小乘禅法加以提升,使之成为最初的佛教禅法,有的称为大乘禅法。佛教传人中国后,大小乘禅法都得到了介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其形成原因可以说是大乘禅观与小乘禅观融通的结果。作为中国佛教的禅法,应当从晋朝达摩来中国传道算起。唐末禅宗的南宗开创者慧能提倡顿悟法门,单传独授,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禅”。惟传一心,净化心境。北宗神秀说:“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后来南宗成为禅的主流,中国禅学的代表,主张众生成佛在于自己的本心。中国禅在唐以后主要是指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印度禅重行,重理才是中国禅的特征。唐代禅门兴隆,风靡天下,并浸润儒学。传至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便形成为完整的中国禅学体系,远播朝鲜与日本等国。
禅宗要有宗师指导,大藏经是所依仗的经典。然而,禅的立足点不全在于经教中。它强调以自己的佛心为立足处,“以心传心”,注重实践的行为,所以又名“佛心宗”。禅的“见性”,即彻见自己本来心性的灵机。《六祖坛经》说:“令学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见性,是宗教内生活的根本要谛。所以说,禅是注重向着自己内心来探求的,强调自我净化。禅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征服人心。
禅学是佛教各宗派中共同具有的,关于禅定修习方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通过调节身体姿势和呼吸状态,达到心神宁静、意念集中的状态。无论小乘教义实践系统的“三学”(戒、定、慧),还是大乘教义实践系统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占有重要位置。佛教信仰者通过禅定修习,体验佛教的世界观,以解决生死为中心的佛教哲学,把信仰和理论、教义和实践连接起来,是佛教中不可或缺的要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