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听老和尚解心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045576
  • 作      者:
    卢志丹编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净空法师 弘一大师 太虚大师 印顺法师 圆瑛大师 圣一法师 纯果法师 梦参法师 应慈法师 文珠法师,十位高僧,解透心经
  解开众生迷惑,领悟《心经》真谛。近现代最著名的十位高僧,解出《心经》的全部奥义。
  《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
  《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
展开
作者简介
  卢志丹,字“照青”,笔名“蒲岩”。佛门居士,法号“照空空照”。目前在北京致力于国学经典的研究和中华民族精神及智慧的发掘。游心于佛、儒、道之间,骋目于古、近、现之变。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睿智的思辨能力、矫健酣畅的文字功力,策划和创作过多部畅销作品。目前公开出版的各类著述达二百余万言。
  主要出版作品有《毛泽东品国学》《逆道》《忍商》《英雄式员工的长征精神》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都设于此经,故其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听老和尚解心经》汇集了近现代的十位高僧大德的《心经》讲义,全面、细致、透彻地对《心经》进行讲解。《听老和尚解心经》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将十位高僧大德的讲义汇集一册,各家对比,前后参照,旨在帮助现代人更为便捷、轻松、透彻地了解《心经》,领悟《心经》,并由此解疑去惑,达到工作、生活中的圆满境界。
展开
精彩书评
  《般若心经》者,实谓曜昏衢之高炬,济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为最。
  ——法藏大师(唐代高僧)
  兹《般若心经》者,文约而义寔丰,词显而理殊奥。首开空色两门,专破有无二执。有无尽而实相可显,色空合而妙义方圆。
  ——永觉禅师(清代高僧)
  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
  ——弘一法师(民国高僧)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五蕴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无量劫来虚妄的我执即可破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执空,烦恼即断;烦恼断,求六道轮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即超出轮回,分段生死就没了。再观察五蕴.蕴从缘生,亦无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相也不可得,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障碍了菩提涅槃,所知障尽了,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易生死也没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就是这几句话,可谓一语道破玄机。
  为什么一般人对于这种意思难以领会呢?因为无量劫来,妄想执着太坚同了,必须劳世尊以二十二年时问说出此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接受。
  上来所说是般若修学的宗旨,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便于我们观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
  空不当做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桩事。依照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
  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注解。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中论》说:
  “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桩事,我们不能领会,我们把这四项看做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第一句“色不异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象。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入空,照了实性。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
  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佛在《华严经》中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轮。”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知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可思议之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得非常保守。据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
  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生、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自性本定无生灭,没有入定出定,如《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大定”。
  “性定”与“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来的,哪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性定即现前。我执若空,烦恼障没了,法执若空,所知障没了,自性本空自然现前。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凡夫无始劫来,我执习气非常重。古德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理与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逐渐在般若智慧的光明中淘汰得干干净净,这是真修行。《华严经》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样。多思维、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有真实的体会,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一念不觉便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听,不可思维想象,一想就错了。例如: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着了。细心一想,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本。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如同眼能见,眼是自性,戴上眼镜,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叫做无明业识,又叫第八识。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没有。此中关系要搞清楚。一有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这是从五蕴上讲。从八识上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①。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同样说出了事实真相。世间人不了解,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他不晓得大自然的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脱衣时先脱外衣,逐渐到内衣,次第不能错乱。迷的时候先有无明,发展到粗相,回归自性的时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对一切色法不执着,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均可放下。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乐、忧、喜,能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平等,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此段经文第一句“诸法空相”中,诸法即包括此四大类。
  一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所在,即“不生不灭”。生灭是现象而非事实,本无忽有日生,现象消失为灭。若深入观察,不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之幻象而已。
  本经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生不灭的说法很难体会,若进一步解释,只好举个例子:
  小朋友玩的积木,把它堆成一栋房子,其相宛在。再拆开来,房子没有了。聪明人一看到这种现象就觉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灭亦非真灭。
展开
目录
前言
净空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净空法师总结数十年之学佛经验,遵照经典,所提出的修行原则。

弘一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着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着空见也。

太虚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即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等口号。

印顺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各人的爱见,互相影响,互相推动,造成了家庭、社会、国家行为的错误;招感着个人的苦痛,乃至家庭、社会、国家的苦痛。依佛法的观点,不仅此人类共同的苦痛,根源于内心——爱见与行为的错误;众生流转于生、老、病、死的苦痛中,也还是根源于此。

圆瑛大师:心经讲义
夫实相般若,即自心之理体;观照般若,乃自心之妙用。体用不离于一心,迷悟自隔乎千里。迷者,非失似失;悟之,无得为得。但能回光返照,何难即相成空。

圣一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一般称作智慧,但我认为要多加两个字——菩提,菩提智即是般若,菩提就是佛性,从佛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不是向外学有般若,向外学只称聪明,不称般若。唯有离境明心,明心生智慧,就叫做般若。

纯果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又布袋和尚歌日:“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现在众生不能了达诸法空,所以心是有所挂碍。因其有虑此虑彼,诸忧悲苦恼等。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
《心经》是一切智慧之心,它是大般若的心。就全经来说,这是一个总枢,开阔起来就可以开阔出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把它收拢了四句话就可以,开阔一点是二百六十个字,这就很多了。

应慈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说
这一部经,是以般若为智慧,以观心无所得为法门,以到涅槃为究竞。三世一切诸佛既依此而得成就,现在诸菩萨又依此而得入圆明,所以我们这班凡夫亦应该依此法门而后能离苦厄。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本经不但文简义丰,易于诵念;还破色显空,令人开发智慧,揭开诸法虚伪的现象,照见诸法空性的本体。可以说:是建筑人类精神堡垒的上好原料,是发掘人生真谛的利器;亦是渡生死海,登涅槃岸的导航。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