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宗教与哲学:精神——文化生活图式的两重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6992
  • 作      者:
    张禹东,杨楹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宗教与哲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完整图式中的两种结构性要素。《宗教与哲学》对“宗教”与“哲学”的分析中,既有对儒、佛、道的历史追寻和理论探讨,也有对西方思想史上宗教理论的系统勾勒和透彻辨析,还有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概括,力图使宗教与哲学在人类探寻宇宙与自我、信仰与理性、神圣与世俗、灵魂与存在等问题过程中的复杂交织关系和角色嬗变得以厘清。全书问题意识明确、学术视域开阔、研究思路清晰、理论分析透彻,其关涉古今中外的学理涵括,将启迪人们对宗教与哲学发展之旅的追寻与思索,激起人们在意义之旅的探赜索隐中的断想与遐思。
展开
作者简介
    张禹东,福建省惠安县人。华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哲学、宗教学理论、华侨华人宗教文化等。已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和主编学术著作6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先后获得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称号,以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奖、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杨楹,1964年生,四川省中江县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国务院侨办、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学科带头人,华侨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制度伦理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l项、省部重大与重点课题4项,参与国家课题6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论文80余篇。自2003年以来获福建省第五、第六和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5项,2004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人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获“福建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和“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展开
内容介绍
    《宗教与哲学》分宗教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佛教与哲学、道教与哲学、儒家哲学与宗教和基督宗教与哲学等编,对宗教的起源、宗教学研究的理路与方法、马克思宗教观的生活维度与马克思解放理论视域中的“宗教”、中国佛教的“本觉”范式与现代性意义、道教之“道”的哲学意蕴、儒家圆融思想与儒家生活哲学的内在构造、托马斯·阿奎那思想体系的理论特色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条分缕析,力图系统展示对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解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宗教学研究的理路与方法论
    宗教学研究的理路与方法论
    在人类文化的生态中,宗教是一种独特而意蕴深远的文化样式,就其存在的时间、流变的历程、传播的空间以及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伦理、哲学等多层面的影响之深度与广度而言,实难有别种文化样式可以与之比肩,乃至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依然难以将人类的其他文化形式与宗教完全剥离开来加以厘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宗教进行理性透析,其深层的本质即是对人类精神、人类生活的自我反观与批判,由此构成以“宗教”为审视与研究对象的“宗教学”。
    当然,“宗教”绝不仅仅是外在地、具象地表现为“西天的佛”、“天上的神”、“寺庙的烟”、“教堂的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具象所承载、传达的精神内蕴。而透过这些具象,更为深层地体悟、追问其间多向度的精神旨趣,挖掘其中所包裹着的深厚的意义,从而建构相关的展示宗教普遍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的理论,乃是宗教学研究从自发引介与描述走向科学建构的重要标志。事实上,对“宗教”进行研究不仅仅是宗教界的任务、职责、使命,同时也是哲人智慧一直发力之重要领域。马克思曾从历史性的视角将宗教作为人类四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并且从生存论意义上,将宗教视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方式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视野,构造出一个完整的“宗教王国”。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说道:“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
展开
目录
前言 宗教与哲学:精神一文化生活图式的两重解读
第一编 [宗教学理论]
第一章 追问宗教起源的发生学意义
第二章 宗教学研究的理路与方法论
第三章 “我一你”关系中的人:“超越的存在”——20世纪西方“人学”的宗教观
第四章 书写和口传:中国宗教的两种类型
第五章 从两种宗教观的差异看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教观]
第六章 马克思解放理论视域中的“宗教”
第七章 马克思宗教观的生活维度
第八章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宽容”理念
第九章 列宁关于无神论宣传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编 [中国佛教与哲学]
第十章 “本觉”逻辑:中国宗教的佛教范式
第十一章 本觉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现代性症候——以日本“批判佛教”为中心的考察
第十二章 本觉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现代性症候——基于多重视域的观念史考察
第十三章 本觉与现代性:“批判佛教”之观念史解读
第十四章 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
第十五章 印度佛教地狱观念的中国化
第十六章大乘佛学的融摄与超越——唐君毅对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历程的诠释

第四编 道教与哲学
第十七章 道教之“道”的哲学意蕴与中华文明
第十八章 《抱朴子内篇》的本体论及其思想渊源
第十九章 李道纯易学旨趣探微
第二十章 《黄素书》的修炼思想和方法
第二十一章 道教生态伦理的规范和准则
第二十二章 “和谐”:道教在对待自然环境态度上所追求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 当代新道家的学术定位及其相关问题

第五编 [儒家哲学与宗教]
第二十四章 儒家圆融思想
第二十五章 儒家生活哲学的内在构造
第二十六章 宗教性的常态与变态:一个解读儒学的视角
第二十七章 《中庸》的逻辑结构及其天人思想的承前启后
第二十八章 “以人为本”的神圣之维
第二十九章 从“礼玄之辨”看魏晋名士的伦理困境
第三十章 遁入逍遥之境:魏晋玄学观念史的三个命题
第三十一章 自我实现的本体论设定与宗教性归宿——杜维明对儒家人学思想的阐发

第六编 [基督宗教与哲学]
第三十二章 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的形上架构与神学意涵
第三十三章 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作为本性之律的人学内蕴
第三十四章 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对“神圣”与“世俗”的有机共构
第三十五章 托马斯·阿奎那潜能与实现原理的理论渊源与思想内涵
第三十六章 神哲学思境中的理性之美——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
第三十七章 人存在的自由与神恩之境——对比阿奎那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哲学思考
第三十八章 马里坦“新人道主义”视域中的“存在”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