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三辑.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8583
  • 作      者:
    王晓丽,廖,吴凤玲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晓丽,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曾在德国杜伊斯堡作高级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生育信仰》,论文《边缘文化论》、《文化现象的解释》等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三辑)是一本很有趣的论文集。书中有对民族历史的追寻,有对各种宗教信仰的探讨,有对外国各学术流派的介绍,更有对田野调查的形象描绘。《生前开颅,还是死后穿孔?》是对中国5000年前即有开颅术的商榷文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博采百家汇聚成流》则对北京文化包容性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另外,《妙意童真末后收五十三门一关钮》等文也很有新意。总之每一篇论文都有特色、有深义、很耐读、读后定会受益匪浅。
展开
精彩书摘
    边缘文化——现代文化的平面研究
    大到世界,小到中国,各种文化五彩纷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同构体。并且,这种文化的同构体里,不是无序无界混成一片的一体,而是在保持和发展各种文化特征的同时,又呈现出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依或相离、自生或共生的状态。在这个人类文化同构体中,我们能够清楚地辨析出不同特质的文化;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渗、互动或排斥状态;还可以观察到同一种文化之中存在的许多现象上的差异。中国有一句俗话: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实际上就是指同一种文化中存在的差异性。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关于文化平面里所表现出的差异现象,其中包括:文化的边缘、文化的边际、文化的边际值。
    一 文化的边缘
    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在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内容的形成受实践形式制约,不同的实践形式会形成特质各异的文化内容,从而产生多样化的文化和文化间的差异。这是其一。其二,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受地域限制的。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就不同,特别是当人们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生存时,文化因受地域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就表现得十分表面化。其三,各民族的文化是不相同的,而最大的民族也是有边界的,因此,代表其民族特征的文化也是有界的。
    在任何一种文化里,其全部内容不会均匀地分布在每一个角落。“你只需环顾四周,就可以看到,你并不是同一文化的,甚或是亚文化的伙伴之映象”①。文化的中心,包含着此种文化最具特征、最为典型的内容和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结构,是经过长年积淀、总结、传承下来的该文化经典代表,它是这一地区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的表达,支配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习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延续和演变。而文化的边缘区属于中心文化的传播范围,它虽然有与中心文化相同的核心内容,但不具备与中心文化完全相同的文化内容,甚至有些起过支配作用的文化内容,在它那里已经淡化。
    1.文化边缘
    文化边缘是相对于文化中心而言的,它是指在某种文化范围内,随着远离中心文化而出现的,若干中心文化内容消失或淡化的文化区域。这些消失和淡化的文化内容,是曾经存在过的,只是现在不再支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再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文化因素。
    边缘文化是对文化边缘的文化研究,是相对于中心文化的文化区域,它没有中心文化的影响力,也没有中心文化的顽固性,更没有中心文化那么强的传播功能,但是,有多少个中心文化,便会产生多少个边缘文化。当然,文化边缘的四散特性,使得它在不同朝向上出现与不同类的异文化相遇的可能,从而呈现出同一文化的多样性边缘状态:
    边缘文化并不因为丧失和淡化了中心文化的某些内容而自行消失;边缘文化属于中心文化的传播区域,也是中心文化的淡出区域,但在文化的核心内容上,它与中心文化是同质的,保持着一致的文化认同,保留下来的核心内容依然是中心文化的延续,“一些特性自身是按地区归在一起的,那就应该按地区来把握它们”②。从这个意义上讲,边缘文化是中心文化的不完全现象;边缘文化不是缺损文化,它依然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是丧失和淡化的文化内容,对它来讲,一定是不需要或者是可以补充、可以替代,而且已经被补充的文化内容。
    2.边缘文化的特征
    边缘文化的存在,反映着中心文化的传播与扩散的范围,显示着一种文化的影响面;同时,边缘文化的存在,证明了中心文化传播的有限性,表现着一种文化影响的衰减状况;边缘文化的存在,还说明在同一种文化内部,也会出现内容上的差异,这证明文化的发展是主动的,并不仅仅依靠传播而存在。文化的传播只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文化的传播是被动的,而新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形成是主动的。
    边缘文化是有弹性的。同一种文化在边缘上的内容变化是不固定的,地区不同,变化的文化内容不同;同一文化内容上,变异的程度也不同。
    边缘文化依然是个文化体系覆盖着的层面。边缘文化虽然是中心文化的渐远区,表现的是中心文化的不完全现象和若干内容上的差别,但是这种不完全现象和内容差别与中心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条区分的界线。它就是通过五里、十里的习俗和规矩的演变,逐渐延伸展开的文化层面。
    边缘文化有较强的兼容异文化的特征,而且中心文化内容丧失得越多,边缘文化兼容异文化的能力就表现得越强。这种兼容是指对异文化的吸收和借用,特别表现在对异文化内容的吸收和借用;这里讲的兼容能力,是指对异文化非变异性或少变异性的接受程度。边缘文化能兼容其他的文化内容,原因就在于远离中心文化,一方面中心文化的影响减弱,使边缘文化有条件和可能选择吸纳异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人们受地域的限制,需要调整一些生活方式时,自然会按照需求选择更适合当地生活条件的文化形式,而不会按照已经远离自己的中心文化去选择。选择总是追求需要的最大化利益。兼容性使边缘文化比中心文化在对待异文化的态度上,更富有灵活性。
    3.边缘文化的几种形式
    边缘文化分为三种形式。
    (1)距离式边缘文化。这是一种以距离中心文化远近而确定的边缘文化。
    (2)杂居式边缘文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长期杂居在一起形成的文化区域。“这些交叉地区脱离了和那些最富有文化特色的部落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接受了各种强大的外部影响。……从而获得一种和他们的原有文化根本不同的结果,但是他们的行为中又带有原来那种文化的痕迹”①。这种边缘文化也许正好是多个边缘文化的交汇区,形成几种文化的共有边缘文化,比如,与几个民族交界或几个省交界,甚至国家交界的地区。也可能其中有一方不是边缘文化,只是置身于多个边缘文化的杂居处。比如,小的聚居区。在这种文化区域里,文化之间时时接触,“接触的结果导致文化特质的借用”①。这种借用是双向的,可以看到文化的互渗、互动和相互吸纳的情况。当然也存在相互问某种文化特质的排斥。
    (3)插入式边缘文化(移民引起的边缘文化)。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地区,从而形成进入者的边缘文化状态。这种边缘文化只保留其迁来时的原有文化的基本内容,或仍然“带有原来那种文化的痕迹”,是“将自身置于一种不同的文明区中”②,与迁来时的原有文化有距离而无实质性差别。
    二 文化的边际
    一种文化除了有它的中心与边缘的区分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特质相遇时,或者在拥有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的地区内,极易观察到。本尼迪克特用过“交界处”这个词,来表述文化横断面上两种以上文化不协调的突出状态③,我将之称为“文化的边际”。
    文化的边际是指在某一地区直接反映出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它可以确定性地划出你文化与我文化的区别,明确地体现着文化的界线,是对文化质的描写。
    1.文化边际存在的条件
    每种文化本身存在的特质,是文化边际存在的必要条件;同一地区不同文化的共存,是文化边际显示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能进行文化对比的地方,就是文化边际存在的地方。这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共存于一地;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直接对比时,才能看到文化边际,在单一文化内看不到文化边际。文化的对比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特质与另一种文化特质的对比。
    文化边际显示只有一个条件,即不同文化的共存,而不同文化的共存形式却是多样的:有一种中心文化与另一种中心文化的共存,如耶路撒冷;也有一种中心文化与另一种边缘文化的共存,如知青下乡等;还有几种边缘文化的共存,如民族杂居地区。这就使文化边际的考察是多样化的,可以考察双边际,也可以考察多边际的文化不同。
    2.文化边际的特征
    文化边际是一条文化界线。文化的界线原本很难确定,而我们在生活中又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文化是有界的,它那么清晰,那么易于描述,就在我们眼前,谁都可以指证它。“那些对于我们似乎是最重要的生活侧面,在那些其文化丰富而又志趣相异的部族看来,却是不屑一顾的东西。甚或同一特性会被他们搞得非常繁复精巧,以至可能被我们看成是稀奇古怪的东西了”。正是这些东西,从平面上看去,它构成一条线,一条区别出我、你、他不同文化的参照线。当然,这条线不是鸿沟,也不是隔阂,它只说明,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与文化的不同,展示着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展开
目录
边缘文化——现代文化的平面研究
象征人类学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简介
历史人类学与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
西方人类学“历史化”的学术动因分析
西方宗教人类学理论回顾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矛盾与困境
生前开颅,还是死后穿孔?——关于“中国5000年前开颅术”之商榷
中国历史上文身习俗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右与左的象征——以《礼记》为例
萨满教的兽主信仰
萨满教的乌麦信仰
妙意童真末后收五十三门一关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概览
元代二十诸天的图像志考察——以《护国寺元人诸天画像赞》为中心
浅谈浙江农村庙宇神明和信众的关系——以宁波市象山县为例
浙江农村佛教信仰现状调查——以宁波市象山县为例
博采百家汇聚成流——从多种宗教杂处混设状态看北京文化的包容性
延边地区基督教信仰的由来与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三十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自我、他者与国家——福建琴江满族的认同
阿图什的巴拉外提麦西莱甫
佤族的寨门习俗
寄生在同一个链条上的两害——乌鲁木齐市贩毒、吸毒人群与艾滋病人群的相关研究
性格中的排斥与相容——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