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有氧信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67356
  • 作      者:
    杨大宇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有氧信息》中有最简单的点石成金术,最聚人气的智慧法则,最有说服力的沟通技巧,所有成功人士应该具有的策略。
展开
作者简介
    杨大宇,2001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后在省重点中学任教,常年从事思维导图和水平思考等思维工具的研究。
    2005年,担任上海《IT时报》特约撰稿人,主笔专栏“IT时评”。
    2006年开始进入培训界,为家长、学生和企业进行培训指导,并出版了《中学生必读的智理故事全集》一书,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了不俗的反响。
    2007,与中国发改委旗下的《中国中小企业》合作,担任特别撰稿人,为其撰写特约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有氧信息让信息接受者的地位空前提高,每一个试图接受信息的人,都会被信息的制作者充分考虑到。有氧信息能够让多方受益,但获益最大的,却是有氧信息的制作者本人。出色的有氧信息制作者往往是人们眼中的明星。有时候,他们会以知名学者的身份出现;有时候,他们的头衔是畅销书作家;有时候,他们是站在荧幕前的节目主持人;有时候,他们是站在镜头后面的导演……无论他们以什么身份出现,都会迅速吸引公众的注意。因为他们传递的信息是有趣的,是简单的,是实用的。人们会为了这些快乐而给予有氧信息的制作者们以丰厚的回报。在信息成功传递的过程中,财富、名声、地位都会作为副产品接踵而来,挡也挡不住。
    如果您还没有成功,请翻阅它,因为它会让您成功。
    如果您已经成功,请仔细翻阅它,因为它会让您更加成功。
    如果您处在成功阶段,请认真翻阅它,因为它会让您巩固成功。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不要让你的大脑缺氧
    1.氧气意味着什么
    离开固体食物,人最多可以生存30天左右;
    离开水,人最多可以生存7天左右;
    而离开氧气,人只能生存几分钟。
    是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氧气对人更重要了。让我们做个很简单的游戏:在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屏住呼吸,用手捏住鼻子,闭紧嘴巴,确保不会有空气进入你的呼吸系统。看看自己身边的表、手机或者闹钟,测量一下你能在无氧的环境下坚持多长时间?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要依靠氧气才能生存。通过氧气在生物体内产生化学作用,我们才拥有了生物能量,并进而得以存活。
    缺氧对人会有很大的伤害,这一点人人都知道。可是你知道缺氧对人的哪个部分损伤最大吗?
    不管你刚才心里猜到的是什么,其实真正的答案就是你刚刚工作的器官——大脑。
    大脑对我们每个人都极为重要。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惟一承载我们思考的器官。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大脑很轻,有多轻呢?一个成年人的脑只占体重的五十分之一。和你的手提电脑相比,人脑在重量上算得上“体态轻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脑的耗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四分之一。我们每吸入一口空气,其中四分之一的氧气都跑到我们的脑袋里去了。那些经常处在运动状态的四肢对氧气的消耗,反而比不过这个酷似菜花的家伙。更少的人知道,你的心脏每收缩一下,那飞速涌动的血液就有六分之一流向了脑。
    可是,与我们日渐丰满的腹部和臀部不同,脑组织本身几乎没有一点点类似于脂肪一样的物质储备,说的更简单一点,在能量消耗方面,大脑是个败家子,给它多少就花多少,从来不想着把多余的能量存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对大脑的血液、氧气供应就必须准确、及时。稍有差池,大脑就要消极怠工,甚至会罢工。而大脑的每次罢工,都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伤害。
    所谓大脑的罢工,也就是因为缺氧而导致的功能降低,或者暂时中止了。如果你经常打哈欠,那么这往往标志着你的大脑没有得到足够的氧。如果你经常胡思乱想、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往往证明你的大脑对你的供氧状况比刚才还要不满。如果你常常丢三落四,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也说明你的大脑处在缺氧状态。当然,如果上面这些情况你统统都具备,也不要慌张。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大脑轻度缺氧的表现。可是如果你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昏睡或昏迷等情况,就要当心了。这不仅标志着大脑功能的严重受损,还意味你已经出现了生命危险。
    大脑的脆弱程度远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像:在持续缺氧的情况下,只需10秒钟左右,大脑就会丧失知觉;如果持续6分钟以上,将形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在这种不可逆转的损伤状况下,不管多么高明的医生,都无法让你的大脑恢复原来的状态!
    也许你觉得这种情况离我们很远,事实上,大脑缺氧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是一种常态,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导致大脑缺氧的原因有很多。从环境的角度上讲,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大脑缺氧的元凶之一。当化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弥漫在城市中的时候,当各类汽车的尾气喷射在马路上的时候,当你在火车站或人员拥挤且封闭的公共场所里呼出二氧化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都在不同程度上处在缺氧的状态之中。
    这些外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想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呼吸清新的空气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愿望。为了在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我们必须付出一些代价。而大脑缺氧就是其中之一。
    环境的影响不是大脑缺氧的惟一元凶。大脑缺氧的发生还和我们的用脑方式直接相关。超长时间用脑、用脑方法不当、精神压力过大,都会导致我们的大脑缺氧。这些因素和环境不同,它们都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我们能够稍稍改变一下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以及方法,就可以极大地缓解大脑缺氧的情况。可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将大脑当作廉价的机器驱使,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我们的大脑备受其害,且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身体状态,在阅读不同的书籍时效果完全不同。那些我们感兴趣的书,比如漫画、小说、时尚杂志之类的书,看很久也不会疲惫。而那些艰深的、厚重的学术书籍或者专业工具书却常常让我们犯困。类似的情形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可能更典型一些:当他们阅读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或者书籍时,很容易哈欠连天,陷入十分疲惫的状态,而同样还是这些学生,如果进了网吧,就一个个生龙活虎,不知疲惫。
    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很不平常的秘密:那些让我们哈欠连天的书籍和信息实际上是导致我们大脑缺氧的罪魁祸首。大脑陷入疲惫、困倦的状态,是一种生物的自我保护功能,它通过疲惫、困倦来强迫人们休息,以重新为大脑提供氧气,或者起码可以阻止本已陷入缺氧状态的大脑继续耗费大量的氧气。但我们却常常并不理会造物主赋予我们的保护本能,像凶残的奴隶主一样驱使我们的大脑,在大脑已经进入抑制状态时继续工作,并导致大脑的工作效率急剧下降,甚至造成大脑损伤。
    不知道那些强迫自己的孩子在困倦的状态下继续苦读的家长、那些依靠咖啡和香烟度过漫漫长夜、赶夜工的脑力工作者们看到这里,会有什么感觉。
    善待自己,是每个生物的本能,请珍惜并保护我们的大脑吧。
    2.有氧信息的崛起
    人类社会文明原本是伴随着有氧信息,也就是人人都能理解,而且不费什么劲的信息开始的。我们现代人见面时的握手、再见时的摆手都是自远古流传下来的身体语言,那是一种几乎人人都懂的信息,是纯得不能再纯的有氧信息。但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文明都先后进入到无氧信息的时代之中。人们开始在自身造就的文明壁垒中时而快乐,时而痛苦地挣扎。
    自从人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就标志着这种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开始逐渐脱离了其他动物。语言,尤其是文字化的语言让人类的文明可以不断传承。
    然而,那些发明语言和文字的人也无法预料到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和阶级的出现,语言和文字逐渐演化成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具有了鲜明的垄断性。为了稳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官方和民间的话语体系逐渐分裂开来,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与民间语言相比,官方的语言更正统、更繁琐、也更晦涩。官方很多的古籍都需要后人做注才能让人看懂。糟糕的是,那些做注的家伙也大都是官学培养出来的“高才生”,因此做注解时所说的话有时和原文一样晦涩难懂,甚至需要其他人为他的注解再做注。
    比如同样是讲三国时候的事,《三国演义》连小孩都能看懂,而《三国志》就必须要借助各种注解才能看明白了。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三国志》是正史,不能相提并论。但同样是讲正史的易中天先生写的《品三国》,就不需要任何注解也能看懂。当然,即便这样解释也有人会反驳说,易中天先生是现代人,讲话当然容易懂。那我们就看一看《诗经》,这部著作够古老了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哪个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
    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被统治阶级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除了造反起义外,就只剩下学习官方文化一途。这些草根出身的学子一旦进入上流社会,往往比根红苗正的贵族更加重视对官方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淡化他们草根的出身。这就使得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鸿沟越来越深。
    学习官方文化,在世界各国都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统治者代代传承的文化有如密码,学子们不付出智力和精力上的巨大代价,是无法真正掌握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把学习的过程称为苦读。这些读书人看着难懂的经文,背诵着一知半解的义理,大脑在超负荷运转,无尽的疲惫阵阵袭来,困倦是免不了的。惟一能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就只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励志古训。事实上,这种读书的过程大部分是在大脑缺氧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效率也是极低的。除了极少数十分聪明的人能够在这种近似炼狱的折磨中脱颖而出,大多数参与官方考试的人都只能落个名落孙山的下场。
    在此期间,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学术阶层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特有的语言,这些只有内行才懂,我们外行看懂了字也看不懂意思的语言被称为术语。凭借着一串又一串的术语,以及尽可能正式繁琐的叙述方式,学术界也慢慢地构筑起无氧信息的屏障,把学术成果严密地保护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以及被统治阶级与出身划清界限的需要,都促使官方语言越来越晦涩难懂。无氧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至为深远。有史可查的大部分人类历史都是官方的无氧信息唱主角的年代。
    但是,即便是无氧信息扮演主角的时代,有氧信息也仍然在民间蓬勃地发展着。《诗经》就是记载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诗集。当然,古代平民大部分的说话方式我们都不得而知了,因为他们既没有留下声音,也没能留下文字。但我们起码应该能够想像到,那些种地
    的农民、服徭役的劳工、卖杂货的货郎不会说着晦涩难懂的语言和他们身边的人对话就是了。
    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逐渐传播开来,来自民间的有氧信息才前所未有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最先向无氧信息提出挑战,试图扶持有氧信息的,并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拥有一部分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他们提出要提高民间文化和民间语言的地位。让有文字记载的东西更多的贴近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为少数当权者和少数象牙塔的知识分子服务。
展开
目录
致读者
自序 让你的声音传遍世界
第一篇 掀起“有氧信息”的面纱
第一章 不要让你的大脑缺氧
1. 氧气意味着什么
2. 有氧信息的崛起
3. 你想拥有有氧信息吗?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
1. 你喜欢哪个花木兰
2. 谁是最好的老师
3. 这则信息足够简单吗?
4. 这则信息有用吗?

第三章 无处不在的有氧信息形式
1. 日常用语
2. 演讲
3. 书面语言
4. 电影
5. 动漫
6. 游戏
7. 互联网

第二篇 信息魔法是这样炼成的
第四章 受众导向原则
1. 剥夺感觉之后
2. 信息传递的目的
3. 明确信息接受者
4. 熟悉信息接受者的需要
5. 信息传递者的舍与得

第五章 你会讲故事吗?
1. 成年人需要故事吗?
2. 阻碍我们成为讲故事高手的困局
3. 讲故事的规则

第六章 如何吸引眼球?
1. 人是兴趣的奴隶
2. 趣味性与记忆
3. 制造趣味的秘笈(上)
4. 制造趣味的秘笈(下)
5. 制造好奇心

第七章 消灭门槛
1. 看花容易绣花难
2. 简单化的技巧(上)
3. 简单化的技巧(下)

第八章 用画面思考
1. 记忆与理解
2. 情绪
3. 画面式语言技巧(上)
4. 画面式语言技巧(下)

第九章 节奏的力量
1. 催眠式的节奏
2. 有声语言的节奏
3. 文字语言的节奏
4. 内容上的节奏

第三篇 有氧信息时代的英雄们
第十章 如日中天的“学术超男”
1. “学术超男”易中天
2. 易中天与《汉代风云人物》
3. 易中天与《品三国》

第十一章 让科学成为娱乐
1. 最聪明的大脑
2. 让经济学著作更畅销

第十二章 超越时空的影响力
1. 巨人的诞生
2. 卡内基的演讲教室(上)
3. 卡内基的演讲教室(下)

第十三章 打造畅销书的秘密
1. 紫色风暴
2. 制作畅销书的原则(上)
3. 制作畅销书的原则(下)

第十四章 将无厘头进行到底
1. 拍而未残的喜剧之王
2. 将恶搞进行到底——《武林外传》

第四篇 你的有氧信息
第十五章 为你省下80%时间的阅读方法
1. 为什么“开卷有益”是错的?
2. 应该阅读名著吗?
3. 你真正需要的阅读方法
4. 有氧阅读法

第十六章 让别人爱上你的文字
1. 从经典到宝典
2. 打造情感的桥梁

第十七章 你的口才太棒了
1. 三寸舌横扫天下
1. 三寸舌横扫天下
2. 黄金口才的培养技巧

第十八章 有氧信息的威力
1. 绿叶与红花
2. 有氧转化
3. 你能提供的价值
结语:天使还是魔鬼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