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飙的妙用
某天中午,办公室里静悄悄,正当众人闭目打盹之际,平地响起一声怒喝——“你给我闭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发声的不是公司老总,而是一位平时温文尔雅的女同事。
仔细听听,原来她正在电话里向快递公司发飙——说好昨天下午送到的急件,客户今天还没收到,你到底有没有诚信!你给我shut up!你的谎言什么时候有个完?Shit!世界上怎么会有你们这样的公司……
此时此刻,闭目养神的同事们都在侧耳恭听,当听到中英文双语娴熟转换的那一段时,压抑不住的笑声低低蔓延开来。说实话,听君一席骂,心情好很多。倒不是缺乏对那家快递公司的倒霉孩子最基本的同情,而是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下情绪太压抑,迫切需要一个出口排解积郁,哪怕自己没机会发飙,听听他人发飙也是一种享受。
在格子林立的办公室里,每个人都带着彬彬有礼的笑容,尽量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接个私人电话都会自觉把声音压倒最低。偶尔的发飙,会让人觉得你很真实,甚至有些可爱。不过,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经常发飙,那你可能需要看心理医生了。
我的前老板排解郁闷的方式是抽烟,因为手下带了一帮温柔能干的“白骨精”,他拉不下脸来发飙,只能借助化学物质挥发不爽。我的前前上司则擅长摔电话,他会出离愤怒地经过别人的工位,随手抓起别人的电话摔在桌上,当众说几句狠话,然后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至于被摔坏的无辜电话,那可不关他的事。
老板发飙,天经地义,毕竟他有权决定给谁发奖金。可在实际工作中,下属向上级发飙的“壮举”也偶现峥嵘。还是那位喜欢摔电话的前前上司,碰到了一个不好惹的新下属。该下属做一个市场推广活动花了好几万,但方案执行前并未向他的上级领导申报预算明细。当他拿着高达五万的报销单据走进上司办公室时,上司眼睛睁大了。一番激烈的争执之后,上司说:“你做事没有规矩,这笔钱我不能给你报。”下属大怒,脱口而出:“他妈的,老子是为公司搞活动才花这个钱,你凭什么不给我报?”
结果是,两个人都气得直喘粗气,僵持不下,最后通过更高层的领导从中斡旋,才把这件事给摆平了。还好这家公司不是那位前前上司开的,否则那位新下属可能早被开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人互不理睬,但上下级关系依然存在,工作还得继续干,个中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晓得了。
发飙到底为什么? 有心理学家认为,职场人的脾气正随着生活成本飞涨而变得愈发暴躁,向他人发脾气成为一种寻求自我安慰的途径,这能够让自己相信,他们所遭遇的痛苦是由别人的自私和无能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发飙的人并非职场白痴,这可能是他们表现自身努力和贬低别人无能的一种手段。事实上,越是那些工作表现突出的人情绪越容易失控,因为他们喜欢用同样的高标准要求他人。
发飙到底好不好?凡事无绝对,关键看能否通过发飙达到目的、解决难题。倘若发飙时机和对象得当,有时也是通向胜利的有效方式。对职位较高的职场人而言,适度的发飙有助于树立职场威信,如果新来的下属不听话,“选择性发飙”也许是最短平快的解决途径。
如果你是刚进公司的新人,算了吧,即使对快递公司发飙,也不是你应该做的事。相信我,欣赏别人发飙,绝对比自己发飙爽多了。
第一章
草莓族,
欢迎来到仙人掌的世界
千万别说“我是新人”
职场生生不息,老人越来越老,新人越来越新。
老人们不容易,眼看体力和心气逐渐下降,还得强撑着眼皮充电、锻炼、做管理。好在有资历在那儿摆着,即便没多少建树,也会有职场新人毕恭毕敬叫一声“您好,老师”。
新人们更不容易,初进职场跌跌撞撞,做事做人都欠修炼,就算处处小心,仍被视为靠不住的愣头青,受点气、挨点批是家常便饭,再难受也只能躲到卫生间哭鼻子。
曾见过一名外企女新人,因为做事效率不佳被主管劈头盖脸一顿臭训之后,午饭时间坐在格子间默默哭泣,眼泪流了一脸。同事来来往往,只是漠然或同情地扫她一眼,没有人停下来拍拍她的肩膀,邀她共进午餐。
为什么?因为她违反了职场基本天条——不要在工作场所流露个人情绪,不要让个人情绪左右你的工作。对那位女新人来说,你可以委屈,可以痛哭,但不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脆弱。如果你还想在这家公司继续混,你绝不会希望大家把你看作弱者、视为笨蛋。
换句话说,被批评没什么大不了,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何况新人乎。但你在卫生间里偷偷哭就好了,抹抹眼泪努力把事情做好,难道不比你在大庭广众下用眼泪昭示自己的委屈,让大家忍不住怀疑你的职业素质和抗压能力更好吗?
职场越来越快,越来越残酷。一个职场新人的成长期,过去可能是一年,现在也许只有三个月。三个月不长不短,如果你没有迅速成长起来,很可能面临被扫地出门的命运——外面还有无数的大学毕业生排着长队,流着口水觊觎你的工作岗位呢!
以前的新人,刚进单位时总会谦卑地说:“我是新人,请大家多多关照。”可现在,如果你再抱着这句“露怯”的话入门,很可能会被踢回家。不是说谦虚不好,职场新人需要虚心求教,好学上进。关键是,别对所有人说“我是新人”——新人的同义词就是啥都不懂,遭到职场“老油条”的趁机欺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位新入职的公关顾问,初次给自己接手的客户打电话:“您好,我新加入这间公司,正在努力熟悉工作内容,在以后的合作中,还请您多多关照。”结果可想而知,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获得客户的信任,以后的合作也一直磕磕绊绊,因为客户从潜意识里认定他是刚入行的新人,合作中自然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这时他郁闷、后悔都来不及了,只怪当初自报家门时底气不足,让人家抓了小辫子。
人在江湖飘,名头很重要。如果你是新人,在直属主管和同事面前自谦一下就好,对于合作伙伴、客户和其他部门的同事,千万别说“请多多关照”。你不做好事情,人家凭什么关照你?在竞争者林立的职场中,乐于手把手教你学走路的“唐僧”越来越少,想存活就得尽快“新人”变“老人”。
他妹妹是曾子墨小姐
出入社交场合,免不了要自我介绍一番,或者引荐朋友认识。很多人觉得这很容易:“您好,我叫小沈阳,唱二人转的,很高兴认识你。”或者:“Hi,Rose,介绍你认识我的朋友Jack,他是一位广告人。”这不就结了?
可是我保证,像这样平淡无奇的介绍,下次见面时,你十有八九会忘记对方的名字,甚至压根儿忘掉这个人。忘记别人是谁可能会尴尬,不被人记住才最可悲。有句老话叫“贵人多忘事”,此话怎讲?如果你不经常出入交际场合,每隔一两个月才有机会认识一位新朋友,那你应该会记住他的名字。可如果你属于“觥筹交错”的社交一族,热衷于参加各类聚会拓展人脉,那么,记住别人是必修功课,让别人记住则是一门技巧,你值得拥有。
一次非正式聚会中,我遇到两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男生A这样介绍自己:“您好,我叫某某,今年刚毕业,正在找工作。”我当时有点愣,头一次听人这么介绍自己,只好接话说:“是吗?那加油啊!祝你早日找到满意的工作。”
其实,他的自我介绍有些不得要领。首先,我和他完全不熟,在对他的性格、特长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传达给我一个他正在找工作的讯息,属于无效信号。自我介绍尽管只是简短的一两句话,但吸引别人的也许正是开篇的某个亮点。
就这点而言,女生B做得更好一些。她介绍自己的方式是拉近距离形成对比:“你好,听说你是一位作家。”我赶紧说:“哪里算作家,就是随便写写。”她笑吟吟地说:“我也是,不过我更喜欢画画,我是一名美院毕业的学生。”好了,这样我们至少有两个话题可以聊——写字和画画。等到聊得比较热烈之后,她自然地提到找工作的事,我则表示可以引荐她认识在美术馆和画廊工作的朋友,一切来得水到渠成。
当然,除了突出自己的亮点,自我介绍还是谦虚低调为好,免得让别人留下此人爱吹的第一印象。引荐别人就无此顾虑了,你只管把你的朋友往死里夸,他表面摇头摆手称不敢当,心里别提多美了。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如果你的朋友希望自己是朵牵牛花,你可别朝着玫瑰花的方向去夸。我曾听说一个典故:一群春风得意的华尔街投行精英聚餐,其中有位精英隆重介绍他带来的新朋友:“这位是曾子墨小姐的哥哥,曾先生。”不料众人毫无反应,只是礼貌地打个招呼,该聊什么还聊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席间不断有人到来,于是该精英对每位后来者都要重复一遍:“这位是曾小姐的哥哥,曾先生。”似乎要让每位来客都搞清他的介绍重点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妹妹”,并非鲜活地坐在众人面前的“哥哥”。被如此介绍的曾先生自己也不太适应,在席间始终没说多少话,饭还没吃完就提前告辞了。
事实上,如此介绍真是吃力不讨好。很多人都反感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即使你不能为你的朋友贴上一个漂亮的标签,也切莫让人家因为你的介绍感到尴尬局促。比如,这是我的好友某某,她最近刚失恋。又比如,这是某某,这可是我们班最胖的同学。多么雷人的介绍方式啊,被介绍者表面也许笑靥如花,内心早已血流成河了。所以,那位精英终于学到了一课——下次如果一定要提曾小姐的话,或许可以这样说:“这位是业界翘楚曾先生,他妹妹是曾子墨小姐。”
要装你就装到底
毕业啦!稻子黄了又绿,又一茬毕业生即将被收割、装车,运输到市场出售。比职场前辈们强的一点是,现在的毕业生更懂得自我推销了。
在简历封面上印个人艺术照的行为早已沦为笑谈,站在80后尾巴上的毕业生们更关注自身的职业形象和谈吐举止。有报道称,每到求职高峰期,假发店的生意都特别火暴。因为时尚另类的年轻一代即将走上职场,他们也知道自己五颜六色的发色或爆炸式的发型在求职时不会给自己带来半点好处,却不舍得“毁掉”花大价钱打造的个性行头,只好先买顶假发“伪装”一时,以便给面试官留个好印象。
以后呢?管他呢,被录取了再说——这是求职者的普遍心态。很多初涉职场的新人都认为,只要顺利通过面试、收到录用通知,就意味着公司敞开怀抱接纳了你,也包括你的个性和风格。于是,上班的第一天,他们也许会穿得人模狗样去报道,但没过多久就开始我行我素,夸张发型、沙滩衬衫、阔脚仔裤,甚至拖鞋都会穿进办公室来,理由是其他同事也并非天天西装革履白衬衣。
事实上,很多公司都有严格的着装规定,尽管在执行时经常“放水”,但这水是放给那些纵横江湖的资深前辈的,可不是人人均沾。刚入行的新人还是低调些好,要装你就装到底。如果还没过试用期就原形毕露,过于随便的职场形象可能成为你被踢走的罪状一条。
谁不想找份好工作?“装”是人之常情,就跟相亲前总要精心打扮一番是一个理儿。大学女生为求职而整容屡见不鲜,花高价参加求职礼仪培训班也早就不稀奇。问题是,靠“装”进公司是一回事,能不能站住脚是另一回事。
对新人来说,“装”是一门学问。求职时装稳重,入职后装勤奋,不懂时装谦虚,被批评装认罪,这些都是基本功。即使你生性幼稚、纪律散漫、恃才自傲、固执死硬,在职场上你也要一装到底,否则不是被别人踩死,就是被别人笑死。
有人说,那我实在装不下去了怎么办?我就是喜欢穿标新立异的衣服,我就是上班爱迟到、中午睡懒觉、一下班就跑,面对上级我就是不愿意唯命是从,面对同事我就是做不到满面春风,面对成绩我就是忍不住翘尾巴,面对困难我就是忍不住想逃避,你说我该咋办?
我只能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职场精英。你也许有两个选择:一是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在职场上遵守规则,在生活中做你自己;二是索性做成一锅“东北乱炖”,要么无时无刻不在工作,要么时时刻刻做你自己。
第一种选择属于大多数人,我们努力工作,我们享受生活;第二种选择属于少数人,要么很快乐,要么很痛苦。
简历美容院
MR.HR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拆开的包裹,里头赫然放着一只乌黑锃亮的皮鞋。
投简历随附一只鞋,寓意“一脚进门”——这件雷事儿居然发生在今日美国,着实有点西洋镜的效果。2009年6月,美国知名求职网站CareerBuilder.com公布了一项对2500位MR/MS.HR的调查结果,其中近20%的受访者表示遇到了更多非传统求职手段,比如求职者“潜伏”在公司停车场卖力洗车、在公司走廊“守株待兔”寻求面谈机会,甚至有人找到公司高层的专用理发师做发型,除了美化求职形象,还能趁机求理发师向高层吹吹耳边风、灌灌迷魂汤。
话说回来,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咱中国人做事还是相对保守沉稳,在公司走廊围追堵截MR.HR的“莽行”没多少人做得出来,咱最多也就是在求职简历上玩玩花花肠子,把自己包装成“高大全”的职场牛人形象,以求赢得MR.HR的好感和青睐。
简历,的确是一块相当重要的敲门砖。没有这第一块砖,你的事业大厦一根柱子也别想搭起来。因此,职场男女在忙着进健身房、美容院鼓捣自己的同时,也不会忘了给自己的求职简历好好做一次美容,让它散发出成熟迷人的职业风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