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理训练:成就一生的心灵加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69300
  • 作      者:
    郑军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在努力控制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心理机能,也为此总结了无数种方法。心理训练就是这些尝试在科学时代的产物,是这片沃土上生长出的最绚丽的花朵
  来吧,让我们从每个心理过程开始,从每项心理机能入手,一点点、一步步为自己的心灵作加法,让我们的人生奠基在坚实的心灵柱石之上。
  来吧,让我们从每个心理的过程开始,从每项心理机能入手,一点点、一步步为自己的心灵作加法,让我们的人生奠基在坚实的心灵柱石之上。
展开
内容介绍
  《心理训练(成就一生的心灵加法)》试图以专业心理学的视角,整合形形色色的心理训练方法,分析与解释心理训练的理论、技能与方法。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不仅仅是有哪些心理训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为什么会有效;更深层的用意是,读者可以根据作者提供的思路,开发出适合自己或者适合自己的训练对象的心理训练方法。具体而言,涉及自知力、意志力、情绪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人格整合、问题解决、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成就一生的心灵加法)》适合于心理学专业的师生、各行业中的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上的心理学爱好者、各类体验式培训或拓展训练的培训者,以及所有希望通过努力提升自己心灵的朋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章 互帮互学方为高——心理训练的组织形式
  第四节 商业机构心理训练
  如今,不少商业心理服务机构都已经开展了心理训练,并且实际上以它为主业,只是在宣传上还保持“咨询”的名义。展望将来,这一趋势将会越来越普遍。
  由商业心理服务机构进行心理训练有以下长处:它有专业人士辅导,遇到问题容易解决,能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就对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心理问题的经验而言,商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员工最全面、最深入,是目前一般学校心理教9币所不及的。
  不过,和心理咨询不同的是,心理训练强调个人为主,专家的作用只是引导和辅助。所以商业机构里的训练专家应该称为“带训员”。当年卡尔·罗杰斯在组织团体训练时,就把团队组织者命名为“带团员”,刻意淡化其专家色彩,这是应该借鉴的。
  心理服务机构有固定的场所,有时间和制度上的保证,可以让训练做到系统化。心理训练虽然鼓励场所开放,主张使用真实情境,但最好能有个固定的场所作为活动中心、交流中心和资料中心,商业心理机构可以充任这个角色。
  商业心理机构可以购买心理训练器械,通过集中购买,分散使用,提高它们的使用率。备齐基本的心理训练器械可能需要数万元,一些大型训练器械更是个人无法准备的。
  另外,来商业心理服务机构学习的人们,本身就有接受心理训练的动力。这和青少年学生不同,后者可能会在教师强制下被动接受训练。尹  目前商业心理机构大多在朝训练方向转轨,对此本身就有很大动力,只是缺乏理论指导。由于难以向公众讲清心理训练的价值,它们只好围绕着咨询师证书组织培训。展望将来,这些问题解决后,心理训练会是它们的主业。
  由商业心理服务机构来进行心理训练,其缺点也比较明显。
  首先是由于费用问题无法长期训练,这类心理训练大部分都是间断性的、短期的。商业心理服务机构没有办学许可证,只好把训练当“治疗”来进行。需知,开一百小时的课公众很容易接受,进行一百小时的“治疗”人们就很难接受。结果,商业咨询机构的训练往往时间很短,结果是当下有效果,曰后难巩固。
  其次,进行心理训练的最佳时期是儿童、青少年时期。成人的心理问题多半是由于青少年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活动方式,错过“最佳发期”而造成的。而由商业心理机构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训练并非是其所长。
  虽然从长远来看,心理训练应该有别于知识教育,由学校之外,至少是学校中的一个平行机构来进行。一部分教职工专门进行知识教学,另一部分人专门实施心理训练。但在现实条件下,直接在现有学校组织形式下进行心理教育,仍然是最有可行性的。所以不妨在谈论理想的同时,好好分析现实。
  学校心理训练的优势
  由学校进行心理训练的长处很多。首先,学校可以保障师生之间长期互动。心理训练只有长期进行才有效果。如果由任课老师来从事心理训练,可以针对学生进行至少一学期的心理训练,而且由于包含在正规课程里,并不需要家长另外付费,其经济性也是任何商业机构所不及的。
  学校可以从学生儿童时期就进行心理训练,为其一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基础,这也是商业心理机构所不具备的条件。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养成良好心理活动习惯的关键期。咨询师大都有一个经验——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来自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某些不良经历。但知道归知道,他们无法回溯到当事人的童年阶段去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学校才能直接预防这类问题的出现,因为他们直接面对儿童、青少年。他们会运用这类知识让孩子拥抱一生的光明,避免留下一生的阴影。
  由学校组织的心理训练,还可以解决训练仪器费用问题。心理训练器械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干元,大型设备可能要数万元,并且占很大场地。由个人负担并不经济,只有组织机构才能配备给大部分人使用。而学校最有可能购买或者设置这些用具。
  学校心理训练的制度安排
  当然,学校心理训练也有明显的问题。由于心理训练客观上处于知识教育体系之外,目前阶段将心理训练引入学校,不仅难以成为主科,想成为副科也还有困难。在不少学校里,只是靠心理教师自己的热心来推动这一教育,从校领导到其他教师都不关注。
  解决这个问题要进行复杂的制度安排。首先要解决好心理训练即时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问题。即时效益就是通过心理训练解决学生们眼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考试焦虑,或者提高班级管理水平。这些效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助于知识教育,更容易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接受。
  长远效益就是通过心理训练使学生在成年以后更有竞争力。学校系统由目标管理来进行控制,下一级学校只以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的数量为指标,过于遥远的教育活动往往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于是,就学校主管部门而言,涉及认知的心理训练往往容易推广,意志领域中的注意力训练也好推广,因为可以帮助学生控制自己,守纪律,提高成绩。但涉及情绪、涉及其他意志品质、涉及感知觉、涉及互动能力的训练则不好推广,因为它看似和学生当前的任务关系不大。这种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无法回避。
  如果不设置新的心理训练机构,由现有学校直接进行心理训练,则必须对学校的组织机构进行改变。至少要从教师队伍中分化出一批人,进行专职的心理训练工作,而不是由各科教师在不重要的时间里附带着进行这一工作。可以考虑设置专职心理教师,他们不讲授其他课程,只负责学生的心理训练。要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并在学校一级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使校方、学生和家长都养成习惯——有知识问题找一般教师,有心理问题找心理教师。
  专职心理教师要和他负责训练的学生相处很久。从入学到毕业,少则一年,多则几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心理教师完全可以弄清某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予以解决。现在学校里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延用社会上心理咨询机构的坐诊制,只是偶尔接触个别学生,在资料的积累上和介入的深度上根本比不了专职心理教师。
  在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里,教师也要给学生写评语。但这些评语是粗线条的,如“不大注意团结同学”、“自理能力有待加强”等。这些都是道德用语,或者纪律用语。以后应该由专职心理教师以心理学知识为依据,对单个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记录。这些记录要跟着学生一级级送人更高的学校里。目前已经有大学做建立心理档案的工作。展望将来,它可以普及到每一级学校中。
  设置专职心理教师并不需要增加教师数量。有两个因素使现在的教师队伍逐渐人浮于事。一是中国大规模生育高峰已经过去,独生子女时代早就来临。过去按多子女时代配备的教师总数已经富余。二是随着现代化教具的大量使用,必须由教师讲解的内容在减少。因此,从任课教师里分化出一批人,担任专职心理教师是可行的。
  如果说在中小学里设置专职心理教师有困难的话,在高校中则完全有条件做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不大,可以将心理教育的任务交给他们。另外,如果在国办学校中改变人员岗位有困难,那么私立学校就可以灵活一些。甚至在公众日益重视心理健康的今天,私立学校完全可以将“本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作为卖点。
  考核标准是什么
  由于不是以知识掌握为目标,在考核心理教师工作业绩时,标准会与升学率完全相反,必须使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虽然目前学校教育也在要求重视个性发展,但在严格的统一考试面前,这个目标只是一句空话。如果真要重视个性发展,就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评定目标,评定标准必须因人而异。而知识教育要实施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不可能制定这样的目标。
  学校心理训练成绩的评定可以参考行为矫正中的“基线”原则。行为矫正开始时,先要对矫正对象的问题行为进行观察,确定矫正开始时该问题行为的“基线”。比如,要矫正某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平均每两堂课违反一次课堂纪律。这样,目标就可能会设定为通过矫正,减少到每五堂课才违反一次纪律。而五堂课违反一次纪律对其他学生来说早就已经能够避免。所以这并不是统一标准,只是针对这个学生的标准。
  对于专职心理教师而言,他的先期工作并不是马上去改造学生的心理,而是确立学生的心理发展基线。从知、情、意、行、互动、问题解决等各方面进行评定。可以给教师发放标准化手册。当一个学生首次接受心理训练时,要先观察他一段时间,或者对其进行心理测试。确定这些基线后才开始训练,训练每告一段落,都要和基线相比较。
  通过训练,一个学生越是远离基线,那么他的心理机能发展成绩就越好。这既是他自我训练的成果,也是心理教师的工作成绩。这就真正建立了以个性发展为基础的评定标准。
  这个标准和相对评价的激励机制完全相反,它会促使教师去寻找问题学生、后进生。因为后进生各方面的基线低,训练成果更显著。而知识教育中统一的考试评定,只会促进教师寻找优等生。
  心理教师间的工作交接
  如今,当学生小升初、初升高、高考进入大学后,下一级学校的教师和上一级学校的教师之间并无业务交流,因为他们的工作成绩通过考试成果已经得到了反映,或者说,考试成绩就是两级学校知识类教师的交接棒。
  然而展望将来,两级学校心理教师之间必须建立交流机制。某生从A初中升入B高中,B高中负责对他进行心理训练的教师应该掌握他在A初中接受心理训练的情况。包括他有什么特殊问题?接受过哪些训练?效果如何?最好能与当时的心理教师面对面交流。当然这只是一个展望,必须在学校里普遍设有心理教师的前提下才能开始。
  如何设置心理课程
  在目前知识教育体系里进行心理教育,最理想的目标是把它当成一门基础课,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如果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就接受心理教育,始终不辍,到了大学毕业,他的心理素质可想而知。
  如果这个理想一时无法实现,可以退而求其次,把有关知识和技能分散到各科中,从小学阶段开始训练。如在语文课上要讲沟通问题,通过作文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体育课上训练学生通过控制呼吸来控制情绪的能力,在美术课上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自然课上给学生介绍感知觉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生理卫生课和生物课上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两部分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心理现象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有关。这都是把心理知识和技能分散入一般课程的途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追本溯源话“心育”——什么是心理训练/1

第二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心理训练的理论基础/19

第三章
互帮互学方为高——心理训练的组织形式/37

第四章
钢铁要这样炼成!——意志力训练/57

第五章
知情识趣亦可期——情绪能力训练/85

第六章
洞明世事真功夫——认知能力训练/107

第七章
洒扫庭除亦是道——行动能力训练/129

第八章
心有灵犀一点通——互动能力训练/147

第九章
积小胜来为大胜——问题解决训练/177

第十章
让你成为你自己——人格整合训练/199

第十一章
一生一世不停息——终身心理训练/231
结语
心理训练,仅仅是开始!/251
参考文献/25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