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非常智:名臣贤相的处世之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708298
  • 作      者:
    马树全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理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习近平
  要让反对你的人理解你,让理解你的人支持你,让支持你的人忠于你,允许有不喜欢你,但不能让他恨你,万一要恨你,也要让他怕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历代名臣贤相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的人生智慧、处世哲学、为窟之道,在千百年兴亡成败、分合交替的历史画卷中,经世不衰。
  习近平说:“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
  读史明志,正心修身,就从这《非常智》开始。
展开
作者简介
  马树全,古籍整理专家,曾国藩研究专家。
  曾注释出版图书《止学》、《荣枯鉴》、《罗织经》、《守弱学》、《势胜学》、《予学》、《厄学》、《权经》、《宦经》、《机遇学》、《度心术》、《人生攻守进退智慧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倡导,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近平说:“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放眼当今社会,如此多的政府官员因为权力、金钱、美色而走上不归路,这是在中国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智识阶层的群体迷失。今日我们处处可见“痛苦的人”,他们心理失衡、精神空虚、焦虑抓狂……还不如贩夫走卒活得踏实随性。可见当代知识分子——新时代的“士大夫”阶层需要解决精神危机之迫切。 读史明志,正心修身,就从这一本书开始。《 非常智:名臣贤相的处世之道 》一书恰好响应了这一倡议,可谓“生逢其时”。《非常智》从史料典籍中挖掘出中国历代士大夫的人生思考和处世法则,以及他们的道德操守、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人生追求,汲纳54位士大夫的官场故事。还特别以清末中兴名臣、士大夫典范曾国藩躬行践履所得警句作典引。始觉前人所行、今人所倚皆是曾侯所鉴。他们的处世智慧不仅仅在于他们面对危机、困境或人生选择时的应变之法,更多地体现在他们追求的人生信仰和支持他们选择的价值取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历代名臣贤相恪守的道德规范,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价值体现。他们的人生智慧、处世哲学,以及为官之道,在千百年兴亡成败、分合交替的历史画卷中,经世不衰。
展开
精彩书摘
  识破奸人晏婴陈实情
  晏婴春秋时齐国名相。为人机敏善辩,忠于王室而不忠于昏君。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流传。
  春秋时期,晏婴在齐国为官。齐庄公三年(前551年),晋国大夫栾盈逃到齐国,庄公盛情款待了他,并对群臣说:
  “栾盈在晋颇有地位,他弃国来投,可见齐之威力已震慑天下。我善待他,就是让天下士人知晓我礼贤之名,助我成就霸业。”
  晏婴和栾盈先已见面交谈过,他对庄公说:
  “栾盈此人工于谄媚,他和臣交谈时臣已感受到了这一点。我见他对主公极尽奉承,无一句真心话,这样的人主公怎能轻信昵?他如此行事,乃用心不轨,其意非善,主公还是应有所戒备啊!”
  庄公不听,对栾盈宠信不减。栾盈在齐交结大夫,遍行贿赂,极力巴结,以至许多人都为其拉拢,力言其好。晏婴反复上谏庄公,请他提防栾盈,庄公烦不胜烦,竟出语大骂晏婴说:
  “你不知好歹,难道栾盈和你有仇?你天天在我的面前说他的坏话,我看所谓的奸人就是你这样的人!”
  晏婴毫不畏惧。说.
  “主公喜爱甜言蜜语,栾盈便投其所好,不遗余力。如果说这样的人为忠,那么这样的话谁不会说呢?我问心无愧,以之为耻,只有奸恶之人才会这样不以为然。”
  一年过后,栾盈为晋国内奸的实情败露,庄公不自加反省,却仍指责晏婴对他说话无理,有犯上之罪。
  齐庄公六年,庄公被权臣崔杼杀死,无人敢去吊唁。晏婴毫不畏惧,趴在庄公尸体上大哭。
  崔杼对晏婴说:
  “主公荒淫无道,他对你并不重用,为何你如此悲伤呢?”
  晏婴正色道:
  “忠不谄媚,奸不言真。我身为人臣,自当尽忠,又岂能指责主公的错失,而不顾大义呢?”
  有人劝崔杼把晏婴杀掉,崔杼说:
  “他不畏死,杀他何益?而且他众望所归,放过他可收取民心。”
  齐景公继位后,晏婴见他宠信梁丘据,对梁丘据的谄媚之言全然接受,十分心忧。
  一次,晏婴陪齐景公在湍台打猎,见梁丘据又胡言奉承齐景公,立时心生厌恶。齐景公对众臣说梁丘据和他最为和谐,晏婴就此上前道:
  “臣看不是这样啊!梁丘据分明是无端奉承主公,全无根据,这只是谄媚之言罢了。他和主公保持一致,你们之间只是‘同’,而不是‘和’,这岂是和的真意呢?”
  齐景公脸上无光,问道:
  “这有什么分别吗?”
  晏婴直言道:
  “当然不同了,相差远矣!和谐就像做羹汤一般,用水、火、醋、肉酱、盐、梅来烹调鱼肉,先用火烧煮,再由厨师搅拌,使味道适中,淡则加料,浓则加水,如此方能食之味佳。君臣之道也该如此,君主正确的,臣子应极力拥护;君主不对的地方,臣子也该指出来,以正过失。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政事才没有失误。”
  齐景公听之茫然,晏婴随即又说:
  “梁丘据之人,为取主公欢心,不问好坏,只是顺从主公行事出言,对主公没有益处。相反,无端地吹捧却会助长主公的骄傲之心。听他之言,如同在水里加水,又有什么味道呢?这也好比琴瑟,只弹一个声音,没有人会去听它。”
  齐景公听罢方悟,久思过后,不禁称好。他对众臣说:
  “早闻晏婴勇气过人,忠义可嘉,今日我终于亲眼见到了。他不怕惹我生怒,敢言人之不敢言,这才是真正的忠臣啊!”智高高者怯。
  智谋高深的人常常是谨慎的。
  智谋高泺者对世事认识深刻,他们的“胆怯”是处谨慎的表现。相反,思想单纯的人不知世事的复杂和险。他们的胆大妄为只会导致头破血流。创业要谨慎事,考虑不周就要吞下苦果。对创业的艰难要有足够的识和准备,在创业方略上要有详实的筹划和多种预案,才是最有希望的。
  孙武谨慎初战得胜
  孙武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春秋时期,孙武在吴国以“客卿”身份参与军政大事。
  吴王阖闾急于扩张,他对群臣说:
  “人生实在短促,如不及早建立霸业,就会永远遗憾。我准备伐楚已很长时间,不能再等了。”
  群臣附和阖闾的主张,只有孙武表示反对,他劝谏说:
  “兵乃凶事,岂可妄动干戈?人都是喜欢建功立业的,如果任性而为,就会适得其反。大王应耐住性子,苦修战备,日后再战不迟。”
  阖闾于是说:
  “先生说得有道理,可寡人心急如火,又该如何排解呢?”
  孙武指点道:
  “大王不能只图一时兴起所带来的快乐,更要想到其后的结果。如果因大王之失而使将士枉送性命,那么大王就只能饮恨了。大王若能想到这些,便会抑制自己了。”
  阖闾听过释然,心里不再躁动。
  过了一段时间,阖闾又对孙武说:
  “现在士卒训练有成,粮草皆已齐备,可以伐楚了吗?”
  孙武摇头道:
  “不可。”
  阖闾疑惑地说:
  “士卒用命,粮草充足,这些都是胜利的保障,为何不可呢?”
  孙武解释道:
  “打仗必须有必胜的把握,决不可有侥幸心理。如今我军准备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瓦解敌人的军心,促其内乱,这样方能一战而胜。”
  阖闾皱眉道:
  “你说得不错,可做到这一点太难了,敌军怎会听从我们的摆布呢?如是坐待,寡人绝无此耐心。”
  孙武规劝道:
  “大王这么急躁,是用兵的大忌。我军重在取胜,何必急于一时?我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敌军自有变化。”
  孙武的建言令阖闾不快,有人趁机讨好阖闾说:
  “大王的主张不会有错,我军气势正盛,当马上出兵,否则就失去战机了。孙武过于谨慎,这种人不敢冒险,焉能用兵?”
  阖闾于是宣布马上伐楚,孙武再行规劝,阖闾不再听。
  情急之下,孙武跪地不起,颤声道:“伐楚势在必行,只是稍待时日而已。大王如果执意率性而为,我只有辞官。”
  孙武的这番举动终使阖闾改变了主意,把伐楚计划延后。
  万事俱备之后,孙武这才建议阖闾伐楚,他献计说:
  “楚国有不少附庸国,伐楚必须先要震慑住这些小国,以防他们抱成一团,和我们死拼。吴楚边境的舒地,驻有吴国的叛逆掩余、烛庸,大王可先攻舒地,一来可杀叛逆,二来可威吓楚国的附庸国,一举两得。”
  阖闾采纳了孙武的计策,命他带兵攻打舒地。
  孙武带兵出发后,缓缓而行,并对将士们说:
  “驻守舒地的吴兵为奸人挟制,他们的处境十分可怜,只要他们不与我军为敌,我们就放还他们回到故里。如果他们能在我军破城时立功,我一定要重赏他们。”
  孙武的部将对此不解,说道:“将军不领兵疾进,反而事先说出宽恕反叛吴兵的话,这会影响攻城的。”
  孙武说:“打仗不能心急,要考虑各种情况,我这样做是有深意的。”
  到了舒地,孙武驻扎城外,并不急于进攻。
  两天之后,城中发生内斗,反叛的吴兵纷纷从城中逃出来,投奔孙武。孙武趁乱进兵,不伤一兵一卒便夺取了舒城。
  智者避祸。
  智慧的人躲避灾祸。
  任何救难之法都比不上事先主动躲避灾祸。料难于先,是智者的最过人之处,他们深通福祸之道,勇于舍弃权位和富贵,把灾难消除在萌芽之中。能给自己带来荣耀和实惠的东西,往往是灾难的根源,对它贪恋不止,不愿割舍,事情就会发生变化。风平浪静之时,人们就要采取行动。
  为避祸范蠡辞勾践
  范蠡春秋越大臣,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后退隐。传说他后来经商致富,号陶朱公。史书记载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辅佐勾践二十多年,灭掉吴国后却上书请辞,他对勾践说:
  “过去大王受辱,臣不敢言退;今日大仇已报,臣不敢居功享乐。”
  勾践十分不解,劝他说:
  “你遍历辛苦,难道不想有快乐的这一天吗?现在你功高职尊,无所忧患,正是尽享富贵的时候,为何轻言放弃呢?”
  范蠡搪塞掩饰,不肯正面回答,他只对家人说:
  “盛名之下,其实难久;人不知止,其祸必生。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这样的君主岂能轻信?”
  他的家人不想逃难,也不相信范蠡的判断,说:
  “以你的功劳以及跟大王的交情,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富贵得来不易,眼下正是再进一步的时候,机不可失啊!”
  范蠡自信无失,他长叹说:
  “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一生的生死福祉。若为贪念所系,不加约束,祸发之日再想收手,就悔之不及了。何况远离官场,无争无斗,自得其乐,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归宿,又有什么不好呢?”
  他于是不辞而别,带着家人从海路逃到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波,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
  范蠡头脑聪明,经营有方,加之苦心不懈,不长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富甲一方。
  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深以为奇,便任他为相。面对这忽来的殊荣,范蠡的想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忧心地说:
  “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了。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纵之念,凶险马上就会降临,再不会有什么好事了。”
  他退回了相印,又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他的家人苦劝道:
  “有官不做,我们无话可说,可散尽家财就不可理喻了。此乃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开口道:
  “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若只取不施,恃富不仁,财多就无好处可言了,何不放弃呢?”
  他把家财分给好友和乡亲,自带最珍贵的宝物来到陶邑,隐居下来。
展开
目录
卷一 察人无误  识破奸人晏婴陈实情
卷二 智高者怯  孙武谨慎初战得胜
卷三 智者避祸  为避祸范蠡辞勾践
卷四 先立后强  李悝革弊自主创业
卷五 卑者激之  没巧计苏秦激张仪
卷六 王者不霸  察事理颜斶论大道
卷七 尊者礼之  谋国事触龙巧进谏
卷八 上独贤离  宋义远走避大祸
卷九 识高不轻  萧何识英雄于未遇
卷十 战不轻启  议和亲娄敬出奇计
卷十一 明者求谋  张良奇计固太子
卷十二 功高莫进  周勃雄心受奇挫
卷十三 顺天讨逆  借机行事灌婴平诸吕
卷十四 心伤难愈  心绝望贾谊英年早逝
卷十五 德者人助  施小惠袁盎得大助
卷十六 直有其幸  吐心声邹阳白深冤
卷十七 明者慎断  韩安国慎断巧脱祸
卷十八 君子藏智  楼护侯门藏智
卷十九 自隐其情  掩心痛刘秀假谈笑
卷二十 容人者畅  刘秀容敌聚人望
卷二十一  职小不怠  王霸职小出奇计
卷二十二  恃德而兴  杜林忠君宣仁德
卷二十三  人微不攀  参破世相蔡茂乱中隐身
卷二十四  危当自解  朱晖死谏阻乱命
卷二十五  知衰不狂  洁身自爱邓绥得美名
卷二十六  教不可废  吴祐言传身教
卷二十七  智者不仕  察隐患荀爽早脱身
卷二十八  诛奸觅机  孙休待时诛奸患
卷二十九  赏毋失度  司马伦滥行封赏
卷三十 性和多福  热情谦抑张宾优待下士
卷三十一  俗不可避  避俗不及谢安终为官
卷三十二  无失亦忧  贺拔胜结好宇文泰
卷三十三  君子谅人  骂不还口的赵煚
卷三十四  计高示无  韦世康求退反得进
卷三十五  才大不媚  大才李靖行非常之事
卷三十六  人谏宜取  唐高宗仁厚纳谏
卷三十七  言休失和  狄仁杰贤言息纷争
卷三十八  势险奸出  霍献可绝情表忠心
卷三十九  卑不屈贵  马怀素见义抗皇命
卷四十 知变先谋  死姚崇计算活张说
卷四十一  知害不争  李倓让功保身家
卷四十二  言利不悦  赵普的君子之风
卷四十三  霸者不王  王安石性拗树众敌
卷四十四  贬己抚人  苏轼自污逃大难
卷四十五  志远者孤  不惧犯忌宗泽议政
卷四十六  善果善求  剁L赤先行建功
卷四十七  愚者避贤  感诚心程钜夫荐贤才
卷四十八  宦乃凶地  郭德成假摔露真金
卷四十九  君子顺民  于谦身正祸不侵
卷五十 上疑必释  王守仁妙计释上疑
卷五十一  先辱后显  努尔哈赤忍辱待时运
卷五十二  心制其躁  左懋第平心静气处乱世
卷五十三  自思其训  曹一士勤思献大计
卷五十四  难巨当省  钱度财迷梦难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