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为人处世的哲学
一句话的作用
在一次讲演中,一位著名演说家向一群青年学生提出忠告:要注意自己说话时的一言一词,因为语言具有无穷的力量。这时,一位听众举手表达他的不同意见:“当我说幸福、幸福、幸福时,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快乐;当我说不幸、不幸、不幸时,我也不会因此而倒霉。所以,我认为语言只是我们使用的一种很普通的工具,并没有所谓的无穷的……”
“笨蛋一个!你根本就没有理解我话里的意思。”这位演说家没等他说完,就在台上对他大声呵斥。
这位听众顿时目瞪口呆,继而怒形于色,愤然起身反击:“你才是……”
但是演说家手一挥,没让他继续说下去:“对不起,我刚才并不是有意伤害你的,希望你接受我最真诚的道歉。”
这位听众的怒气才渐渐平息。出现这一段插曲,让在场的所有听众都纷纷议论开来。而演说家则微笑着继续他的讲演:“看到了吧,刚才我只不过说了几个词,这位听众就要跟我拼命。后来,我又说了几个词,他的怒气就消了。所以,千万要记着,你说出的话有时就像一块石头,砸到人家身上,会使人受伤;有时,它又像春日里的和风,轻拂而过,让你倍感舒心。这就是语言的威力啊。”
大道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也许一句话你就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而也许一句话就让你失去了相交多年的好友。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语言的作用,在说话之前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想,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如果听到这句话会是什么感受,这样你才不会因为一句话就抱憾不已。
人生的三大陷阱
一个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第一个小偷悄悄地走近山羊,把铃铛解了下来,拴到了驴尾巴上,然后把羊牵走了。农夫在拐弯处四处环顾了一下,发现山羊不见了,就开始寻找。
这时第二个小偷走到农夫面前,问他在找什么,农夫说他丢了一只山羊。小偷说:“我见到你的山羊了,刚才有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向那片树林里走去了,现在还能抓住他。”农夫恳求小偷帮他牵着驴,自己去追山羊。第二个小偷趁机把驴牵走了。
农夫从树林里回来一看,驴子也不见了,就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哭。走着走着,他看见池塘边坐着一个人,也在哭。农夫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那人说:“人家让我把一M袋金子送到城里去,走着走着实在是太累了,于是我坐在池塘边休息,没想到睡着了,睡梦中把那M袋推到水里去了。”农夫问他为什么不下去把口袋捞上来。那人说:“我怕水,因为我不会游泳,谁要把这一M袋金子捞上来。我就送他二十锭金子。”
农夫大喜,心想:“正因为别人偷走了我的山羊和驴子,上帝才赐给我幸福。”于是,他脱下衣服,潜到水里,可是任他怎么找也找不到那一M袋金子。当他从水里爬上来时,发现衣服不见了。原来是第三个小偷把他的衣服偷走了。
大道理:
这就是人生三大陷阱:大意、轻信、贪婪。
乞丐买饼
有一个禅宗寺院的长老,精通做大饼的技巧。他们寺院做出来的大饼又香又甜,上山来的香客都非常喜欢,纷纷花钱购买品尝,香火很是兴旺。
有一天,一个从远方来的落魄的乞丐来到寺院,吵嚷着要品尝大饼。小和尚们看他脏兮兮的邋遢样,就不让他进厨房,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候长老出现了,他训斥徒弟们说:“出家人慈悲为怀,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于是他亲自为这个乞丐挑选了一个大饼,恭恭敬敬地送给他品尝。
乞丐非常感动,吃完后掏出身上惟一的三文钱说:“这全部是我乞讨来的钱,希望长老你能收下。”长老居然真收下了,双手合十道:“施主一路走好!”
徒弟们非常纳闷,问长老说:“既然是施舍给乞丐,怎么又收钱呢?”长老答道:“他不远千里而来,只为品尝这大饼,所以要免费给他品尝;难得他有这么上进的心,懂得为人处事之道,所以要收下这三文钱。有了这份尊重的激励,他将来的成就必定不可限量。”
徒弟们根本不以为然,心里暗想我们师父真是老糊涂了,大概在说梦话吧。
几十年后,一位大富商专门上山来拜谢当年的一饭之恩。令许多老和尚大吃一惊的是,他居然就是当初那个花三文钱吃大饼的乞丐。
大道理:
施舍大饼能使乞丐免于挨饿之苦,收乞丐的饼钱却能满足他人格上的自尊。吃饱肚子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精神上的尊重却能激励人的一生,这正是长老和尚的高明之处。尊重可以产生信任,信任可以使双方互相敞开心扉,可以让不是朋友的变成朋友,让原本不可能办成的事变为可能。
希腊老师的辩术
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希腊教师,问道:“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希腊老师看看两个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做客,一个很爱干净,一个很脏。我请他们两个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学生脱口而出:“那不用说,当然是那个脏的。”
希腊老师摇摇头:“不对,是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而脏人却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学生忙改口:“爱干净的!”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反驳后再次问学生,“这么看来,谁洗澡了呢?”“脏人!”学生只好又改回开始的答案。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都洗了。”老师说,“爱干净的有洗澡的习惯,脏人有洗澡的必要。怎么样,到底谁洗了呢?”学生眨巴着眼睛,犹豫不决地说:“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又错了!”希腊老师笑道,“两个都没有洗。因为脏人不爱洗澡,而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那……老师你好像每次说得都有道理,可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样,我们该怎样理解呢?”“这很简单,你们看,这就是诡辩。”
大道理:
诡辩的定义当然很简单,是从看似正确的逻辑关系中推理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但在这个故事中,老师只是在转换角度看问题而已,分别从需要、习惯的角度去看,自然会出现多种可能性。诡辩只是一种学术上的争辩手段,但是我们不要把它用到自己生活的态度上,那样只会自欺欺人。
自信(二则)
打击手与投手
有个小男孩头戴球帽,手拿球棒与棒球,全副武装地在校园里的棒球场上练习。“我是世上最伟大的打击手。”他满怀自信地说完后,便将球往空中一扔,然后用力挥棒,但却没打中。他毫不气馁,继续将球拾起,又往空中一扔,然后大喊一声:“我是最厉害的打击手。”他再次挥棒,可惜仍是落空。他愣了半晌,然后仔仔细细地将球棒与棒球检查了一番。之后他又试了三次,这次他仍告诉自己:“我是最杰出的打击手。”然而他这一次的尝试还是挥棒落空。
“哇!”他突然跳了起来,“我真是一流的投手。”
画上帝
一个小孩聚精会神地在画图,老师看了在旁问道:“这幅画真有意思,能告诉我你在画什么吗?”
“我在画上帝。”
“但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
“等我画完,你们就知道了。”
大道理:
坚信自己和自己的力量,这是件大好事,尤其是建立在牢固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自信,但如果没有这一点,它就有变为高傲自大和过分自信的危险。
买笔的故事
一日,我在自习,正与老师刚发下来的试卷厮杀着。这时,同桌要出去买东西,于是我便托他帮我买圆珠笔,而且一再叮嘱他:“不要黑色的,记住,我不喜欢黑色,昏昏沉沉,感觉肃杀,看起来都加重心理压力。千万不要忘记呀,3支,全都不要黑色的。”
过了一阵子,同桌回来了,把笔交给我,我一看惊得目瞪口呆:3支笔,他全买了黑的。
我忍不住责怪他两句,他反而振振有词地反驳说:“你一再强调黑的,黑的,我出去也很匆忙,脑袋昏沉沉地就到了商店,当时脑子里印象最深的就是3支,黑色的,于是就一心一意地只找黑色的买。”
言之有理,我哑口无言。
当时,如果我言简意赅地说:“帮我买3支蓝色的圆珠笔。”那么我想同桌就不会买错了。
大道理:
我们平常说话、做事往往要兜一些无谓的圈子。这样自己既耗费了精神,也让别人摸不准头脑。这样费时费力,实在不值当。有时,要直入核心,切中要害,开门见山,这样用一些精确、简洁的
语言来叙述事情时,就不会误事。
莫须有的罪名
这是我的一个朋友真实的故事,他现在讲给我听依然是那么愤慨,尽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久。他的真实姓名我就不提了,暂且叫他小A吧。那还是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都有语文课,而作文自然是其中的重点。每次,老师布置完作业,要求大家几天之后交稿。而收上来之后,她不仅要打分,还会在卷子上做出批语,还会按照分数排好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果名次排在后面,那么就显得十分尴尬,所以大家对作文都十分上心,平时都会用心去准备。小A的父母都是大学的教授,平时就有很多的藏书,他没事的时候就时常翻阅一下,而且经常和父母交流心得。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他的文笔素养自然得到极大的提高。再加上自己的精心准备,每次作文发还时,始终是名列前茅,而他的文章也多次被拿出来当作范文朗读。
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他曾经请教过父母,所以体会得十分深刻。于是,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几千字,其中不乏华丽的词藻,而且文章布局巧妙,实在是一篇佳作,自己都感觉到十分满意,认为这次的作文第一名一定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交上去之后,名单公布下来,不仅没得第一,连名次都没有。他当时根本就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便跑去问老师。
老师的回答很简单,“这样的水平不是你这个小学生写得出来的,你一定是抄别人的。”当时,小A惊讶得不得了,于是急忙解释。可老师却斩钉截铁地说,“你不可能写这么好,你一定是抄的,否则你就要拿出证据来。”一个孩子到哪里去找证据?小A觉得受到了最大的委屈,于是开始痛恨起自己的老师,后来父母听说了这件事,去和老师谈清楚了这个问题,然后为他转了学。尽管后来他依然是班中的尖子生,而且考上了名牌大学,但是这次所受的委屈他一直无法释怀。
故事还没有完,后来我这个朋友考上了博士,而且在一家很有名的大学里当教授。他在教书的时候,也遇到了这种情况。那是一次电子学的考试,题目要求求出机器的最大功率。当时那个班上的教授平时的讲解都是运用微积分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学生竟然嫌麻烦,运用几何画圆作切线的方法求出了答案。结果老师给了零分。后来,这个学生找到了朋友小A,将这件事告诉他,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与自己小时候被冤枉所受的委屈一样,再后来,他找到了同事,把学生应得的分数还给了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