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终极之问:永恒、爱、性、快乐:C.S.路易斯对辩弗洛伊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39624
  • 作      者:
    (美)阿曼德?尼科利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终极之问:永恒、爱、性、快乐》是哈佛课堂上的人生哲学。著名学者何光沪,著名主持人张越,作序推荐。
  了解大师如何经历生命的欢欣、艰难和危机。
  C.S.路易斯
  克利夫·史戴普·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常称C.S.路易斯或鲁益师,是爱尔兰裔英国知名作家及神学家。少年时背离基督教信仰,又在将近33岁时成为真正的基督徒。他以《纳尼亚传奇》而闻名于世.并著有《天路回归》、《地狱来鸿》、《返璞归真》、《四种爱》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着成千上万新的读者。他和妻子乔伊的爱情故事被改编成感动无数人的电影《影子大地》。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a,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了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人类动机和人格的重要方法。他在生命的最后16年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在伦敦死于癌症。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自传》等。
展开
作者简介
  阿曼德·尼科利,哈佛大学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精神科临床副教授。缺乏家庭温暖对儿童和青年人情绪发展的影响,是他研究和临床工作的主要方向。他是《哈佛精神病学手册》(第三版,1999)编辑和撰稿人之一。关于“路易斯与弗洛伊德”的课程,他在哈佛已经开讲25年以上。作为精神病医师,为美国新英格兰爱国者橄榄球队服务15年。他也为政府机构、企业社团、专业运动员提供顾问服务。
展开
内容介绍
  《终极之问:永恒、爱、性、快乐》一书中,作者巧妙糅合的“会谈”,弗洛伊德和C.S.路易斯的论点第一次比肩而立,正面交锋一一关于良知、快乐、性、爱、痛苦、死亡、造物者……针对这些生命中的重大问题,双方给出了在当代最具有影响力又互相冲突的回答,展示了一直以来人类对终极意义的矛盾欲求,以及耐人寻味的挣扎与探索。
  作者尼科利,二十五年来钻研两位大师的论著及私人信函,并以此在哈佛大学开课,对比两人的世界观,遂成《终极之问:永恒、爱、性、快乐》。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根据哈佛大学这一课程改编制作了同名纪录片。 弗洛伊德和C.S.路易斯,是20世纪闪耀的人类群星中璀璨夺目的两位文化大师。他们的思想,代表了有关人类幸福本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章 良知——宇宙中存在道德律吗?
  绝大多数有信仰的人都会抱持一个基本前提——绝对的道德律存在于所有文化中,因此每个人“天生就知道”怎么辨别是非。假如我认为:某个人家财万贯,偷他一些钱有何妨?又或者,只要两情相悦,与有夫之妇发生关系,也没什么大不了——这样错了吗?如果你不认同我的想法,那么谁才是对的呢?这时如果没有道德标准作为依据,你我就算各执一词也没有对错之分了。如今在我们的文化潮流中颇为盛行的道德相对论,促使弗洛伊德和路易斯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宇宙中有道德律存在吗?
  我们行事为人都依循自己的是非观,每个人天生就清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当我们没有尽到应尽的本分,心中的“良知”便会产生使人不快的“罪恶感”。这种几乎每个人都有的感觉,是否表明来自神的道德律确实存在?或者只是单纯反映出父母的教导?
  良知影响我们一生中所做的各样大小决定。如果我们捡到一个皮夹,发现里面有好几万元,那么是归还,或是留下,全凭我们的道德准则而定。它不只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左右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观感。这个准则从何而来?是人类制定出来的吗?弗洛伊德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正如交通法规是人所订立的一样,而且准则也因文化而异。路易斯则说,道德准则是人类发现的,就如同数学法则是人所发现的一样,而且宇宙的道德律超越一切时间和文化。
  路氏和弗氏在前述观点上的重大差异涉及认识论,也就是知识的来源。弗洛伊德写道:“宇宙中所有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审慎细微的观察——我们称之为研究。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知识来自启示。”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旧约》中的十诫和两大诫命(爱神和爱人如己)全来自人们经验的累积而非天启,只有科学实验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路易斯强烈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科学实验并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也不可能是所有知识的唯一来源。他说,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且责无旁贷的任务是:实验、观察及记录事物如何运作或反应;“但是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以及科学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背后是否还有什么存在,则不属于科学所能解答的范围了”。
  路易斯辩道,科学永远无法回答宇宙中是否有位全能者存在的问题。当一个人设法回答这个问题时,所提出的都只是哲学或形而上学的假设,而非科学陈述。同样的,我们也不能期望科学答复我们,道德律究竟是不是存在。
  路易斯接着又说:“我们想知道宇宙的存在是偶然发生,还是创造者大能双手下的产物……”他认为要这位大能者现身有个方法,“那就是从我们内里去找,去感受那个指引我们行事为人的影响力或命令,你会发现这是我们在自己里面找着的……这个管理宇宙的力量在我们里面化身为道德律,鼓励我们做对的事,并且在犯错时让我们感到不自在,明白应负的责任”。
  根据路易斯的说法,宇宙的道德律不单单只彰显在新、旧约中,它也同时反映在我们的良心上。他认为这个律便是证实造物者存在的众多指标之一。他说上帝存在的证据有二:“其一,他所创造的宇宙……其二,他放在我们内心的道德律。”两相比较,道德律是较好的凭证,因为它是“内在的信息……整体来说,从道德律会比从宇宙万物更能够认识上帝,正如听一个人说话要比看他造的房子更容易了解这个人”。
  路易斯同意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心中的道德律”是证明上帝伟大的有力证据。
  也许路易斯和康德的心中一直牢记着造物主在经文中所说的:“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耶31:33)
  弗洛伊德则对康德有关道德律的一席话充满疑惑:“哲学家康德一篇著名的宣言里提到,星辰满布的天空和人类心中的道德律都是证明上帝存在的有力证据”;但他质疑:星空和“人与人之间是彼此相爱或是互相仇杀有何关联?”他对康德将头顶上的天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视为上帝存在的证据,表示无法理解。
  不过弗洛伊德再三思忖后,觉得康德的格言“触碰到一个关于心理层面的重大真相”。在弗洛伊德的世界观里,神只是人们对父母权威所产生的心理投射——如果你认同这一点,那么康德的一番话确有其道理;我们的存在与是非观的确立都和父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弗洛伊德强调,“父亲(或父母的结合)给了孩子生命,并且保护他远离凶恶,同时也教导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孩子自小从关爱的奖惩制度中,学到他应尽的社会责任”。
  弗洛伊德确信,当孩子长大后,是非观依旧来自父母原先的教导,“双亲的禁令和要求持续存在孩子心中,成为道德良心”。最后他们将这套奖惩制度原封不动地带进宗教里。
  路易斯同意道德心的养成有部分来自父母、师长的传授,这确实有助于发展我们的良知;但并不意味着道德律就是“人类的发明”。他解释,这个律并不是老师或父母制定的,就如父母和老师教导我们的九九乘法表,也不是他们订立的一样。路易斯指出,父母师长所教导的有些“只是惯例,可能因时、因地而异,例如有的交通规则规定行车靠左,有的规定靠右;但也有一些,像数学,则属不变的真理”。可见风俗、惯例可随时问而变化,但伦理和道德律则历久弥坚。
  弗洛伊德主张伦理与道德是来自人类需求及经验的累积,哲学家所提的普世道德观则被他视为“与理性相互冲突”。他写道:“伦常道德始于人类因应群体生活所不可避免的迫切需求,而非立于道德秩序的基础上。”换言之,道德法规是人类将有益于整体社会的规范累积传承下来的。讽刺的是,路易斯将伦常道德和交通法规作对比,以示其来源的不同;而弗洛伊德则说:“伦常道德就好比交通规则一般,同样是由人类制定的。”也就是说,这些规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而改变。
  路易斯认为在这一点上有经验证据可以支持他的论点。他说基本上各文化的道德法规是一样的,就算有些许出入,但“差异不大……我们甚至还能指出一个共同的法则贯穿其间”。路易斯坚信,有史以来,人们一直都知道应该要遵守一种律。“所有名留于史的人都承认某种道德法则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想从事的行为会有‘我应该做’或‘我不该做’的感觉”,不过通常无法切实遵守。他又说:“首先……世人心中都会有种挥之不去的奇特感觉,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行事。其次……他们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依照要求去行事……这两大事实是我们认清自己与了解宇宙的根本要素。”
  路易斯曾经针对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希腊以及罗马的道德教导做了比较,发现“它们彼此之问的相似度极高;与我们现今的道德规范也非常近似……试想,如果有哪个国家认为战场上临阵脱逃是光荣的行为,或是认为以怨报德是值得骄傲的事,那会是什么情景……至于在做人处世上何时该做到无私,则是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对象只限于家人或是自己的同胞,也有人认为应该普及世人;但是无论如何,每个人都会同意,不该将自己放在第一位,因为自私向来不是受人尊崇的美德”。
  道德律久已为世人所认识,并被冠以不同的名字:道、自然法则、实用道理的首要原则或是传统道德。路易斯说,从整个历史中可以看到,人们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明白道德律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他提醒我们,二次大战时期,我们都认定纳粹党理当明白自己错在何处。他们清楚什么是道德律.也知道自己违背了这些法则,所以我们经由审判将他们定罪。“若不是纳粹党人和我们一样,心中都有一把道德尺,也清楚知道应该做正当的事,”路易斯问:“那么我们说敌人是错的又有什么道理可言呢?”
  路易斯指出,虽然道德律不会随着时间或文化而改变,但是各文化或个人对此律的敏感度与表现方式可能不尽相同。比如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显然就忽视了这个律,倒行逆施,以致遭到全球唾弃。路氏声言,我们对不同文化的道德概念做比较和评论时,所用的便是心中那把道德尺。“当你说这一套道德概念优于另一套时,”路氏写道,“其实,你心中有个做评断的标准,认为两者中的一个较另一个更接近此一准则……作为评量之用的准则,自然有别于受评的两者。实际上你是将这些道德规范与真正的道德律相比,承认不论人的想法如何,确有一个真正的公理存在,而且,有些人的道德概念比其他人更接近真正的公理”。他下结论说:“如果你认为你的道德概念比纳粹的要准确,那就表示一个可供你做准则的真正道德律确实存在。”
  或许是成长背景或教育的缘故,有些人的良知比较敏锐——对道德律有较透彻的理解。路易斯说,还未改变世界观之前,他的良知和他所认识的青年比起来并不健全。在《痛苦的奥秘》一书中,他忆述:“初进大学时,我对道德良心几乎完全懵懂无知,顶多对残酷的事或刻薄小气的人有点反感罢了;至于所谓的节操、真诚、还有自我牺牲,更是让我不知所云。”他也发现班上有些同学对道德的认知较深,也比较乐意遵从。
  弗洛伊德也认同人们在良知的发展上不尽相同。他表示如果上帝真的给了我们头顶上的一片星空,并且将良知种在我们内心,那么他在后一项工作上特别显得绩效不彰。“星空确实很灿烂;不过,神所造的良心就只能算是粗糙的劣质品了”,因为大多数人的良知不是乏善可陈,便是差到不值一提。
  不过弗洛伊德所说的“多数人”并不包括他自己。他曾写信到波士顿给拥护普世道德律的普南博士说:“你竟然认为我会因为与你的看法不同,而将你的理想主义观点斥为无稽之谈,这一点令我很难过。我并非心胸狭隘,无法容忍不同的见解。我只是认为不需要订立更高层次的道德法规,就像我觉得音乐在生活中是多余的一样。
展开
目录
何光沪序——在世界上,谁能快乐?
张越序——为什么需要“终极之问”?
前言
第一部分 人应当有信仰吗?
第一章 两位主角——弗洛伊德与C.S.路易斯的生平
第二章 造物者——宇宙中可有神的存在?
第三章 良知——宇宙中存在道德律吗?
第四章 峰回路转——哪一条路通向真?

第二部分 人应当怎样活着?
第五章 快乐——生命中最大的欢乐之源是什么?
第六章 性——追求享乐是唯一的目的?
第七章 爱——所有的爱都是性的升华?
第八章 痛苦——人生的苦难如何解决?
第九章 死亡——死亡是我们的命数吗?
后记
参考书目
附录一 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同名纪录片
附录二 C.S.路易斯传记电影《影子大地》赏析
附录三 《人生观的故事》中有关《终极之问》的章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