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明白,表面上装糊涂
“难得糊涂”四个字,出自清朝名士郑板桥之手,现在已经成为老百姓言传的一条生活哲学。郑板桥最初为人题字时,下面还附有一行小字作为解释,字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短短三十三个字,道尽了郑板桥在官场遭遇的苦辣辛酸。郑板桥很早就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却直到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好不容易走上仕途,作了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郑板桥想为百姓办些实事,老百姓告状,他定是秉公办理,不管被告是平头百姓还是有势力的乡绅,只要真的犯了错,一律严惩不贷。这种伸张正义是没有错的,可是郑板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想扳倒那些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的恶势力,其结果可想而知。后来山东遭灾,他不顾乡绅的反对,开仓放粮赈灾,终于被诬告罢官回家,只能靠卖画为生。
《礼记》中有这么两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也是做人要“难得糊涂”。这是个很形象的说法,可以这样理解:河水太清澈了,鱼就没有办法在其中藏身,因为很容易就让人捉走了,清醒的人会抱怨太多,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也是一样,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谁都会犯错误,“至察”的意思就是容不下别人的半点过失,人要是这样,肯定也没有朋友了。所以做人,还是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一点好。什么事情都要弄个尽善尽美,容不得一点错误,这是最得罪人的做法,法外还要容情呢。
老子也是官场中人,他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种“昏昏”、“闷闷”不就是装糊涂的状态吗?
对这种“昏昏”、“闷闷”的状态,庄子也有很深的理解,他在《庄子·应帝王》中讲了这样一个寓言:
远古时候,南海的帝王名字叫僚,北海的帝王名字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字叫浑沌。僚与忽出去巡视的时候,常常在浑沌的土地上相遇。那个时候的人是很友善的,可不像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那样国与国之间动不动就兵戎相见,国王到了邻国的土地上也不会被扣留做人质,中央大帝浑沌每次见到两个邻国帝王,都会很盛情地款待他们。
帝王当然都是很有尊严的,这么一直平白受人恩惠,除了极少数厚脸皮的无赖之外,大部分老百姓都受不了,何况是威震一方的帝王呢?僚与忽被招待得实在过意不去了,就私下商量着怎么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