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不知道:年轻时最重要的人生抉择与思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0809286
  • 作      者:
    李令彬著
  • 出 版 社 :
    群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学生可以知道,如何不虚度校园生活,职场新人可以知道,如何找到理想工作,为人父母的可以知道,“教育病”不得不防。
  学校总是告诉我们,学习好就是硬道理。可为什么一些“好学生”毕业后却没什么像样的出路,而一些“坏学生”到社会上却大出风头?学校本身无法对此问题提供你现成的“标准答案”,《新东方·大学不知道》帮助你开启一段“问题青年”的探索之旅。
  大学给了你答案,世上却没这问题,你问为什么。
展开
作者简介
  李令彬,人生咨询大师徐小平先生唯一认可的弟子;他是青年刊物的专栏作家,人才门户网的特聘职业规划专家;他是近几年来在全中国与大学生及年轻人对话最多的学长之一;无论是十几岁的小朋友还是七旬老翁,无论是北大骄子还是牛津妈妈;无论问题涉及的是留学、就业、考研,还是恋爱、网瘾、偷渡、逃婚……他敢让全奖博士生退学,敢说哈佛对你没有意义,他敢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他大声说应试教育的坏话,但也认为顶尖人才从来不是批量生产,而是手工打造的结果;他畅谈学校里不能给你的人生思想,并说这不只是知识性的对话,而是沟通校园与社会两种价值体系的对话……
展开
内容介绍
  《新东方·大学不知道》由60余个人生规划案例组成,对象从高中生到大专生,从在职人士到海外留学生,各年龄层次和各学历人群均能找到对应的案例,案例分析具有普遍意义,能带给读者一定的启示。在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中,学校教育似乎一直是全知全能的;但是,这世上大部分知识并非学校课本所能指供应的“现成答案”,曾经的许多优秀少年,长大后却被教育成了没有任何问题的“答案青年”,我就是要重新挖出他们灵魂深处的好奇心与“问题感”来。因为成才不是甜腻的:无问题,不成长,“超越自我”一词的恰当含义就是要觉醒成为“问题青年”,它是出类拔萃的第一步。发问,才是热爱生活的剧烈表现;问题凝聚我们对全世界的好奇心!
  适逢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国内就业环境受冲击,全书能带给待就业人士一些寻求突破的思路与建议。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是作者几年来为前途困惑的青年做人生咨询的一个总结,也许稚嫩,但我认为绝不流俗。跟一般的指导书不一样,书中的文字有一种鲜明的批判性,对传统教育做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并且提出了“问题青年”这样一个概念,作为传统教育下培养的“答案青年”的一个出路。有人问,人生可以咨询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中有些人是天生就有方向感的,也许这些人自己能够认识道路;但大部分人都有过迷路的经历,在迷路的时候,只需要有一个人告诉我们方向,或有一个标牌指明方向就行;也许这个人和这个标牌很普通,但指出的方向对于行路人来说却十分重要。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和李令彬这样的人存在的意义。
  ——俞敏洪
    我在新东方做咨询十几年,由于新东方巨大商业培训的支撑,我能够刻意不把我的咨询商业化,我的“免费咨询”为新东方赢得了巨大商誉。但缺点之一,也就无法招揽优秀青年加入我的咨询队伍。做来做去,只有我这个独行侠孤军奋战,这成为我这份有意义工作的最大遗憾。Robin的出现,弥补了我的这个叹息。由于他的认可,专注,对咨询事业的喜爱,他毫无悬念地、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唯一精心培养的专业咨询者,而且是已经得到了众多新东方学生、当代青年赞同,认可的专业咨询者!……所以,我前所未有地对Robin的成长和职业生涯承担了一种责任,不断鼓励和帮助他在青年咨询事业里努力思考、学习、实践、积累……慢慢地,Robin成了新浪教育博客里的名博,成了教育和职业咨询领域里的新秀,成了这个领域的优秀专家,成了可以代替我解决绝大多数人问题的可信可靠的咨询师。
      ——徐小平
    人生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独特的成长困境,如果通过我的咨询实践,不仅能满足更多“答案青年”的现成需要,而能把更多的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开启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改善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走向新的探索,那么我的“人生咨询”才算是有了一点建设性的意义,也不枉在江湖上浪得虚名!
  ——李令彬[Robin]
展开
精彩书摘
  上部:案例篇
  第一编:一直优秀到没有出路
  拿三个博士后也顶不上一段幸福童年
  她将不出意外地获得中国最高研究机构的最高学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她不会热爱自己,也不会享受生活,她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女生。她有一种偏僻嗜好,并且为之着迷。她喜欢什么呢?喜欢虫子,抓虫子、养虫子、给虫子分类。她属于见到虫子就无法抑制激动,硬要扑上去的那种人,对虫虫们有爱无类,怀有一种深刻的母性。因此,十分罕见地,我没有阻止她去读博士。
  按说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路线是清晰的,她进得去中国最好的研究机构。她可以用自己对虫子的痴情迷恋和对其习性的了如指掌,三言两语把该机构的导师砍晕。她弹得一手好钢琴,是本科所在大学文艺活动中的台柱子。她属于那种师长们稀罕不够,同学里肯定大有人眼红的,既优秀又很有特点的学生:她究竟来找我干什么呢?
  我跟她见面谈过一次,没觉得她人生方向上有什么大问题。我们索然寡味地谈了些留学的常规问题。我的印象是,她稍有一点“考试焦虑症”。她曾是全国英语风采大赛的获奖者,雅思成绩却很不理想,远低于平时的测试分数。GRE她也考过,由于答到后来失去信心,整个cancel掉了。她说自己面对一切考试无不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很少正常发挥过,对此也有些失去信心。
  在中国的学术环境下,从我有限接触过的一些案例来看,实在有一些难解的问题,一个科研人员需要过于复杂的智慧应变在学术科研之外。这且不提,一个人不能因为害怕环境的恶劣就放弃一生的挚爱,而要学会与天与地与人斗。问题是怀有深刻人生焦虑的这样一个人,她内心的承受力如此薄弱,在所有这些复杂的局面之下,她的精神渐渐开始崩溃。
  我跟她之间有一段长期的跟踪交流。慢慢地,我发现浮在水面下巨大而可怕的冰山,其危险程度足以在某一日使她整个地“铁达尼号”。
  她竟是一个彻头彻尾缺乏自信的人!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不自信。她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认可。那些在别人看来很了不起的东西,她只视作平常。她看到的是自己还没达到的那些更高标准:这决不是在夸她,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认知缺陷!
  志向远大没什么不好,但是由于远大目标不可一日实现就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甚至陷入精神危机,则是一种必须严肃面对的心理问题。
  我不是什么心理治疗师,但是基于一种人之常情和非专业的责任感,基于我们定下的“师徒”之谊,我决心引导她步入自我发现之旅。
  先说些土方法。我建议她看一部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拿出当年向雷锋叔叔学习的那股单纯劲头,向书里的正面人物樱木花道学习。作为一个“80后”,她竟然没听说过《灌篮高手》这部片子,真让我出离愤怒!我说你看完这部片子,再跟我谈什么是自信这类问题。
  她真的看了点,但是显然没什么结果。她说动画片足够搞笑,问题是难道自信就要像樱木那么荒谬吗,自负到近乎无耻的可笑程度?我说,显然你忘记了樱木的两万次投篮训练,但“我是天才,我是天才”这种近乎唠叨的自我心理暗示也不可忽略,那是两万次投篮最初的精神源泉。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是:精神力量是真正改变现实的源头活水,改变要从心开始,态度即使不是一切,它也是一切的始祖!
  自信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改变的;但首先,你要从盲目地相信自己开始,这就是态度转变的问题。而后,为了始之具体化,更具现实性,你要从容易提升自信的一些外在方面做起。比如说,打扮自己。化个得宜的妆,做做头发,换一身青春靓丽的时装。不一样的外观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自我感觉。哪怕最初只是假象,但它确实是最速效的办法,常常立竿见影。
  对于别人来说,一个自信的人的全部自信就是表现得自信!从表现自信开始,因常常得逞,你就会上瘾,反复地表现这种自信。伎俩养成习惯,内心慢慢地发生化学反应,你就会习惯自信。
  事物的发展,是先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这符合一般的自然规律。当然,自信抑或自卑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仅靠技术或精神意志亦非根本之计。我们无法从新生儿的哭泣中,或者从DNA的检测中,看出一个人自信或自卑的倾向。据我所知,还没有这方面的科学报告。我更宁愿相信,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早期成长经历和所受教育的影响。
  每一个自卑的孩子,都是不良教育环境的产物,没有例外。她在很小的时候,每天的生活就是上学,然后写作业,被关在屋子里练琴。她虽然弹得一手好琴,但从来离不开乐谱。她可以记得乐谱,哪怕不看一眼,但是它必须被摆在那里。乐谱一旦被拿开,她必定会弹错,因为她没有安全感。她需要抓住像乐谱这样的外在之物才能获得安全感,才会有信心。更为可怕的是,她的母亲据此一直觉得她很笨,不管她怎么挣扎,不管她取得怎样的成绩,母亲的论断就像是一枚毒镖,狠狠地扎进了她的意识深处。她一直默认这种看法:“我很笨,我所取得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因为我比别人付出了更多,这并不能改变那个基本事实:我还是很笨。”
  她的母亲像中国这代人中的大多数一样,他们耽误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格外在意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些人偏执得已近乎病态。他们一心一意希望在子女身上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甚至把全部生命意义都重重地压在了子女的身上。子女成才是他们生命价值的全部,而成才的唯一路径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的道路也只有一条,那就是按照他们设想出的全面紧逼的方式进行教育!
  她的母亲就是那种好强的家长。“好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词呢?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必然带来的是气急败坏的一两次失态,从此“这孩子很笨”的定性几乎“一劳永逸”地损害了一个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焦虑、自卑、过于注重结果,这就是她的精神状态和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当她被保送直博的时刻,恰是她内心感到最失落的时刻,这就是必然的结果。
  她将不出意外地获得中国最高研究机构的最高学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她不会热爱自己,也不会享受生活,她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大洋彼岸的美国,那里有她梦想的一间世界闻名的实验室。这梦想带着玫瑰色,但是我看不出它能改变什么。再去读洋博士,仍会有巨大的科研压力,一样会有毕业时的前途困惑,还会有再遇到所有已经存在的问题的时刻。在她的人生中,这种梦想的升级其实质不过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每一次梦想的“实现”,必然带来的是更大的失落和创痛。她的人生需要解决更为严峻、更为迫切的命题,那就是首先肯定自己!
  精神的自由和生活的多样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土壤。不幸的是,她在对世界的感受最丰富、最敏锐的童年时期,却被关在家里练琴,甚至“几乎没接触过什么动画片”!我们还有多少家长在如此教育孩子?如果从小不能帮助他们感受生活的多样性,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学会享受我们这个世界的美好,艺术训练又有何意义呢?
  如果一个孩子如此焦虑、自卑,过于看重结果,再高的学历、再深的知识又有何意义呢?
  在MSN里,我告诉她,要学会在生活中找点乐子,要学会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她为了直博,经历曲折,甚至要放弃本来迷恋的虫虫方面的研究。
  难道生活就是为了享受快乐吗?她问我。
  我感到胸口巨堵,反问,生活首先不是为了快乐吗?
  但我认为,她说,今天的不快乐,可能成全以后的大快乐。
  但是,什么是“以后”呢?“以后”是人脑想象出来的一种无用的概念。生活巾没有“以后”,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今天”。假如所有的“今天”都不快乐,“以后”就会失掉感受快乐的能力,就像你这次知道成功直博后的感觉。以前你一定千万次地假设过,假如自己能读博士,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但是,没有!你感觉到以前的苦不值得,所以才会失落。假如读博士是美好的,那么你就应该每天都快乐地去读,“每天”都会在你的生活中具有终极性的意义。你竟然认为生活首先不是为了快乐,这样活过了二十多年,这样的教育给你造成了怎样错误的观念啊,那是违背人性的。快乐的原则重于知识的原则,知识是为了建筑更高级的快乐,但是不能成为一种对人性基本需求的反动!
  你的生活中缺乏足够的乐趣,所以你才不够热爱生活,也不够执爱自己。你不自信,太过焦虑,太注重结果,改变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放松心态。我讲到“享受”和“快乐”这两个词,就是为你的本性去除遮蔽。从前过时的教育思维已经使你迷失了本真的自我,我只不过提示你要舒展四肢,重新像一个孩子那样呼吸,那样去睁开眼睛感受世界,因为你缺少一段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说到这儿,我都要哭了。跟她历时数月的交流,让我过于耗费心血。如果你试着这样长时间地鼓励一个丧失了基本自信的人,拼命地给她打气,跟消极思想做旷日持久的顽强抗争,你或许会理解我此刻的疲惫。
  我想到了,她说,我要马上出去买漂亮衣服,大吃冰淇淋!
  好兆头,我说,这比你之后再连读三个博士后都更加顶用!
展开
目录
他序 我跟“李令彬先生”的不解之缘
自序 人生咨询如何成为一种可能?
上部:案例篇
第一编:一直优秀到没有出路
拿三个博士后也顶不上一个幸福童年
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
牛津妈妈的来信
中科院见习孔乙己
中科院博士卖茶的价值分析
遇见三位忧心忡忡的母亲
巴黎不浪漫——留法中文硕士的前途迷题
留学恐怖主义
全奖博士生退学记

第二编:从不优秀到大有出路
技术强人“越狱”记
退学生大战新东方
新版浙商闯天涯
叫我“销售冠军”好了
初涉职场,月入一万
大专生,秀出惊艳的你自己
没有任何相关背景下的一次卓越求职
小出纳对话跨国巨头财务总监

第三编:站在命运转折点上
以革命利益衡量退不退学
真正的贫困病是耻于谈钱
博物馆奇妙人
画家考研,老虎上树
记者心结与文化差异
一个外企HR经理的另类选择
和郁闷青年谈人生快感
如何避免明天从底层做起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考研为了不入社会?
违背基本逻辑规律的逻辑学研究生

下部:理念篇
第四编:大学几年该如何度过
高考专业选择的十种误区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
优秀与卓越的分野
坏学生成功定律
哈佛对你有何意义
大专生一般不适合考研
从大学生就业难看教育如何成为一种人生障碍
大学里的知识会剩下什么
谁能告诉我何为优秀
没做过义工的大学生活不完整
如何写信求助
成功的人是极限思维,失败的人是底线思维

第五编:面向社会的就业思考
大学生求职中所匮乏的竞争意识
非名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及如何进入外企
大专生的就业突围
两个创业者的生存与战略
一切从兴趣出发
永远不要进入陌生行业
择业的十字路口:行业、公司、职位哪个更重要
关于转行的知识扫盲
论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尴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乙肝病毒”
寻求职业成功应该认识的三种人

第六编:学校不教的人生问题
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础
地下室精神与公职观念
自卑的我该如何改变
我们看不到人生的光明想要自杀怎么办
灰姑娘教我们明天怎样谈恋爱
相爱即是相守
自由职业与断臂山
从戒烟经验说到控制网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