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灵的平和
中国人喜欢把心灵的平和看做一种很高的追求,不仅佛家和道家都讲究这些东西,历史上的不少文化名人,毕生也都在追求平和的境界。
如今的人们,身居闹市,不要说心如止水,即使心灵的深处能够获得片刻的平和与宁静,那也是很难的事。因为在这个花花世界里,纷至沓来的困扰和难以抵御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
传说中世界的最初存在形式就是平和,后来盘古板斧开天地,咔嚓一声,从此天地诞生,随之各种声音便响了起来,平和从此就“没有”了。风声、雨声、雷声、虎哮、猿泣、鸟叫、虫鸣、人生鼎沸、机器轰鸣、枪声、炮声……
这是一个充满了嘈杂的时空,声波交叉重叠,在空气中无序地传播。平和就像沙漠中一潭清澈的泉水,显得越来越珍贵。我们总是被私心杂念、生活琐事、人情世事困扰,享受平和成了一种奢侈。正因为如此,心灵平和才是我们一生努力的方向。
一位修道颇深的道人,每逢天降大雨,就要坐在山崖上,栉风沐浴、闭目沉思。越是狂风暴雨,他越是做的端挺,气定神闲,悠然自得。
一个新来的徒弟感到好奇,试探性地问他:“师傅,你在风雨中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想,只是得到一分心灵的平和。”道人淡淡地说。
滚滚红尘,繁杂人世,能够保持一份心灵的平和,随时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细细品味生命的奥妙,这是一种修养。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自己的《沉思录》里说了一句话:“一个人退回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回自己的心灵更为平和、更少苦恼。”心灵的平和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
在当今浮躁的空气里,我们原本澄澈明净的心变得浮躁不安起来。平和到底在哪里?我们如何在大千世界中求得心灵的平和,做到安之若素、坦荡从容呢?
一位国王提供了一份奖金,希望有画家能画出最平静的画。许多画家都来尝试。国王看完所有的画,只有两幅最为他所喜爱,他决定从中作出选择。
一幅画是一个平静的湖,湖面如镜,倒映出周围的群山,上面点缀着如絮的白云。大凡看到此画的人都认为这是描绘平和的最佳图画。
另一幅画也有山,但都为崎岖和光秃的山,上面是愤怒的天空,下着大雨,雷电交加。山边翻腾着一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来一点都不平静。
但当国王靠近一看时,他看见瀑布后面有一细小的树丛,其中有一鸟筑成的巢。在那里,在怒奔的水流中间,鸟坐在它的巢里,完全的平和。
最后,国王选择了后者。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国王解释道,“平静并不等于一个完全没有困难和辛苦的地方,而是在那一切的纷乱中间,心中仍然平和,这才是平和静的真正意义。”
心灵的平和是你心中一片优美风景,一种超然的境界。春风得意时不会欣喜若狂;命途多舛时,不会自暴自弃;高朋满座时,不会昏眩失态;曲终人散时,不会寂寞孤独……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声音,只是非常微弱,生活太忙碌,嘈杂时就听不到了,唯有外界的声音平和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的直觉始终存在,只是很少去注意罢了。
一日,路经某建筑工地,见一位乡下进城的青年农民工,约二十岁出头,瘦削而英俊,头戴安全帽,坐在阴凉地方歇晌。看样子很累了,耳际边还有依稀的汗痕,但手中却捧了一份杂志,读得很是专注。他那神情是十分安闲的,周围有匆匆的行人、车辆以及卷扬机的轰鸣声,但这一切喧闹对他来讲仿佛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我猜想,那青年所以能那么安闲和平和,他大概除了应得的工钱以外,便没有更多的奢望。或许他也为自己勾画了蓝图,那便是待工钱到手之后,寄给父母一些,用于养家糊口;或为明年的旧屋翻修添一些砖瓦;还可以挤出一些,给乡下的那个她买一件过夏的布裙。至于城里所经见的花花世界,鸳鸯蝴蝶,都不属于他,他挣了钱还是要回乡下去的。
那画面的情景很久也挥之不去,于是就想,客观世界的一切,原本就是那个样子,自己的心灵的平和,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一种态度。若像那青年一样,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杂欲,按照实实在在的目标,心安理得地去做自己的事,要求不高,一步步都能实现,心灵自然也就平和起来了。
其实,平和一直没有远离我们。慢慢想来,在逝去的岁月里,不是有那么多平和的时刻吗?比如雪后霁夜、秋月晨辉,深冬的田野和初春的河畔,等等。还有嘈杂的集市,繁忙的公路,以及轰鸣的工厂,只要你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同样会体验到有一种平和。平和本是无处不在,关键是要让平和走进你的心灵。心灵的平和,才是真正的平和。
生活是一面镜子,心灵平和,你的生活是平和的;心浮气躁,你的生活亦是浮躁的。我们想要的那份平和与安宁,就在不远的某个地方张望,而我们首先要涤荡内心蠢蠢的浮躁与落寞的沮丧,让内心充盈触手的幸福平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