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抱怨的生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884843
  • 作      者:
    (美)劳拉·施莱辛格(Laura Schlessinger)著
  • 出 版 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不抱怨的生活》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2名
  30多年来劳拉博士通过电台节目,吸引850万全球听众,发起了一场真正的“不抱怨运动”
  劳拉博士认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些让人抱怨之事,适度抱怨确实有助于消除痛苦、失望、恐惧、困惑、怒气等。然而,如果让自己长期陷入一种抱怨的生活模式,这就是一种困扰生活的问题了!作为一位生理学博士、婚姻家庭与儿童心理博士后和执业心理咨询师,劳拉博士在12年的心理咨询和30多年电台脱口秀主持人的经历中,每天听到无数人的“抱怨”。她每天主持一个3小时的电台节目,为数百万听众指点迷津,同时也通过《不再抱怨的生活》这本书,让更多读者受益,从根本上帮助读者减少和消除生活中的抱怨,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正如作者所言:
  抱怨并不是一件坏事,就像汤里放盐不是件坏事一样,除非放过量了;或者除非你过分抱怨,沉迷其中,便它成了唯一的选择。所以要适度地抱怨,然后制定一个计划。
展开
作者简介
  劳拉·施莱辛格,美国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她所主持的“劳拉博士”电台脱口秀节目于2008年被评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商业电台节目”。30多年来,她凭着对听众的责任心、道德感与可信度,通过电波与网络媒体,为数百万饱受生活困苦的听众指点迷津、激励他们快乐幸福地生活。据统计,她在全球的听众每周约有850万人,许多听众通过节目热线电话,向她倾诉生活中的困惑,寻求指导。
    劳拉·施莱辛格获哥伦比亚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后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从事婚姻家庭与儿童领域博士后研究,获心理咨询执业资格,并从事了12年的心理咨询。她获得了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颁发的“杰出公共服务奖”,她是第一位、也是唯一获得美国广播协会颁发的“马可尼奖”的女性。
    劳拉博士目前已写作了12本畅销书,除纽约时报畅销书《不抱怨的生活》,她还写作了《呵护你的婚姻》、《童年不好,未必就不幸福》《赞美家庭主妇》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抱怨”二字,《不抱怨的生活》作者认为,适度抱怨并不完全是件坏事,但我们不能让自己陷入一种抱怨的生活模式。过多而不当的抱怨,会破坏人际关系,影响家庭与婚姻生活。劳拉博士每天主持3小时的节目,通过节目中的电话,听到的大多是这类抱怨。作为一位生理与心理学博士,劳拉在悉心倾听听众讲述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从心理分析层面,帮助这些饱受抱怨之苦的人们走出误区,改变生活境况。书中的分析案例,大都来自节目中的真实事例,非常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它为每一位普通读者而作,让读者学会控制抱怨,改变关系,过上幸福的日子。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名列08年3月美国非小说畅销书榜第5名,该书点中了众多现代都市人的死穴。作为婚姻与家庭问题心理治疗医师和心理学博士后,劳拉?史莱辛格劝说人们摆脱牢骚满腹的状态、积极面对人生。这本书让人读起来觉得那么入情入理,易于接受。是的,“无论我们曾经遭受或将继续遭受怎样的痛苦和磨难,我们毕竟还活着,那就有机会去改变和享受生活。”
  ——中国图书商报:“3月美国畅销书榜 追名逐利”(2008年3月28日)
展开
精彩书摘
  PART1 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一切
  在广播节日中,我与打来电话的观众谈话,他们总是摆脱不了那根深蒂固的痛苦、失望和恐惧,我给他们谈了很多关于看问题“角度”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他们烦恼,生怕我要把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剥夺了似的,这些东西正是他们受苦、愤怒的干系所在。
  任何与孩子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如果你从脾气坏的孩子手中抢走一件东西,最好准备在他手中放上另一件东西。因此,对于电话那头的人来说,拿走他的抱怨(不管有没有正当理由)之后,我得留下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意象。
  这种替代意象应该是这样的:
  1.他们能理解。
  2.不忽视、不否定他们的痛苦和痛苦的原因。
  3.相比那些痛苦的原因,这些意象更能深深地打动他们。
  4.在全新的、健康的条件下激励他们的行为。
  5.为行为提供一个方向。
  6.战胜现在的阻力和未来陷入旧有模式的可能性。
  让我通俗易懂地举几个生活中真实有效的例子。我记得有位从偏远乡下打来电话者的例子,符合上面的模式。此次电话在她态度和观念的转变上作用巨大。
  一个年轻妇女,大约23岁,打电话说到她的性取向,并且询问是否应该告诉她的母亲。她害怕她母亲会不同意。
  首先我告诉她:“我敢肯定,你妈妈是知道的。不可能跟你生活二十多年而不知道这一点,她是个母亲!然而由于她们的恐惧和骨肉感情,父母亲似乎有意忽视这类情形,这不是不常见的。”
  其次我告诉她:“你应理解,这可能会冲击你母亲的价值观。她认为女人一辈子爱的应该是男子,作为母亲,她会为你有可能一辈子失去这珍贵的东西而担心。她或许永远都不会赞成你的性取向,但如果给她机会,她可能会出于爱你而接受或容忍你。”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直接谈到了“角度”问题:“并不都是关于你的,尽管我认为你会这么看。你母亲失去了她的一个梦——看着孩子嫁人、生子,如果没有这些,她看不清她在你的未来生活里的角色。她会因为失去这些梦而痛苦,正如为你而担忧。我认为你要少生气、少焦躁,而要多同情、多怜悯。”
  打电话者的态度突然从恐惧、痛哭,转变为充满希望和关注,她的情绪不再是完全的防卫性,她不再只是单纯地看到自己的样子,而能从更多的角度来看整个事情。
  平常的日子
  我希望能给每个打电话来抱怨丈夫不干家务活的妇女一美元,她们通常首先告诉我,她们的先生总体还不错,然后就开始具体抱怨他的懒散。
  怎么办呢?很多人建议这些主妇们采取操纵、威胁、要求或谈判的策略使丈夫做家务。我致力于从这些“角度”上考虑。
  一位名叫托西希的听众写道:
  以前您谈到应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我认为有必要重申这一点。我丈夫,是我的英雄,在鲨鱼出没的水域的泳者,一家四口唯一的经济支撑者,我两个小女孩的了不起的父亲,有时却绝对让我抓狂!
  他可以把开瓶器从抽屉中拿出来,放到柜顶上而从不放回原处;他脏兮兮的衣服,有时竞能扔到放脏衣服大篮子外面的地上;他认为车库里的每样东西都要放在正确地方,而房子里的东西就不那么重要了,还有……
  但接着有必要说明,他的确是个人物,一个公务员,他天生干那一行,他保护人们,是部队上的一位志愿消防员,是海岸预备卫队的军官(在五年空军服役和两年空军预备队服役之后)。
  他这个人,除了偶尔去钓鱼外,业余时间都在家与家人一起度过,因此我得面对他每次一走出家门、或许不再回来的现实。你知道吗?当我这么一想,瓶起子放在哪儿或他的袜子扔在什么地方都不重要了,我宁可今后一辈子跟他后面收拾这些东西,也不愿没有他而生活一刻。
  劳拉博士,或许我们会一起提醒那些妻子们看开点儿吧,有一个不在乎东西放回原处的了不起的丈夫,要比有一个一点也不出色的丈夫要强太多太多。
  我曾在做节目时读到这份电子邮件,其他妇女也写过类似故事,另一位听众朱丽叶写道,她过去一直向家人抱怨其丈夫在家不讲卫生整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11月的某一天,她最好的朋友失去了丈夫。朱丽叶说她朋友的丈夫是个很出色的男人,她的朋友和其丈夫相互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她记得她的朋友从不抱怨她丈夫,2005年11月她丈夫死了,在执行高速路巡逻的任务中去世了。朱丽叶在看到朋友悲痛欲绝之后,突然明白,自己以前不应该责怪丈夫。这次事件改变了她对所有家人,尤其是对她丈夫的态度。她意识到她的朋友在丈夫死后,将会永远失去一些东西。
  朱丽叶在节目里听我与另一位抱怨的妻子(也是对丈夫不帮忙而致家中杂乱)谈话之后,给我写了一封信。朱丽叶回复那位抱怨的妻子说:
  我来说说我那朋友,当她丈夫死后她是怎么过的吧!独居生活最艰难的地方,是生活一成不变。当她回家的时候,总是看到家里跟离开时一模一样。她日复一日地不再收拾屋子了,因为收拾不收拾总是她一个人。但我清楚,她渴望有人在她走后能收拾屋子。所以我俩若是有家庭聚会,我常让她在我们吃完饭后刷碗,不仅是因为我讨厌刷碗,而且因为刷碗会给她带来一种归属感和目标。因此,我想说的就是——把袜子扔在一旁,拥抱你的丈夫。
  莉娜,一位驻防海军陆战队员的妻子,对抱怨的妻了答复说:
  当打电话的人说道,她丈夫在家的时间多于干其他事的时间,我很羡慕。但这意味着他会把家弄得更乱。我也有两个孩子,一个两岁半,一个七个多月,我会很高兴地每天去收拾脏袜子,打扫厕所,只要能有丈夫陪伴,令他舒服。我愿意在家收起任何角落丢下的盘子,只要我儿子不再问我:“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因为我知道,那时候我不能给孩子他们想要的答案。
  好,现存闭上你的眼睛——再从头读完这一段之后——勾画出你生活中那位让你恼火的人(注意:这个令人恼火的人,不等于有危险或毁灭性的伴侣),先勾画出这个人所做的让你无限恼火的事情;接着,把这个人从你刚才勾勒的画面里拿出来,让他消失,看看会发生什么,你会失去或错过什么。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保留哪张画面?
  真实的生活需要幽默、智慧和原谅,它们能让你对爱情生活中的苦恼释然。那些特有的举动、习惯、缺点和愚蠢的坏毛病,也就不一定非改不可,因为每个人都有,包括你!
  如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非所有人所有事都顺你意、遂你愿,你才快乐。你若真的要求这样,你将永远不快乐,也无人因你而快乐。
  困境:源于自尊还是痛苦
  当我们对某事痛苦万分时,我们的世界坍塌到了只能容下自己。我们就像被薄膜包得紧紧的蔬菜,要想挣脱何其困难,因为这种痛苦已经将我们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
  约翰讲述了他是如何从这种悲惨境地中摆脱出来的:
  从一直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到成为一个真正的成人,我的生活态度的这一转变,是在我认真反思那些逝者的艰难生活之后。那时候他们的寿命很短,生活充满疾病、阴郁和悲伤。那时候离现在并不太久。
  在我认为是艰难日子的那些天,一次午饭时,我在伊利诺斯-密歇根运河边散步,思考着那些开凿运河的人,当初遇到了多么恶劣的环境。
  疾病,伤害,经受风吹雨打,孤独,为微薄工资而忍受让人筋疲力尽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马拉松般的一天八小时。
  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他们在运河的上、下游建了教堂,有些与他们的墓冢一道,迄今仍旧矗立在那里。
  每当那些阴霾的情绪刚一露头,我就会想起我的先祖们所经受的一切,我对他们的忍耐、毅力和信仰敬畏万分。
  苦难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并不是针对你个人的突袭。苦难让你痛苦。对别人也是一样。苦难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因为所有人也会受苦,所以你就没有表达痛苫、受伤和愤怒的权利吗?当然有权利,然后呢?
  洛杉矶电台一位脱口秀主持人,在回答那些听众问他将怎么办时,回答说:“比某些人要好一些,比某些人要差一些。”我第一次听的时候,认为这种回答十分巧妙,之后我认为也很深刻,真是个好的启示。
  安妮写信谈道,一天她带两岁大的孩子去吃午饭。那天她情绪沮丧,因为丈夫一月要山好几次差,而她儿子才两岁那么小,正是捣乱的年龄。
展开
目录
前言
PART 1 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一切
平常的日子
困境:源于自尊还是痛苦
“啊,这难道不是真的吗?
我的身体与我自己
你的痛苦在飞
镜子,墙上的镜子
PART 2 交谈!交谈?交谈!交谈?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抱怨
默默忍受痛苦
“正确”的忠告
少抱怨,多做事
PART 3 对让你感情受伤的事情说“不”
行为产生感受
不好的事,删除!
一切都将过去!
从黑暗里脱身
怜悯别人,拯救自己
把负面因素改造成正面因素
把消极的种子扼杀在萌芽阶段
你就是你自己给予的一切
PART 4 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
从长久的痛苦中解脱
哭得厉害的孩子有糖吃——我也会
合理的悲伤情绪
悲恸是一种选择
内心空虚吗
赶紧逃避,以防万一
从消极情绪中走出,度过余生
祈福并不能完全消除咒怨
PART 5 这种亲情糟透了
当厄运永远都不会好转时
容忍与谦卑
劳拉顿悟时刻
性爱有魔力
尊重他们做父母的角色
吵架的最佳方式
亲爱的,我们应该离婚
PART 6 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你我也不是
孩子改变了我们的情绪
上瘾与责任
当你为自己的痛苦和恐惧而抱怨时,有人还需要你的力量
想要更好,却有可能更糟
来自地狱深处的祝福
无路可走吗
PART 7 不再抱怨,开始新生活
我终将一死
最终选择离开
自怨自艾的人必失败
我看见了未来——啊哈!
嗨!我没有疯!我疯了吗?我会疯吗?
你有这种能力!
学会闭嘴
停止责备
想想要说的三件好事
我想要它,现在就要!
让我们假装一下
身体的痛消失了,以后再也不来了
要酒还是要孩子
我愿为孩子们做任何事情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