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超越时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700262
  • 作      者:
    (印)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美)大卫?博姆(David Joseph Bohm)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这个世界一向惯于遵守传统的途径,其实我们内心的不安就由此开始。因为我们追寻的是别人的许诺,我们不假思索地追随别人所担保的无忧无虑的精神生活。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断体制,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制,允许他们来扭曲我闪的心智和生活,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如果我们开始全盘地拒绝,不是在思想上,而是在行动上拒绝所有的宗教权威、所有的礼仪和教条,我们立刻发现自己陷入孤立的状态,而且开始与整个社会为敌,我们不再是受人敬重的高尚人士。然而只要你一涉及‘面子’问题,就不可能接近那无限的、不可臆测的实相了。”
  ——克里希那穆提
  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数千多年最大的包袱就是“面子”问题,其实面子只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意象,为什么人们甚至不惜牺牲性命来护卫它?人心之中都有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倾向吗?这份自卑是从想要变得更好而来的吗?
  克里希那穆提提出了时间感的问题,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过去心、现在心与未来心;人一开始瞻前思后,就会产生期望与懊悔,于是内心的交战、挣扎、冲突与困惑便接二连三地涌出。追踪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自我中心或“我”,其实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接下来的问题则是,这个“我”要如何脱落?
  《超越时空》中,量子物理学家大卫?博姆与克里希那穆提进行了一场完整而细微的讨论。在13次完整而细微的对话中,20世纪的两位大师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反思与发问,逐渐化解我们固有的思想和执着,消除我们观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的障碍,引领我们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
  你所需的仅仅是一杯清茶、一本书、一段闲暇时光和一颗敏感而关注的心,便能获得一次心智与灵性的极大提升。这就是克里希那穆提和他的《超越时空》的不平凡之处。

展开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是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又称“东西文化合流运动”)紧密相关的思想大师,在西方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思考来照亮自己。他经常教导学生:只有洞察这充斥着暴力和冲突的外部世界,才能真正懂得自己;只有脱离尘世的法则,才能不为世俗生活所累。他一生都在帮助人类从恐惧中彻底解脱,体会生活的真正乐趣。他的四十余本著作,全部由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被译成47种文字出版,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陆已经翻译引进过他的多部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超越时空》这非凡的书籍收录了20世纪两位超级心智13次演讲对话——克里希那穆提是备受欧美知识界推崇的心灵导师,被萧伯纳和纪伯伦认为是菩萨般的人物,而量子物理学家大卫?博姆与爱因斯坦一起共事多年,众多诺贝尔获奖者对其赞誉有加。
  通过两位大师的对谈,《超越时空》传达给读者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类心灵冲突的根源来自于心中的时间感,换句话说就是对未来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心中的时间感,仅仅关注于当下,进而转化为行动,那么我们就不必为那些已发生或者未发生的期望和幻象而自寻烦恼,并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创造力。
  更进一步,他告诉我们应该放弃那些已有的试图帮助我们解决心灵问题的任何理论。虽然这些理论试图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但是在给予我们新的期望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冲突。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心里所有的时间因素,我们就可以像大自然一样思考和行动,没有冲突与矛盾,没有任何理论的限制,回归最自然的心绪。
  《超越时空》通过反复指出人类所步入的歧途而不断进行追问,探讨了在此前提下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和领悟一个全新的境界。通过这样的对谈,在潜移默化中让读者跟随大师一同进入这一新的境界,回归到那背景中去。没有任何偏见,没有任何限制,用一种开放而自然的心态,去看待当下的自己,现实中的自己,远离幻象、期望与矛盾,从而获得无穷的能量。

展开
精彩书评

    《超越时空》藉由审慎仔细的逻辑推演,一步步地揭露了心理冲突的根由,以及转化的关键方法。并且深入地探索了突破自我中心活动的重要性,和如何让四分五裂的思想及个人烦恼止息下来。
  ——胡因梦

  他的演说是我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赫胥黎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纪伯伦

  科学界的人早已熟知大卫博姆对于现代理论物理学的贡献,其实他在认识论上的深入研究更为独树一帜。
  ——诺贝尔奖得主普里果金(IL YA Prigogine)

展开
精彩书摘

     克:我们该如何开始讨论?首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误 入了歧途? 博姆:歧途?很显然是的,而且早就走错了。
     克:这也是我的感觉。但为什么会如此?以我看来,人类一直都想“ 变成”理想中的什么,因此才出了问题。
     博姆:很可能。有一回我读到一篇东西,非常令我震惊。文章上说, 五六千年以前,当人类刚刚懂得掠夺和奴役其他生命的时候,就已经误入 歧途了。从此以后人类生存的目的就变成了剥削和掠夺。
     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心理上的“变成”需求。
     博姆:人类在剥削和掠夺之下到底会“变成”什么?人类发明了许多 技术和工具,本来应该用在建设性的方向,为什么会转而走上掠夺邻人的 捷径。他们到底想“变成”什么? 克:这一切的根由都来自于冲突。
     博姆:哪些冲突?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为先民着想,你认为会是哪些冲 突? 克:冲突的根由是什么?不只是外在的,也包括人类内心的巨大冲突 。
     博姆:冲突似乎是由相互矛盾的欲望引起的。
     克:不。所有的宗教信仰都鼓励人们“变成”什么,或“达成”什么 ,对不对? 博姆:什么原因使他们产生了这种渴求?他们为何不满意自己的现状 ?你知道,人类如果不渴望“变成”什么,宗教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克:是不是因为他们逃避自我、不能面对现实,才转而渴求更多的东 西? 博姆:你认为人们不能面对的是哪些现实? 克:就是基督徒所谓的“原罪”。
     博姆:但是歧途是在更早以前就步上的。
     克:没错,是更早以前的事了。印度教徒早已相信轮回之说,然而这 种信仰的起源又是什么? 博姆:我们已经说过了,因为人类无法面对现实。不论现实是什么, 他们总是幻想情况能变得更好。
     克:没错,他们总想“变得”更好。
     博姆:我们可以这么说,他们一旦有能力把东西制造得更好,就推而 广之地要求自己:“我也需要变得更好。” 克:对,在心理上要求自己变得更好。
     博姆:我们大家都必须变得更好。
     克:很正确。那么这一切的根由是什么? 博姆:我认为思想很自然地总要投射出更高的目标。也就是说,思想 的本质里就有这种成分。
     克:是不是由外在转变成了内在的渴求? 博姆:如果外在的一切都能变得更好,我的内心为什么不能变得更好 ? 克:这就是冲突的原因吗? 博姆:有点接近了。
     克:逐渐接近了?时间?时间是不是因素之一?我们总是说:“我需 要更多的知识来完成这个或那个。”同样的原则是不是也用在心理上了? 时间是不是主因? 博姆:我看不出时间本身就是唯一的因素。
     克: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变成”之中就暗示着时间的成分 。
     博姆:没错,但是我看不出时间能造成什么问题。至少它在心外并没 有造成什么困扰。
     克:它还是造成了某些困扰。不过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内心的时间感 。
     博姆:我们必须先弄明白心理上的时间感为什么具有破坏性。
     克:因为我们总想“变成”什么。
     博姆:没错,但是大部分人都会说这是很自然的事。你必须解释清楚 “变成”有什么不对。
     克:我一旦想变成什么,就会产生内心的冲突和永不休止的交战。
     博姆:好,让我们再深入一点:它为什么会造成内心永不休止的交战 ?我在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时,并没有引起内心的交战啊! 克:外在还不成什么问题,相同的原则一用在内心,就会造成矛盾。
     博姆:矛盾何在? 克:“本来的面目”和“应有的面目”之间就存在着矛盾。
     博姆:它为什么只会造成内在而非外在的矛盾? 克:因为在内心里它会制造一个自我中心,不是吗? 博姆:没错,但是我们能否找出它会制造自我中心的理由?时间也会 在心外制造同样的问题吗?似乎没有这个必要。
     克:确实没有这个必要。
     博姆:如果我们的内心一产生时间感,就会强迫自己改头换面。
     克:正是如此。人的脑子是否已经习惯于冲突,因此一概拒绝接受其 他方式的生活? 博姆:人为什么要认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克:冲突的起源到底是什么? 博姆: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们本来是一种面目,心里又想变成另外 一种面目。当两种需求并存时,冲突就产生了,对不对? 克: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我要找出的是所有的不幸、困惑、冲突及 挣扎的起源,所以在一开头就提出了人类是否误入歧途的问题。“我非我 ”是否就是问题的起源? 博姆:我认为现在又更接近答案了。
     克:没错,就是它了。为什么人类会制造出一个“我”?只要有“我 ”,就一定产生冲突,只要有“我”和“你”,“我”比“你”更好…… 等等,问题就产生了。
     博姆:我想这是人类在远古以前就犯下的错误,我们一旦懂得分别外 在的事物,就已经步入歧途了。其中并没有恶意,只是无知而已。
     克:的确如此。
     博姆:看不清自己在做什么。
     克:这是否就是所有冲突的起源? 博姆:我不太能确定,你的感觉呢? 克:我的观察告诉我,真正的起源是自我感,“我”。
     博姆:是的。
     克:假如没有自我感,什么问题都没了,冲突也没了,时间感也没了 ,也不会再有“变成”什么或“不变成”什么的问题了。
     博姆:但是我们很可能又会重蹈覆辙。
     ……

展开
目录

一、心理冲突的根由
二、清除心中的陈迹
三、人类为何视思想为至宝?
四、打破自我中心的活动模式
五、存在的背景和人类的心智
六、洞悉力能否使脑细胞产生质变?
七、死亡的意义不大
八、他人的洞悉力能否觉醒?
九、老化与脑细胞的关系
十、宇宙秩序
十一、心理知识的断除
十二、宇宙心
十三、个人的烦恼能否解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