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9006
  • 作      者:
    王有英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有英,山西平遥人,200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社科学院讲师。目前承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两项。已完成上海市教委项目两项,参与完成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各一项。发表论文十多篇,曾获2004年香港联校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的重点不在于研究精英儒家伦理的陈述,而注重经典体系的价值理想通过何种途径转移为规范现实生活的价值体系,他们是如何转换或传播的,转换的过程及效果如何,佛、道教化又在清前期社会教化中扮演着一种什么角色,期间是否有矛盾与冲突,等等。总之,《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力图对具有典型社会教化意义的史实研究,来描绘一幅色彩斑斓又极具张力的清前期社会教化的图景。
展开
精彩书摘
    人子弟而设的书院和允许商人子弟肄业的书院。由于有盐场的税款资助,书院生徒膏火费比较丰厚,因此,生徒员额亦较一般书院多。因为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商办书院一般持续的时间长,所以在社会教化中起的作用就更大。
    (五)乡村书院与家族书院
    乡村书院与家族书院分别是以地缘或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所谓乡村书院是指建在乡村,以一乡一村为招生范围的书院。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城镇极少,绝大部分人口都分散居住在广大的乡村山寨。他们远离城市,生活自给自足,加以交通设施极为落后,很多人一生一世都难得进府、州、县城一次,其子弟就更难有此奢望了。城可以不进,但培养后人之事则不能不进行。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就在乡村山寨间创建书院,令其乡民子弟就近入学,这就是乡村书院。家族书院是依照血亲组织所创建、所共享的书院。它包括一个家庭创建供其一家使用、一个家庭创建供其整个家族使用、合族创建合族使用等几种基本类型。家庭或家族创办书院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下一代,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提高家族的总体素质水平,为其繁衍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如金坛县申义书院“在希墟前,太府寺丞张镐,参政文简公纲之孙,以其居去庠序远,因建书院,招名师,合族之子弟教之”。①家族书院的创办经费、日常经费都由家族提供,其主持人为家族成员或受聘于家族,其服务对象为家族“子弟”,其主要任务是传播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家族书院的教学程度大多不高,属于普及性教育。就学的学生为族中“子弟”,年龄都不大,多属蒙童之列,这就决定了这类书院不可能有太高的教学水准,一般来讲属启蒙教育或略高于蒙学的阶段。
展开
目录
一章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历史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第四节 清代前期教化思想特征撷要
一、重振“程朱理学”的教化权威
二、重建“民为邦本”的教化基础
三、提倡“以礼代理”的教化实践

第二章 清代前期学校组织与社会教化
第一节 地方官学中的教化
一、“教化者为治之本,学校者教化之原”
二、训士规条
三、教学内容
四、乡饮酒礼
第二节 书院与教化
一、清代前期书院的曲折之路
二、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
第三节 蒙学与教化
一、社学
二、义学和义塾
三、蒙学读物中的伦理教化精神
四、蒙学教化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章 非学校的教化途径(一)
第一节 乡约与社会教化
一、乡约的发展渊源
二、乡约的教化与管理功能
三、乡约与宗族
四、乡约与保甲
五、圣谕与政治教化
第二节 宗族与社会教化
一、谱牒教化
二、祠堂中的教化
三、族权与政权
四、家训族规中的教化
第三节 法律与社会教化
一、对民众加强法律教化
二、以礼入法,礼法合治
三、息讼、戒讼

第四章 非学校的教化途径(二)
第一节 通俗小说与社会教化
一、通俗小说的多舛命运
二、通俗小说与社会教化
第二节 戏剧中的教化
一、戏剧的悲惨境遇
二、戏曲与教化

第五章 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他人”和“弱势群体”
第一节 士大夫与社会教化
一、官绅
二、学绅
第二节 妇女——来自社会底层人物的声音
一、“闺门乃王化之原”
二、三从四德的教化
三、女子道德教化的目标
四、女子教化的独特方法

第六章 宗教视野中的社会教化
第一节 清前期统治阶级的宗教态度
第二节 释道教化与三教融合
一、道教教化
二、佛教教化
三、三教融合下的教化
第三节 民间宗教、民间信仰与乡土教化
一、民间宗教与社会教化
二、淫祠与民间信仰
第四节 劝善书中的教化
一、善书的历史演化与流通普及
二、善书中的道德教化
结语
一、社会教化的连续性与普遍性
二、传统教化在民间的影响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