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28121
  • 作      者:
    (美)拜伦·凯蒂(Byron Katie),(美)史蒂芬·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心灵的革命——“转念作业”“它教你以一种崭新的心态来过你的一生。问题是,你可有勇气接受它?”<br>    当你受够了以后,你宁愿要“对”,还是要“自由”?造成我们痛苦的,并非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想法……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跟着这《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一起开始心灵的“转念作业”,让痛苦之念自动放下我们。<br>    事实和真相是最大的,你与事实争辩的结果,就是自己吃亏受苦。<br>    华语畅销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当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利诚挚推荐,国际著名心灵导师、美国著名“转念作业”心灵运动倡导者拜伦·凯蒂代表作。<br>    著名心灵导师拜伦·凯蒂(Byron Katie)自创的“转念作业”(The Work)被誉为简单且能有效破除小我的方法,它可协助你检视头脑打结的问题,进一步改变值念,让我们从紧张、焦虑、不安、忌妒、痛苦的心境中得到解脱。使生命当下变得轻松自在。更具活力。是个人改善婚姻、家庭、人际关系、职场、工作、金钱等各层面生活的最佳法宝。
展开
作者简介
    拜伦·凯蒂,1986年“觉醒于真相”之后,她周游欧美世界各地,传授“转念作业”。除公开演讲之外,经常在企业界、学校、教堂、监狱和医院里现场示范。<br>    史蒂芬·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著作颇丰,广受好评,如:《Tao Te Ching》(老子《道德经》英文版),《Bhagavad Gita》《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estls》《Veetings with the Archangel》《The Frog Prince》。他的网站:wwww.stephenmitchellbooks.com<br>    周玲莹,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社会系毕业。曾长期任职商界,后转入心灵领域,从事身心灵整合的探讨,近十年来带领心灵成长读书会。历任“中华新时代协会”特别助理、“奇迹资讯中心”执行秘书,现任“奇迹资讯中心”顾问,文章多刊于奇迹课程网站www.accim.org,译有《宽恕十二招》《无条件的爱——与心对话》《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等。<br>    若水,生于中国大陆,长于中国台湾,现居加州。中国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美国波士顿学院研究所硕士。融会儒、庄、禅、密与基督教精神,应用于心理和灵修辅导工作。著述与译作颇丰,如:《事事本无碍》《明日之我》《从已知中解脱》《超个人心理学》《告别娑婆》以及《奇迹课程》。目前主持奇迹课程中文网站WWW.accim.org,每年定期海内外巡回讲解《奇迹课程》。
展开
内容介绍
    《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在不可思议的过程中,提供你所必须学习的一切,并找到凯蒂所说“做真相的情人”的那份喜乐与自由。仅用四句问话,教我们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所有烦恼的问题。
展开
精彩书评
    生命的四个问句——改变生命的关键问句,帮助头脑了解思绪的多元。倾听内在智慧与头脑的对话,犹如世纪大师当头棒喝!
  ——张德芬

  拜伦·凯蒂的“转念作业”可说是地球上的伟大赐福。
  ——埃克哈特·托利

  我们的脑袋通常都是已经有一个既定的看事情的角度,《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设计的问话,就是要让你看见:你的想法基本上只是诸多想法中的一种,凯蒂就一直强调;相信你的想法,你就会受苦!所以她设计了六个问题,让你一一回答,然后她会问你四句话,在这一问一答之间,你可以看见自己思想的可笑和独断性,然后你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放过了你(而不是你放过了它!)。
  ——华语畅销身心灵作家、《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 张德芬

  拜伦·凯蒂的“转念作业”可说是地球上的伟大赐福。一切苦因皆源自我们认同自己的念头以及终日萦绕脑际的故事。“转念作业”犹如一把利刃,刺破自我的幻觉,让你体悟自己的无限本质,活出喜悦、平安和爱的本然境界。《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给了你这把钥匙,现在,好好用它吧!
  ——《当下的力量》作者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
展开
精彩书摘
    1 一些基本原则<br>    我很喜欢“转念作业”,因为它帮你进入内在,找回自身的喜乐,并体验到早已存于你内心之物——那个永恒不变、坚定不移、始终存在、永远等你,却无法名之的东西。不需任何老师,你是自己一直等待的那位老师,而且你是唯一能终止自己痛苦的那个人。<br>    我常说:“别相信我说的。”我要你自己找出属于你的真相,而不是我的真相。即使如此,很多人印证了下列的原则的确对初学者大有裨益。<br>    请留意:你的想法正在跟真相“争辩”<br>    当我们深信不疑的想法跟真相起了争辩时,我们才会受苦;而唯有内心全然清明之际,眼前的真相才是我们真正要的。<br>    如果你“想要的真相”跟“眼前的真相”相互冲突,就犹如教猫学狗叫。你当然可以一试再试,但到了最后,猫还是紧盯着你叫声“喵”。你大可竭尽余生,不断教猫学狗叫,只因你要的真相与眼前真相不符,其结果,成功的可能性必然渺茫。<br>    只要留意一下,你会就注意到心里整天浮现的念头不外乎:“人们应该更仁慈些”,“小孩子应该行为端正”,“我的邻居应该好好整修他们的草地”,“杂货店里排的队伍应该移动快一点”,“我的先生(或太太)应该同意我”,“我应该更瘦(或更漂亮,或更成功)”。这些想法都与眼前真相不符,你若觉得这些说法令人沮丧,没错,因为我们感受到的压力,全是由自己跟真相“争辩”造成的。<br>    1986年,我觉醒于事实真相之后,人们常形容我是“与风为友”的女人。巴斯杜(Barstow)是个沙漠小镇,经年累月刮着风,每个人都痛恨它。由于受不了风沙吹袭,很多人都搬离那里,而我能与风——事实真相——成为朋友,那是因为我发现别无选择,而且我也觉悟到:与它作对,根本就愚不可及。每当与真相争辩,我准输无疑。我怎么知道风该怎么吹或该不该吹呢?反正它就是在吹呀!<br>    “转念作业”的初学者常对我说:“但是,停止与真相争论,等于削弱我的行动力。只去接受真相,我将会变得消极被动,甚至失去行动的欲望。”我反问他们:“你真的知道那是真的吗?哪一个让你更有行动力呢?是‘我希望我没有失业’或是‘我失业了,现在我能做什么?’”<br>    “转念作业”揭露出你认为不该发生的事“应该”发生了。它应该发生,是因为它的确发生了,世上已无任何想法能改变得了它。这不表示要你宽恕它或赞同它,只意味着你可以看着事件,既不抗拒,也不因为内心挣扎而迷失方向。没有人希望他的小孩生病,也没有人愿意发生车祸,但是,一旦发生了这些事情,在脑子里不断跟它们争辩又有何用?然而,我们明知不该如此,却乐此不疲,只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切断它。<br>    我是真相的热爱者,并非因为我是灵修人士,而是因为每当我与真相争辩,受伤的一定是我。当我们与真相争辩,必会紧张和挫败,而且感觉不自在或心理不平衡。其实,眼前的真相往往并没有那么糟。只要我们停止与真相对抗,行动力自然会变得简单、灵活、仁慈,而且一无所惧。<br>    管好你自己的事<br>    整个宇宙里,我只找到三种事:我的事,你的事和神的事。(对我而言,“神”这个字,就代表“真相”。真相就是神,因为它在操控你和我;或者说,其他任何人都掌控不了的事,我通称为神的事。)<br>    我们的压力,绝大部分是因为没有在心里管好自己的事。当我在想“你必须有份工作、我要你快乐、你应该准时、你必须好好照顾自己”的时候,我就是在管你的事。当我为地震、水灾、战争或自己何时会死而操心时,我是在管神的事。像这样,我的心里一直在管你的事,或神的事,怎可能不导致分裂的后果呢?1986年初,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当时我心里正在管我母亲的事,比如说,我一想到“我母亲应该了解我”,内心就会涌上无限的孤寂。同样地,我也领悟到,每当感到心痛或孤独时,经常都是因为我在管别人的事。<br>    如果你正在过你的生活,我的心却跑去管你的生活,那么谁在活我的人生呢?原来,我们两个人都跑到你那里了。既然我心里忍不住跑去管你的事,就不可能管我自己的事,我便和自己分裂了,无怪乎我的人生处处碰壁。<br>    当我自以为知道什么对别人最好时,其实我早已过了那条界限。即使以爱为借口,也是一种狂妄自大,必然会带来紧张、焦虑和恐惧。毕竟,知道什么是自己最该做的事,才是我唯一的本分。在我设法解决你的问题之前,我应该先处理好自己的事。<br>    如果你充分了解我说的三种事,并且懂得只管你自己的事,必然会享受到一种超乎想象的自在。下次你觉得有压力或难过时,不妨问问自己:你心里正在管谁的事?你会忍不住大笑的。只需一句反问,便能把你带回自己身上来,帮你看到自己从未真正活在当下——这一生,你一直在心里管着别人的事。你一旦意识到正在管别人的事,便足以把你拉回很棒的自己。<br>    练习一阵子之后,你会觉得普天之下,无事一身轻,原来,你的生命被自己运转得风雨无阻呢。<br>    用“了解”来跟你的想法“相遇”<br>    想法本身不具任何杀伤力,除非我们对它深信不疑。带给我们痛苦的,并不是我们的想法,而是我们对想法的执著。执著于一个想法,意味着坚信不疑地认为它是真实的。信念,就是我们经年累月执著不放的想法。<br>    大部分的人认为他们“就是”自己心目中认定的那种人。有一天,我发现不是我在呼吸,而是被呼吸。紧接着,我又惊讶地发现我没有在想,而是被想,而且那个想法未必跟我个人有关。你是否曾经清晨醒来对自己说:“我认为我今天再也不去想了。”太迟了,因为你已经在想了!所有的想法都自己出现,它们来自虚无,又回归虚无,有如云彩掠过空无一物的天空。它们来了又走,绝不停留,也不会造成任何伤害——除非我们一开始就把它们当真。<br>    虽然人们常常谈论“如何调整”自己的想法,有关的论调也充斥世间,事实上,没有任何人掌控得了自己的想法。于我而言,我不是放下我的想法,而是用“了解”去面对它们,于是它们放下了我。<br>    所有想法,就像徐徐微风、树上的叶片或落下的雨滴,是自然而然出现的,通过“反躬自问”,我们成为好友。你可曾同意一滴雨落下?雨滴不属于个人所有,就像念头也不属于个人。所有痛苦的念头,一旦你能彻底了解,下次再出现时,你可能发现它变得有趣,昔日的梦魇如今只剩下有趣。下次它再出现时,你也许会感到可笑。再下一次,你甚至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这就是“爱上真相”所带给你的快乐。<br>    觉察你的“故事”<br>    我常使用“故事”这个字眼来形容我们深信不疑的各种想法或一连串想法。一个故事,可能涉及过去、现在或未来;它可能述说事情应该怎样,可能会如何,或为何如此发生。当有人一言不发地走出房间时;当某人面无表情或没回电话时;当陌生人对你面露微笑之际;当你在拆开很重要的信件之前;当你的胸口感受到一股莫名悸动之后;当你的老板请你到他的办公室时;或是当你的伴侣以某种语调跟你说话时……这些时刻,你心里会不自觉地浮现各式各样的“故事”,一天不下数百回。所有的故事全是未经检验、未被审查的想法,都在告诉我们这些事件的特有意义,而我们毫不觉察它们充其量只是我们的“推论”而已。<br>    有一次,我走进我家附近餐厅的女洗手间,一位女士刚好从厕所出来,我们彼此相视一笑。当我关上厕所门时,听到她一边唱歌一边洗手,忍不住赞叹:“多美妙的歌声啊!”随即我听到她离去的声音,同时也发现整个马桶座竟然是湿的。我心想:“怎么会有人这么粗心呢?她怎么会有办法尿湿整个马桶座呢?莫非她是站着尿?”突然,一个念头闪入:她是个男的,一位有男扮女装癖好的人,却用假音在女洗手间高声唱歌。我想尾随他,让他知道他把马桶座搞得多脏。我一边擦拭马桶座,一边想着待会儿要对他说的话,然后,我按下冲水钮,没想到马桶里的水溅得到处都是,搞湿了整个马桶座,我站在那里傻笑了一阵儿。<br>    整个事件,发展得是那么自然,在我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前揭穿了我心里的“故事”,但通常而言不会这么幸运的。在我找到“反躬自问”这个方法之前,我根本无法切断这类想法。小故事衍生成大故事,大故事再塑造成某种人生信念,世界变得多么可怕,处处危机四伏。最后,我害怕和沮丧得不敢离开卧室。<br>    当你不知不觉地接受那些未经审查的推论时,你就是陷入我所谓的“梦”。梦,经常会变成烦恼,有时甚至转变成梦魇。这个时候,便是你练习“转念作业”的契机,诚实地检验你的信念的真实性。“转念作业”会让这类令你不舒服的“故事”越来越少。没有故事时,你将会是怎样的人呢?你的世界有多少是由未经审查的故事组成的呢?你永远不知道,除非你往内心探问你自己。
展开
目录
    推荐序:一念转乾坤若水<br>    做真相的情人吴家芸<br>    为生命喝彩赖佩霞<br>    译者序:四句问话,活出自在的人生周玲莹<br>    导言<br>    如何阅读本书<br>    1 一些基本原则<br>    2 大化解<br>    3 参与对话<br>    4 转念作业:婚姻与家庭生活<br>    个案:我要儿子跟我说话<br>    我先生有外遇<br>    婴儿不该哭闹<br>    我需要家人的肯定<br>    5 深入“反躬自问”<br>    6 转念作业:工作和金钱<br>    个案:他很不称职!<br>    雷尔夫叔叔和他的股市情报<br>    对美国企业界愤怒<br>    7 转念作业:自我批判<br>    个案:害怕现实生活<br>    8 跟小孩一起做“转念作业”<br>    9 转念作业:潜在信念<br>    个案:她应该使我快乐<br>    我必须作“决定”<br>    10 转念作业:任何想法或境遇<br>    11 转念作业:身体和上瘾<br>    个案:一颗生病的心<br>    我女儿上瘾了<br>    12 与“最糟境遇”为友<br>    个案:恐惧死亡<br>    炸弹正落下来<br>    妈妈未阻止“那件事”发生<br>    我对山姆的死很生气<br>    纽约的恐怖攻击<br>    13 解惑篇<br>    14 随时活用“转念作业”<br>    附录一——自我引导<br>    附录二——批评他人的转念作业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