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那以来之因明
顶礼过去诸论师,令我粗知佛论法。
顶礼韦陀耶菩散,宇井、杜耆、克伊特。
与及法友吕秋逸,令于正理得新解。
此原诸师所讲述,我今演绎其梗概。
原始佛教的典籍未尝说过何等论理学的原理。佛陀唯一的辩证方法便是如法实相知解;知已,亦如诸法实相为众生说。所以他的德号名为如实知者和如实说者。所谓如实是依据实现的道理去了解一种事物或依这道理来对人解说。在问难的时候,也当先行辨别值得回答与不值得。如问“搆牛角得几汁之乳?”这于实在的道理上不能有,所以不值得回答,也不能回答。虽然如此,佛陀所谓实理有许多是主观的,如《智度论》(二)及《俱舍论》(一九)所列外道十四难句,佛不置答,而这十四难在理论上都是值得辩论的。又如《智度论》(二六)的四种答,及《俱舍论》(一九)的四记都是初期佛教论法的模范。四记者:一、一向记;二、分别记;三、反诘记;四、舍置记。如问:“一切有情皆当死否?”答:“一切有情定当死。”这肯定的回答,名为一向记或定答。如问:“一切死者皆当生否?”答:“有烦恼者当生,非余。”死者不一定都能转生,只有一部分有烦恼的有情当转生,其余断除烦恼的有情就没有转生的必要,所以这要分别问题中事物的性质才能回答的名为分别记或分别义答。如问:“人为胜劣?”这问题可以有相反的回答,问者未得它的内容指明,所以回答者当先反诘一下。如反问说:“为何方所?若言方天,应记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这便是反诘记或反问答。如问:“五蕴与有情为一,为异?”因为有情无实,一与异的性质不能成立,所以不能回答。这便名为舍置记或置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