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悲剧哲学的诞生:从悲剧角度透视尼采哲学的尝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2759
  • 作      者:
    王江松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悲剧哲学的诞生》把尼采的全部哲学解释为悲剧哲学,从文献资料出发,分析了尼采的悲剧哲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提出了这种悲剧哲学是比黑格尔的辩证法更为彻底的辩证法的观点。 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著,对于深化尼采哲学与美学思想研究,增进现代西方哲学、西方美学史的学科建设,颇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江松,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任职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从1989年开始,先后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已有10篇被CSSCI索引。合著《哲学学》、《人格之谜》。专著《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1994)、《当代工人阶级与工会新论》(2002)、《郭象个体主义哲学的现代阐释》(2008)。尚待发表《六十年代生人思想录》(8卷)。
展开
内容介绍
    《悲剧哲学的诞生》依据尼采的夫子自道(“我自己就是第一个悲剧哲学家”)和作者本人的阐释框架(“悲剧的哲学深度和哲学的悲剧维度”),认为尼采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创立了一种完整的并且达到了充分自我意识的悲剧哲学,其中1871-1876年为萌动期,1877-1882年为孕育期,1883-1888年为诞生和成长期。在深入挖掘尼采哲学的三个基本概念(“超人”、“力量意志”、“永恒回归”)的悲剧性内涵后,认为尼采使哲学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悲剧张度和悲剧强度,并且在实际上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悲剧辩证法”和“辩证悲剧观”。
展开
精彩书评
    尼采把自己称为“第一个悲剧哲学家”,而本文作者正是把尼采学说理解为悲剧哲学,并且对尼采的这种悲剧哲学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尼采哲学的解读富有创见,新意迭出,能发人深思。当然,对他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这也是很自然的。<br>      ——汝信<br>    <br>    本文对尼采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与文化中形成和发展悲剧哲学的过程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将他的多部著述理出一个悲剧哲学的思想深化过程,殊为难得,国内学界尚少见。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著,对于深化尼采哲学与美学思想研究,增进现代西方哲学、西方美学史的学科建设,颇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br>      ——姚介厚<br>    <br>    本文对于人生的悲剧性以及从哲学角度研究的必要性,对尼采哲学的悲剧性内涵,皆有自己的强烈感受和鲜明见解。但是,作为博士论文,要注意把自己的观点与研究的对象区别开来。<br>      ——周国平<br>    <br>    选题对尼采哲学的悲剧内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对尼采提出的一个新的哲学类型——悲剧哲学,进行了有充分文本根据的论述,这对21世纪哲学观念的创新,有积极的意义。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以悲剧哲学的学术建构为纲,对尼采思想的生成史有科学的阶段性研究,对尼采所用的基本概念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并提出“悲剧辩证法”的概念。<br>      ——李鹏程<br>    <br>    本文把尼采的全部哲学解释为悲剧哲学,从文献资料出发,分析了尼采的悲剧哲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提出了这种悲剧哲学是比黑格尔的辩证法更为彻底的辩证法的观点。一篇博士论文有一、两个创新点就很不错,而这篇论文提出的创新点很多,几乎每章每节都有,但也正因为创新点过多,对其中一些观点的论证还不够充分。<br>      ——赵敦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悲剧的哲学解释和哲学的悲剧透视<br>    《悲剧的诞生》:对悲剧的哲学解释<br>    一 悲剧的哲学维度<br>    《悲剧的诞生》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通常人们认为:(1)是一本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发展和没落的古典学、艺术史著作;(2)是一本通过解释希腊悲剧而探讨悲剧本质的美学著作。然而,虽然尼采本人是一位天才的古典学家,《悲剧的诞生》却并不是一本专业的古典学、艺术史著作,正如一些古典学家所指出的,这本书作为一本古典学、艺术史著作甚至是不够格的,因为其中有许多技术上、史料上的不准确和主观随意的发挥,维拉莫维茨甚至对这本书加以全盘否定,认为它不仅在风格、文体、逻辑上一无是处,更重要的是缺乏知识——无知而不诚实,充满原则上和细节上的错误,把客观历史研究当成作者创造自己某种艺术理论的工具①。后来的古典学家和艺术史家之所以重视这本书,也不是因为这本书在专业上对他们有多大帮助,而在于这本书所具有的超出他们专业外的思想价值。
展开
目录
    序<br>    导言 悲剧意识何以成为哲学<br>    存在哲学与价值哲学<br>    从存在哲学到形而上学<br>    从形而上学到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二元对立及其互为补充<br>    一 两种对立的形而上学及其不同的生活态度<br>    二 每一种形而上学都内在地包含了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br>    形而上学的崩溃与一切价值的重估:从存在哲学向价值哲学的转向<br>    从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到悲剧哲学<br>    一 悲剧对哲学的影响<br>    二 悲剧意识转化为悲剧哲学的哲学史前提<br>    三 悲剧哲学:从悲剧价值观到悲剧世界观<br>    20世纪几种主要的尼采诠释对尼采哲学的悲剧性质的认知<br>    一 席美尔<br>    二 海德格尔<br>    三 雅斯贝尔斯<br>    四 德勒兹、德里达、福柯<br>    <br>    第一章 悲剧的哲学解释和哲学的悲剧透视<br>    《悲剧的诞生》:对悲剧的哲学解释<br>    一 悲剧的哲学维度<br>    二 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br>    三 悲剧的起源和悲剧的本质<br>    四 原始悲剧(大悲剧)与艺术悲剧(小悲剧) <br>    五 悲剧快感:形而上学慰藉<br>    六 艺术形而上学<br>    七 悲剧哲学对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第一次战斗<br>    八 《悲剧的诞生》的主要局限<br>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对哲学的悲剧透视<br>    一 哲学的悲剧维度<br>    二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悲剧意识<br>    三 尼采从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家那里得到的启示<br>    《不合时宜的沉思》:初次重估一切价值的具体展开<br>    一 《施特劳斯——表白者与作家》:对庸人乐观主义的批判<br>    二 《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对历史的悲剧透视<br>    三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和《瓦格纳在拜洛伊特》:对悲观主义的委婉批判<br>    <br>    第二章 向悲剧哲学的顶峰攀登<br>    对形而上学及其相关意识形态的批判<br>    一 形而上学的起源和功用<br>    二 宗教的起源和功用<br>    三 道德的起源和变形<br>    四 对艺术形而上学的批判<br>    五 形而上学、宗教和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br>    科学在新文化建设中的地位<br>    一 科学精神是形而上学的解毒剂<br>    二 科学精神的实质<br>    三 科学的局限性<br>    四 重建科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br>    新哲学思想的萌动<br>    一 对人性的思考<br>    二 个性和理想人格:超人思想的初步成型<br>    三 力量意志思想的初步成型<br>    四 永恒回归思想的初步成型<br>    重新诠释悲剧感和悲剧精神<br>    一 对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双重批判<br>    二 悲剧哲学是对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双重克服<br>    <br>    第三章 千古奇书:悲剧诗与悲剧哲学的完美结合<br>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悲剧结构和悲剧冲突<br>    一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悲剧结构<br>    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悲剧冲突<br>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悲剧哲学<br>    一 关于悲剧的哲学与悲剧哲学<br>    二 尼采悲剧哲学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线索<br>    <br>    第四章 人类与超人的悲剧<br>    人类: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br>    一 人类的破碎和尴尬状态<br>    二 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br>    三 人是本能与理性、肉体与精神、无意识与意识的统一体<br>    四 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和不确定性<br>    从 人类到超人的过渡<br>    一 最初的人<br>    二 奴隶、弱者、贱民、群盲<br>    三 末人、今日之人<br>    四 高人<br>    五 更高的高人<br>    超人的悲剧处境<br>    一 超人的人性依据<br>    二 超人的基本特征<br>    三 超人与人类的悲剧性冲突<br>    <br>    第五章 力量意志的悲剧<br>    透视性和阐释性的世界观<br>    一 每个人都有其透视性和阐释性的世界观<br>    二 形而上学是弱者的透视性和阐释性世界观<br>    三 反形而上学是强者的透视性和阐释性世界观<br>    ……<br>    第六章 永恒回归的悲剧<br>    第七章 尼采哲学的悲剧张度和悲剧强度<br>    结语 尼采:在西方哲学和文化史的转折点上<br>    参考文献<br>    后记<br>    英文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