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超越激进与保守:张岱年与综合文化创新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831546
  • 作      者:
    干春松著
  • 出 版 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干春松,哲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动态》杂志主编,200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在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天主教大学访问研究。
  一直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哲学的研究,提倡“制度儒学”的研究进路。主要作品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2003)、《制度儒学》(2006)、《儒学概论》(2009)等,并有编著、论文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超越激进与保守: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还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的反思中,阐明张岱年先生在晚年倡导综合创新的文化观,是一种建立在文化的民族主体性立场上,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综合创新的文化观以文化的“可离析性”和“可重构性”两大原则为基础,为中国未来的文化战略建立起了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基础。张岱年先生是当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术贡献涵盖了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等许多方面。《超越激进与保守——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以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为对象,梳理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文化观点,如激进西化派、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保守主义、调和派等,指出,张申府和张岱年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提倡的“创造的综合”超越了简单的中西对峙,无论从文化观念和方法论上均有很大的突破。
  《超越激进与保守: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视野宏阔,以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为主线,串联和分析了20世纪中国不同立场的文化观念,有助于我们对全景式地了解中国近一百年来的文化历程,并触发我们对于中国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学衡派的思想源头
  与新文化运动直接继承欧洲的启蒙思潮不同,学衡派的思想基础是以白璧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所谓“新人文主义”是“以英国诗人和评论家M.阿诺德的文学和社会理论为基础于1910—1930年间在美国开展的一个评论运动”①。他对当时的机械化大生产持批评态度,重视道德观念,重视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
  吴宓等人在哈佛学习的时候,深受白璧德的影响,而白氏的人文主义,主要的攻击点是在以培根为始祖的科学主义和卢梭的浪漫主义,并提出实证的人文主义。他说:如果与这种人文主义相对照,“则彼科学及感情的自然主义之错误立见。盖其所主张,实证不足,又惑于想象,溺于感情,将旧传之规矩,尽行推翻,而不知凡个人及社会之能有组织,能得生存,其间所以管理制裁之道,决不可少。故今者既已将身外之规矩推翻,则必求内心之规矩以补其缺也”②。
  完美的人文主义是“须融汇从古相传之义理而受用之,并须以超乎理智之上而能创造之知觉工夫,辅助其成”③。他们反对那种泛滥的人道主义,而是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试图从训诫和选择中确立人文主义的精神,即调停理智和浪漫,取得一种中道。在这种立场的影响下,学衡派反对启蒙的价值观和进步观,认为世界文化具有统一性。文化的历史统一性,“则今欲造成中国之新文化,自当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铸之,贯通之。
展开
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与后五四的中国政治
第二章 中国近代文化的第三条道路:从调和论转向创造的综合
第三章 作为兄长和早期思想指引者的张申府
第四章 关于“全盘西化”、“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讨论
第五章 创造的综合和文化的创造主义:张岱年30年代的文化观
第六章 20世纪末期的文化景观
第七章 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观
第八章 张岱年和后“批林批孔”时期的儒学观重建
第九章 文化主体性和民族精神的重建
第十章 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继承与阐扬
第十一章 综合创新能否成为文化战略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