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昌是被学术史遗忘的著名国学家。本书是承继《李鸿章》所创“现代评传做法”的坐标作品。这是本梁启超的弟子为其所写的传记。主要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角度着眼,辅以一些社会大背景、家庭小背景的描述;从细节着眼,通过一些朋友对梁任公的回忆,使我们更直观、生动地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启超。
“吴其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梁启超》虽仅成上篇。却足以显现其学术精神。……而展开该书,又可以发现,吴作明显沿用了1901年梁启超著《李鸿章》所开创的现代评传做法。……明显体现出将1898年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与传主梁启超的个人史相绾合的立意。”(夏晓虹《梁启超与吴其昌》)
“吴其昌为其师抱病撰写传记,成书《梁启超》(上册)。就在1944年1月l9日封笔之后,2月23日。年仅四十岁的吴其昌在乐山病逝,结果,这本只完成了半部的传记遂成为他的遗著和绝响。”(散木《海宁“二吴”——吴其昌、吴世昌兄弟简记》)
“学术的崇高,向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审视问题并提出新锐思考;学术的美誉,亦以一贯之的谨密与严肃赢得。……然而,我们往往会在学术研究中发现,无视这一基础与前提,造成学术的疏漏并导致学术遗憾或误导的现象并不鲜见,其中著名国学家吴其昌、吴世昌两兄弟在学术上的被疏漏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王学海《追问吴氏兄弟学术上的被疏漏》)
展开
——(夏晓虹《梁启超与吴其昌》)
“吴其昌为其师抱病撰写传记,成书《梁启超》(上册)。就在1944年1月l9日封笔之后,2月23日。年仅四十岁的吴其昌在乐山病逝,结果,这本只完成了半部的传记遂成为他的遗著和绝响。”
——(散木《海宁“二吴”——吴其昌、吴世昌兄弟简记》)
“学术的崇高,向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审视问题并提出新锐思考;学术的美誉,亦以一贯之的谨密与严肃赢得。……然而,我们往往会在学术研究中发现,无视这一基础与前提,造成学术的疏漏并导致学术遗憾或误导的现象并不鲜见,其中著名国学家吴其昌、吴世昌两兄弟在学术上的被疏漏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王学海《追问吴氏兄弟学术上的被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