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顾炎武与中国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6108384
  • 作      者:
    周可真著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周可真(1958.07.09-),男,江苏宜兴市人。199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道家哲学和明清哲学研究,特别是从事顾炎武思想研究近二十年。主要研究成果《顾炎武年谱》(获江苏省第7届优秀图书奖二等奖)、《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获江苏省2002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获江苏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企业管理学会常务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希望藉之以展示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整体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水平。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建立较晚,其历史,严格地讲不足十年,但在短短几年内,学科建设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突出的标志,就是从2000年至今的几年内,学科建设实现了三次跨越,即2000年申报硕士点成功,2003年申报博士点成功,2005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成功。现在我们学科共有十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讲师4人,在年龄结构上,在学术梯队上,在学术水平的层次上,都比较合理,是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学术队伍。这个学术队伍总体上讲还比较年轻,但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是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交往风气正,团队成员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工作上,建立在学术事业上,建立在同志间真诚的关心上,而不是建立在吃喝玩乐上;二是学术研究的风气正,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团队成员还比较清醒,基本上能保持以平常的心态从事教学与研究,至今尚未出现为博个人虚名而不惜牺牲团队名声的事,更没有出现任何有损教师声誉的事。我们认为,要卫护团队的声誉,在当前尤其要重视学风建设。为了树立良好的学风,我们除了要求团队成员自觉遵守教育部、我校制定的科研、教学等学术道德规范,还提倡团队成员培养和卫护本学科独特的学风。为此,我们制定了“学风四字歌”,以方便团队成员自勉。“学风四字歌”是:“诚实做人,人格高洁;言行一致,表里相协;戒浮戒躁,勤奋治学;谦虚谨慎,潜心修业;文风朴实,行文精确;理论坚实、知识广阅;古今贯通,中外同悦;史论结合,创新超越。”我们深知,以此自律,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但“虽不能及,心向往之”,照之不懈努力,应是我们不变的志向。
展开
精彩书摘
    “文美”是指吴人做事精巧,这主要体现在吴人非凡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成就上。作为吴文化之精华的苏州艺术(包括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虎丘泥塑等等的工艺美术、如今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文化遗产的昆曲艺术以及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艺术),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精巧”。“精”反映了苏州人思维的精细;“巧”反映了苏州人行为的灵敏。而苏州艺术“精巧”的特点,则集中地表现了苏州人性格的细腻。这种细腻的性格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其优点是处事精明周到,待人体贴入微。处事精明周到,则给人以可靠之感;待人体贴人微,则给人以温暖之感。缺点是心胸较窄,器局较小。心胸窄,则难以容人,故六朝以来吴人鲜见政治大家。器局小,则难成大事,故近代以来吴人罕有实业大家。
    综观六朝以来的吴文化,尽管也有其缺点,但其优点是主要的,尤其值得称道的址吴文化“人朴”的特点。
    六朝以来逐渐形成、宋代以后更得以日益强化的吴人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实是吴人长期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结果。儒家文化的基本要素是“礼”与“仁”,其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是“礼”与“仁”又各有其特点,其最显著的差异在于,“礼”主“外”而“仁”主“内”,即“礼”是制约人之视、听、言、动的外在规范,“仁”是约束人之心(思想、观念)的内在规范。按孔子“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成仁”必先“学礼”。“学礼”是学者逐渐学会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对“礼”的不自觉到自觉、不自由到自由的发展过程,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则是其最高境界,亦即对“礼”的自觉自由境界,臻此境界便是所谓“成仁”,即不再是消极被动地强迫自己适应
展开
目录
《东吴学术文库》总序
前言
顾学篇
吴中俊杰顾炎武(外一篇)
略论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论顾炎武的军事思想
顾炎武的“治道”
顾炎武实学的特点
顾炎武经世观念的历史嬗变
试论明清之际社会变迁与学术形态的转换
顾炎武对异族文化的态度

儒学篇
文化论视域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
试论孟子的弱权主义及其文化影响
《周易》讲座
我对新儒家哲学的看法
“复儒”与“反儒”皆非合宜之论

道学篇
“道家”名义考
老子是隐士吗?——由反思老、庄同被归入“道家”之理据而
引起的思考
先秦道家(老聃学派)代表人物考
“法自然”即“守中”——读《老》札记一则
儒家、道家同尚“中道”
老子的执政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文哲篇
中国艺术中的悲秋与悲剧
文化研究:“姓国”、“姓西”的争论可以休矣
秩序与自由:中国需要儒道融合的文化
理想的生活之道:自制与外制的统一——基于对中国古典哲
学重新审视所获得的新生活观
和谐与自由——论新时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目标
加强管理哲学研究——兼论部门哲学研究是哲学创新的必由
之路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