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清议到清谈
清议
清议与汉代的选官制度有直接关系。如何跻身仕途,这是历代士人最为关切之事。春秋以前,自大夫以上俱为世袭,只有下层属吏方为选辟。诸如商汤聘伊尹,任以国政;文王访姜尚,委以军权之类,只是创业君主的例外之举而已。战国时代,由于战乱不已、政权不稳,统治者为生存计不得不选任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士”来治国治军。于是,奔走游说、以布衣而为卿相的纵横家大盛。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穷困潦倒的苏秦终于得佩六国相印,范雎、蔡泽、李斯等人的相继相秦,都是靠得自己的才学见识。这种任官方式对天下士人而言自然是一种极大的刺激。战国有才之士那种睥睨一切、志吞八荒的豪迈气概,正是在这样的刺激、这样的机会面前产生的。
汉代的选官则有较多形式。除了大臣可保举其子弟为官乃为世袭制的变体外,主要则是各级政府官员的察举征辟。举荐贤良方正乃是地方行政长官政务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地方行政长官根据什么来举荐呢?这根据主要是乡闾间的舆论品评,而舆论品评的形成则有赖于那些在地方上有声望的缙绅们的清议。
所谓清议,也就是公正的评议的意思。它既是政府选用官员的依据,又是这种选官方式的产物。因此清议作为一种对人物的品评,同时又有引导、规范和监督人的行为的作用。清议主要是对人的品德和才干予以评价。而品德的重要性又远远超过才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