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舜徽的汉代学术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239628
  • 作      者:
    许刚著
  • 出 版 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许刚,男,汉族,1977年7月生,山东烟台人。2000年本科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200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留所任教至今。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讲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近现代学术史、《孝经》与中国孝文化,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两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张舜徽的汉代学术研究包括传统学术研究领域的小学、经学、史学、子学等部分,这些内容,与他的清代学术研究共同构成了其贯通四部的治学规模,在其学术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首先是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人史学的治学路径,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宗旨,其次是会通的治学追求,这两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张舜徽的整体学术研究。特别由于他的这一工作主要围绕汉代几部重要典籍着手,因而与其古籍整理工作、文献学思想密不可分,为他在新时期构建文献学这一崭新学科提供了相辅相成的益助。
展开
精彩书摘
    此外,像汉儒刘向、扬雄,宋儒朱熹、郑樵等,都是张舜徽所推崇的会通之人,因而在著作中,屡屡给予了充分的表彰。特别如《顾亭林学记》自序中,针对有人认为学贵专精的说法,张舜徽指出这仅看到问题的一方面,而没有考虑到多方面。他强调,学问博通的学者,由于治学范围比较宽,知识领域比较广,在某些专门研究的工作方面,实际上已做了发凡起例、开辟途径的功夫,给专精的学者们指出了研究方向和下手方法,这种功绩是不可湮没的,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博通与专精二者的看法。有的学者曾说:“张舜徽学术最基本的特点是‘博通’,这可从两方面去看:一个是学术求通,一个是走广义文献学之路,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通’字。作为一代学术宗师,张舜徽以‘通才’著称,像他这样博通‘经’、‘史’、‘子’、‘集’四部学问并且对于每部学问皆可以名家者,在当代学者中确是屈指可数、寥若晨星。”“只要深入认识、理解张舜徽学术的‘博通’特点,其他特点都可以联系起来得到说明。”这个分析,是很精辟的,一语道出了张舜徽治学的志趣及其学术成就之关键。他早年在兰州大学,晚年在山东大学、扬州师范学院为文史两系诸生作演讲,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博通”。这是张舜徽毕生汲波以求的治学志趣,也是他对青年学子今后成长的殷切瞩望。
    二、张舜徽学术思想研究现状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张舜徽生平简述与治学志趣
二、张舜徽学术思想研究现状

第一章 以《说文解字约注》为代表的汉代小学研究
第一节 《说文解字约注》撰著缘起与过程
第二节 《说文解字约注》撰著特点
一、致详双声之理,以为守约之道
二、揭橥许书体例,指示字训规律
三、博采文集笔记,旁搜古器遗文
四、访察田野实物,引证方言古音
五、古文字证史:传统小学研究的新视域
第三节 关于张舜徽汉代小学研究的评价
一、方法论与人民观
二、对《约注》的评议

第二章 以《郑学丛著》为代表的汉代经学研究
第一节 《郑学丛著》撰作的背景
第二节 《郑学丛著》的内容分析
一、论列郑氏校雠之学以发其微意
二、表里结合的郑学提炼
三、郑学统系的回顾与继承
第三节 文献学意义上的汉代经学研究
一、张舜徽与钱穆汉代经学研究的比较
二、张舜徽汉代经学研究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章 以《汉书艺文志通释》为代表的汉代文献学研究
第一节 历代《汉志》研究概况
第二节 从《释例》到《通释》:张舜徽对《汉志》的重视
第三节 《通释》内容举要
一、发明《汉志》体例,指明古书通例
二、辨正句读文字,商议前人成说
三、剖析经籍,授人研读之法
四、溯古达今,扼论学术简史
第四节 张舜徽《汉志》研究评议

第四章 汉代史学与子学阐论
第一节 大力表彰司马迁”
一、表彰其编述体例
二、表彰其会通巨制
三、表彰其翻译笔法
结论
第二节 两汉“道论”发微
一、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新解
二、《淮南子》与“南面术”
三、两汉诸儒道论通说
结论
第三节 取古人嘉言懿行,择百家精义名语
一、人物的批评
二、精言的录取
综论
一、张舜徽汉代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
二、汉代学术研究在张舜徽学术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