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鬼谷子中的说话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36328
  • 作      者:
    付娜编著
  • 出 版 社 :
    海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鬼谷子》原文生涩难懂,《鬼谷子中的说话智慧》配合《鬼谷子》的原文、译文及白话经典故事来诠释当今社会你必学的谋略。鬼谷子,战国时代楚国人,姓王名诩,曾隐居于鬼谷,故以此为号而人称鬼谷子。鬼谷子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鼻祖,古代游说理论的创始人。读者在短时间内轻松阅读就可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享受,领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希望您通过《鬼谷子中的说话智慧》,能够了解更多说话方面的技巧,让你的道路越走越宽。
展开
内容介绍
  《鬼谷子》一书产生于战国中期,在世事变化无常、人际关系极其复杂的战国时期,它集纵横家、兵家、阴阳家、道家等思想于一体。《鬼谷子》流传至今,并无真迹,都是其弟子整理、编著流传于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言辩谋略的技巧。《鬼谷子》作为中华第一“说经”,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说服术。这套说服术既是纵横家们进行游说的理论武器,也是他们自己对游说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鬼谷子》以“捭阖”为开篇,以纵横之术为总起,多角度,多层次的详尽阐述了言谈技巧及游说者自身的修养,体现了纵横家的总体风貌,书中对游说进行了全面的经验总结,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展开
精彩书摘
  四、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经典释疑】
  开启和闭合是事物运行的总的原则,也是游说变化的依据,一定要事先观察他们的变化。口是心灵的门户,心是灵魂的主宰,人的意志、欲望、思维、智慧、谋略,都要通过这个门户来表露,所以要通过开启与闭合之术来把握和控制。
  【智慧解析】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游说之士要运用捭阖之术,制造阴阳气氛,变动游说对象的阴阳观念,使他的阴阳观念,即对事物的正错、优劣的看法与我们相同。要达到这些目的,在进行游说工作时,就必须先区别游说对象人格的阴阳属性,然后用阴阳之言去开闭他的情怀。具体步骤是,将所要游说的人物依照其性格、地位、爱好等,划分为“阴”、“阳”两类。如富贵者为“阳”贫贱者为“阴”;开朗进取者为“阳”,沉郁消极者为“阴”;品性贤、智、勇、仁义者为阳,品性不肖、愚、怯、不仁义说。
  经典案例
  魏征找机会进谏太宗
  开合之术用之于游说上层决策者时,要把握良机。    。
  唐太宗是一个善于听取臣僚意见的开明皇帝。可是到了晚年,他看到天下一派太平景象,渐渐生出骄傲情绪,身为谏议大夫的魏征很想找个机会对太宗指出这个问题。
  贞观十二年的一天,唐太宗为皇孙诞生宴请群臣。席间,太宗高兴地说道:“贞观之前,随我夺取天下,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来,帮我纠正各种谬误,是魏征的功劳。”遂叫人取来两把漂亮的佩刀,赐给房玄龄和魏征。房玄龄爽快地接了过来,魏征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说:“臣实受之有愧!”太宗很奇怪,问道:“此话怎讲?”魏征说:“近些年来,政事已不大如贞观之初,说明我并没有尽到纠正各种谬误之责,所以受之有愧!”太宗非常诧异,问道:“难道我的政事不如过去吗?”魏征见皇上这么发问,便说:“陛下权威比贞观初年是高了,但人心悦服则不如过去。”太宗不解地问:“何以见得呢?”魏征答道:“陛下过去总担心国家,所以政绩越来越好;现在则以为治好了,心安理得,所以说不如过去。”太宗说:“我现在所作的,还是过去那一些,你怎么说不同了呢?”魏征回答说:“贞观年初,陛下唯恐群臣不提意见,常鼓励大家,遇到有人进谏,能愉快地接受;这一二年来,虽然接受一些意见,可是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太宗听了有点吃惊,忙问:“你有什么根据吗?”魏征顺势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判元律师死罪。大臣孙伏伽进谏,认为按照法律不应该判以死刑,陛下接受了意见,并把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的园子赏给他。有人说赏得太厚了,您说:‘即位以来,还没有人向我提过意见,孙伏伽是第一个,所以得厚厚地奖赏他。’这是您主动引导人们进谏。”接着说:“前不久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是劳民伤财,收地租是严重地剥削老百姓,妇女流行高髻是宫中传出来的。”陛下狠狠地说:‘这人是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取一文钱,宫女都没有头发,才心满意足呢!’并想以诽谤罪惩办皇甫德参,只是因为臣当时苦苦劝说:‘自古臣子上书,若不激烈直率,就引不起君主的注意,而激烈直率就近于毁谤’,陛下才没有治罪于皇甫德参。这就是勉强接受意见了。”
  唐太宗因为喜得孙儿,兴致非常好,所以听了魏征的长篇大论之后,不但没有恼怒,反而拍掌大笑说:“我要把你刚才所说的抄录在屋中的屏障上,早晚阅读,提醒自己,并要史官写入历史中。”
  魏征批评太宗,是趁太宗高兴和发问时候,这是使皇帝接受动谏的最佳时机。他抓住这个机会,大胆地向皇帝进谏,使皇帝欣然接受了他的诤言。
  商鞅巧用因问
  商鞅,卫国人,又叫卫鞅。他年轻时胸怀大志,智谋超群,先在卫国谋事,不被重用,便到魏国,又不被重用。后来,秦孝公诚招天下各国贤能之士,卫鞅闻讯,遂弃魏投奔秦国。他向秦孝公论说富国强兵、变法革新的道理,孝公听了十分高兴,拜他为丞相,并通令群臣:“今后国政都要遵从卫鞅的指示去办,谁敢违抗,就是违抗寡人,就是抗旨不遵,一律办罪!”卫鞅在秦国受到重用,采取吴起“徙木立信”的方法,取信于民、施行变法。数年后,举国大变,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库充足,百姓勇于公战,不愿私斗。秦国富庶天下,秦孝公决定兴师伐魏,取回商于之地。这时,魏惠王才后悔当初没有听相国公叔之言,活活把一个大人才卫鞅丢失了。
  公元前353年,齐、魏两国交战,魏师大败。卫鞅闻讯后认为伐魏取商的机会到了,便对秦孝公说:“现魏国大败于齐国,我们可趁机伐之,即可逼其东迁,又可据我山河之固,向东争取各诸侯。到那时,秦国自然是天下的霸主了!”孝公大喜,依其言,任命卫鞅为大将,率兵伐魏。秦军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出发,直奔魏国,大兵压境吓坏了魏惠王。这时,公子卯挺身而出,说:“我曾和卫鞅是朋友,臣愿领兵前去迎敌,先讲和,如若不成,再用兵。”魏惠王稀里糊涂就答应了。
  卫鞅得知旧友公子卯领兵前来迎战,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们曾经是好朋友,亲如手足。虽然现在各事其主,各为两国之将,但我仍不忍心大动干戈,互相残杀。我想与你讲和,相会于玉泉山,乐饮而罢,如同管、鲍之谊。你若肯答应,幸示其期!公子卯看了信,说:“正合我意!我俩真是不谋而合呀!”谁知,他高兴得太早了,他还真以为卫鞅只带三百人在玉泉山等他饮酒呢!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卫鞅见公子卯中计而来,身边除少数人外,并无重兵,十分高兴,便与他开怀畅饮。正欢宴时,忽听一声炮响,卫鞅忙示意左右士兵,迅速拿下公子卯,将其押上囚车,送回秦国。同时,将那些随从释放,赐酒压惊,让他们戴罪立功。然后,卫鞅亲率大军冲进魏军营地,俘虏魏军大将。接着,挥师直逼魏都安邑。魏惠王得知后大惊失色,忙派人前去求和,卫鞅说:“若要我退兵,除非将西河之地(即商于之地)尽割于秦国才行。”来人应允,回去即如实报告,魏惠王无奈,只得忍痛割地,将西河地图献给卫鞅。卫鞅取回了失地,受到秦国臣民的交口称赞。秦孝公为嘉奖卫鞅的功绩,封他为列侯,将所取商于之地分给他,号商君,人们又称卫鞅为商鞅。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捭阖第一
一、捭阖者,天地之道也
元昊巧用闭合术
苏代献计
二、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
利用水、火助攻
采用缓兵之策终报杀夫之仇
三、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王允巧施美人计
李允则三招固雄州
四、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魏征找机会进谏太宗
商鞅巧用因问
五、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鲍叔直谏齐桓公
程婴救孤
六、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司马熹的连环捭阖术
范雎智当宰相

第二章 反应第二
一、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以反应术刺探敌情
陈平奇计退匈奴
二、因其言,听其辞
合纵约成
张仪以连横对合纵
林则徐设计筹款
三、牧之不审,得情不明
魏国虚与实取
景公伐鲁
四、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小白推己及人终继君位
刘邦列土封韩彭一统天下
朱元璋亡汉之战

第三章  内楗第三
一、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刘邦问计,韩信献策
游说破齐国,修书退秦军
二、得其情,乃制其术
庞统巧献连环计
英雄难过美人关
三、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平巧辩反升官

第四章  抵巇第四
一、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刘邦封侯平众怒
貂勃巧保田单
二、蛾始有朕,可抵而塞
玄武门事变
自知之明很重要
三、事之危也,圣人知之
何无忌将计就计
李牧之死
外示南讨,意在谋迁
四、诸侯相抵,不可胜数
现代战争中的抵巇术
欲壑难填计抵灾隙
五、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齐貌辨巧解芥蒂
两次转机,抵峨于前

第五章  飞箝第五
一、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
韩信巧借洪水
燕昭尊隗
二、用之天下,必度权量能
晏子巧救养马人
张仪借盘缠
三、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诸葛亮激孙权
貌丑有良谋,无盐说齐王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六章  忤合第六
一、趋合倍反,计有适合
苏秦设计
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二、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周郎的反问计
小儿巧言救百姓
审时度势投靠明主
三、忤合之道,必自度材能知睿
孟子辩才,推行主张
连环背向之计
明正暗奇假以蒙敌

第七章  揣篇第七
一、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
眼睛睁大一些
处乱不惊得脱身
该糊涂时就糊涂
二、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
刘备韬晦谋天下
中堂误恼杨巴巧脱身
未出茅庐,三分天下

第八章  摩篇第八
一、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
诸葛亮的反钓计
以鼓为饵活捉敌酋
运粮车中藏奇兵
善用忍术,以求存也
二、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
唐玄宗铲除太平
摩到人心

第九章  权篇第九
一、说之者,说之也
黄歇巧舌如簧
处变不惊刘坦笑谈除内奸
才高遭忌的解缙
二、众口铄金,言有曲故
趋利避害说合纵
韩非遭妒
合纵抗秦孟尝君广借兵
三、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
冯谖智助孟尝君
谨慎开口,言多必失
东方朔巧得升迁
朱已谏魏王
四、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晋献公借道灭虞
王允的怯懦无骨

第十章  谋篇第十
一、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
矫饰不好声色
游腾使楚
尽心辅佐,冷静处世
知其难而退
二、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
赵累献计
冯且巧除奸臣
虎牢之战
郑袖的掩鼻计
三、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
杨暄御前巧揭奸
韩信暗渡陈仓计
下邑奇谋,画箸阻封
审时度势

第十一章  决篇第十一
一、决情定疑,万事之机
善于养晦,随机应变
田单离间燕乐毅
瞒天过海稳定大局

第十二章  符言第十二
一、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
马谡失街亭
元祯设宴威震南蛮
二、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晏子论踊贵履贱
苏秦妙语化干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