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庄子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9042
  • 作      者:
    张松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乌,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松辉,男,1953年3月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访问客座教授,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客座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教学科研工作。<br>    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老子研究》、《庄子考辨》、《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元明清道教与文学》、《儒释道与文人》、《十世纪前的湖南宗教》。已出版的译著有:《老子译注》、《新译冲虚至德真经》、《新译庄子》、《新译无能子》、《新译坐忘论》、《新译妙法莲华经》、《新译杜牧诗文集》。发表《重评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谈道家对先秦楚辞的影响》、《老子的循环论是正确理论》等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其中多篇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文摘》、《文摘报》、《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摘登或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庄子研究》共分三大部分:上编考察庄子出身,中编研究庄子思想,下编阐述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庄子研究》提出的新观点大约如下:一、提出更多的证据证明庄子为宋人,而不是楚人。二、庄子是宋国的没落贵族,为宋庄公的后裔。三、在尽量多地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考证“南华”的出处。四、《庄子》是在庄子的主持下,由庄子师生共同完成的。五、庄子思想同老子一样,属于中原文化,而不属于楚文化。六、反对学界删减《庄子》的做法,主张从矛盾的角度理解庄子学派。七、庄子认为道、气相互配合以生万物,并非学界说的道、气为一物或道生气。八、庄子首先创立比较完整的以“气”为基础的天人感应论。九、庄子的循环论是正确理论。十、庄子明确提出人性善。十一、庄子提倡真知,反对俗知,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结合者。十二、庄子贬低了上帝鬼神的作用,却主张圣人灵魂不死。十三、庄子的社会政治观是以知识换道德。十四、庄子在重视无为的同时,也重视权谋。十五、庄子反对以功利为目的的仁义,提倡大仁大义。十六、庄子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隐逸理论。十七、齐物思想不是认识论,是自慰论,庄子也没能贯彻这一理论。十八、《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
展开
精彩书摘
    庄子被人们定位为一名隐士,然而庄子是一名彻头彻尾的“假隐士”。庄子并不想当隐士,对此,他自己讲得也很明白:“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隐居,是受客观形势所迫而采取的一种不得已行为。<br>    从本质上讲,庄子同多数读书人一样,是一位热衷于政治、期盼能干番事业的志士。然而由于客观和主观多方面的原因,使庄子最终选择了隐居的道路。然而隐居后的庄子并没有忘怀政治,更没有忘怀现实,他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作出了自己的评判和预测,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措施,对于伦理道德,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庄子有关政治、伦理方面的思想,虽然有许多值得批判的内容,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有许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br>    一、人类知识与道德正负<br>    发展的总体历史观  从总体上讲,庄子对整个社会发展的看法,就是认为由于所谓的“圣人”的教育作用,人类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而道德却越来越衰败。我们可以杜撰一句话,把庄子的这种总体历史发展观概括为“人类知识与道德的正负发展”。
展开
目录
    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丛书总序<br>    导读<br>    上编 庄子身世及《庄子》作者<br>    第一章 庄子的国属、出身、故里<br>    一、国属<br>    二、出身<br>    三、故里<br>    (一)地名沿革史说明庄子故里在商丘<br>    (二)从庄子活动地区判定其故里在商丘<br>    四、生卒年月<br>    <br>    第二章 “南华真人”名号考<br>    一、“南华”最早出现的时间<br>    二、“南华”称号的起因<br>    三、隐居南华山与庄子为蒙人的说法并不矛盾<br>    <br>    第三章 《庄子》为庄子师生集体创作<br>    一、《庄子》对庄子生平的记载有序而完整<br>    二、《天下》证明《庄子》完成于庄子去世前后<br>    三、“战国末年说”和“汉初说”的论据缺乏可靠性<br>    (一)“十二世有齐国<br>    (二)“饰小说以干县令<br>    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br>    丛书总序<br>    导读<br>    上编庄子身世及《庄子》作者<br>    第一章 庄子的国属、出身、故里<br>    一、国属<br>    二、出身<br>    三、故里<br>    (一)地名沿革史说明庄子故里在商丘<br>    (二)从庄子活动地区判定其故里在商丘<br>    四、生卒年月<br>    <br>    第二章 “南华真人”名号考<br>    一、“南华”最早出现的时间<br>    二、“南华”称号的起因<br>    三、隐居南华山与庄子为蒙人的说法并不矛盾<br>    <br>    第三章 《庄子》为庄子师生集体创作<br>    一、《庄子》对庄子生平的记载有序而完整<br>    二、《天下》证明《庄子》完成于庄子去世前后<br>    三、“战国末年说”和“汉初说”的论据缺乏可靠性<br>    (一)“十二世有齐国<br>    (二)“饰小说以干县令<br>    (三)“孔子西藏书于周室<br>    (四)“上仙”、“白云”、“帝乡”、“宰相<br>    四、认定《庄子》为庄子师生集体创作的理由<br>    <br>    中编 庄子思想研究<br>    第四章 研究庄子思想应注意的两个问题<br>    一、庄子思想应属中原文化<br>    (一)道家产生地在中原<br>    (二)老庄文化主要是批判继承中原文化的产物<br>    (三)庄子与各学派的关系<br>    二、从矛盾的角度来理解庄子思想<br>    (一)前人对《庄子》矛盾言论的处理方法<br>    (二)任何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br>    (三)思想矛盾的几种表现<br>    (四)从矛盾的角度来理解庄子思想<br>    <br>    第五章 哲学思想<br>    一、道、气和合生物的理论<br>    (一)“道”指无形的规律、原则<br>    (二)气是形成万物的细微物质<br>    (三)道、气相互配合产生万物<br>    (四)老子的道在物先与庄子的道、气同存<br>    (五)万物的极限渊源是不可知的<br>    二、以“气”为基础的天人感应观<br>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基本模式<br>    (二)庄子的“气”感应思想<br>    (三)对庄子天人感应思想的评价<br>    三、对循环论与递进论双重认定的变化观<br>    (一)万物时刻都在无限的时空中变化<br>    (二)庄子对递进论与循环论的双重认定<br>    (三)循环论与递进论均为真理<br>    (四)循环不已的“熔炉理论<br>    四、性善论<br>    (一)庄子的人性善论及其理论基础<br>    (二)人性变恶的原因<br>    (三)恢复美好天性的措施<br>    五、真知与俗知<br>    (一)俗知是不可靠而且有害的知识<br>    (二)真知及掌握真知的方法<br>    (三)对庄子认识论的评价<br>    六、对上帝鬼神的超越<br>    (一)否定上帝鬼神的绝对权威<br>    (二)对“神道设教”手段的揭示<br>    (三)对具体迷信活动的理性解释<br>    七、关于灵魂不死思想<br>    (一)灵魂观念的出现与发展<br>    (二)庄子承认灵魂的存在<br>    (三)对死后灵魂的看法<br>    <br>    第六章 政治、伦理思想<br>    一、人类知识与道德正负发展的总体历史观<br>    (一)知识贫乏而道德圆满的远古社会<br>    (二)人类知识与道德的正负发展<br>    (三)对“人与人相食”的未来社会的预测<br>    二、以知识换道德的政治理想<br>    (一)学界对庄子社会观的批判<br>    (二)庄子的社会观是以知识换道德<br>    (三)衡量社会进步的两大标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br>    (四)对庄子政治思想的评判<br>    三、无为与权谋并重的政治措施<br>    (一)“无为而治”与“藏天下于天下”的“大同”政治纲领<br>    (二)较为现实的具体政治措施<br>    四、与儒家相似的伦理观<br>    (一)忠孝信思想<br>    (二)仁义思想<br>    (三)礼制思想<br>    <br>    第七章 个人修养及处世<br>    一、由仕到隐的变化过程及其隐逸思想的历史地位<br>    (一)积极入世的早期庄子<br>    (二)退隐的原因<br>    (三)退隐后的矛盾心理<br>    (四)庄子思想在中国隐逸文化中的典型意义<br>    二、万物一齐、唯我独尊者的思想悲剧<br>    (一)以精神安慰为目的的齐物论<br>    (二)庄子在实践、理论两方面对齐物论的破坏<br>    (三)齐物论的合理因素及其影响<br>    三、精神自由论的利弊得失<br>    (一)精神自由论的理论根据<br>    (二)超越现实的最高精神境界<br>    (三)对精神自由论的评价<br>    四、庄子“内圣外王”思想及其对儒、佛的影响<br>    (一)庄子的“内圣外王<br>    (二)儒家的“内圣外王<br>    (三)禅宗的不执著<br>    (四)“内圣外王”与不执著思想的艰难实践<br>    五、其他处世主张<br>    (一)顺物而为的总体处世原则<br>    (二)“虚舟”处世<br>    (三)对中间路线的热衷<br>    (四)庄子的知难而退与孔子的知难而进<br>    (五)从“无用之用”到“一龙一蛇”<br>    (六)“权”的思想<br>    附录:《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br>    一、“逍遥”的含义是无事而漫游<br>    二、庄子写大鹏、小鸟并非在阐述自由问题<br>    三、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旨<br>    <br>    下编 庄子与中国文化<br>    第八章 庄子与玄学<br>    一、第一时期:以入世为目的的重老时期<br>    二、第二时期:以出世为目的的重庄时期<br>    三、第三时期:以庄子“内圣外王”调和出处矛盾的时期<br>    四、第四时期:以庄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清谈时期<br>    <br>    第九章 庄子与道教<br>    一、道教的许多重要概念术语来自庄子<br>    二、庄子养生思想对道教的影响<br>    三、庄子对道教成仙思想的影响<br>    四、庄子其他理论对道教的影响<br>    <br>    第十章 庄子与中国佛教<br>    一、魏晋南北朝的三宗、僧肇和慧远<br>    (一)本无宗<br>    (二)心无宗<br>    (三)即色宗<br>    (四)僧肇<br>    (五)慧远<br>    二、唐宋时期的禅宗<br>    (一)顿悟境界<br>    (二)不道之道<br>    (三)追求自由<br>    (四)从禁欲到纵欲<br>    (五)物我为一的自然境界<br>    (六)故事情节、细节描写的相似性<br>    <br>    第十一章 庄子与文学艺术<br>    一、《庄子》浪漫主义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br>    二、重神轻形与重意轻言<br>    三、重自然思想<br>    四、重生思想对文人创作的影响<br>    五、贵真思想<br>    六、庄子对后世文学作品的一些具体影响<br>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