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子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1085054
  • 作      者:
    李有光著
  • 出 版 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有光,汉语言文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十。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文化概论》。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很多人失去是非善恶的标准,在纷呈繁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无所适从;当很多人找不到精神的归宿,在飞逝流转的生命之旅面前不知何去何从……这时,看看《老子》带来的卓绝智慧,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庆幸。解读老子,用现代人的眼光感受老子[静心]的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导读】
    本章开宗立义,阐明老子写这八十一章五千言的旨归,提出《老子》最重要的核心概念“道”,并论述了“道”的基本特点。即万事万物都遵循“变化”的基本法则,而且永远处在变化中。人们所体察到的“道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用来称呼事物的名称也并不能完全涵盖事物的本质。这种充满了辩证法智慧的哲学思维,对我们的工作、学习有极大帮助,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要仔细研究所遇到的问题,找到它之所以成为这个问题而不是成为那个问题的关键,从“有”和“无”两个方面去寻求解决之道,想一想如果这样做会怎样、不这样做又会怎样?事情发生之前是怎样、发生之后又是怎样?如此一来,所有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我们也将在永恒变化之道中,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④。
    无名,天地之始⑤;有名,万物之母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⑦;常有欲,以观其徼⑧。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⑩。
    【注释】
    ①道可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它的意思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指“道”是形成万事万物的本源;第二个层面指“道”是宇宙运动的规律;第三个层面指“道”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此处的“道”是第一个意思,指形成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一种永恒地存在。第二个“道”是动词,意思是言说、描述、表明。
    ②非常道:这里的“道”仍然是名词,和上一个“道”意思相同。非:不是。常:永恒,不变。
    ③名可名:第一个“名”是名词,是老子哲学中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这里与“道”并列,用来具体指称很玄妙的“道”,勉强可以认为是“名称”的意思,但实际的内涵要大得多。第二个“名”是动词,是命名,称呼的意思。
    ④非常名:这里的“名”是名词。
    ⑤无名,天地之始:这里的“名”是动词,命名。
    ⑥有名,万物之母:母,根源。
    ⑦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在永恒的“无”中,可以体会出“道”的奥妙之所在。
    ⑧常有欲,以观其徼:“徼”(jiao教),边界,端倪的意思。
    ⑨玄:是老子哲学中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变化莫测,难以把握的意思。
    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万事万物不断变化,生生灭灭,其玄妙根本无法窥测,而这种变化是了解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经典原意】
    能说出来的“道”,并不是那个永恒不变、代表宇宙起源和运转规律的“道”;能命名的“名”,也不是那个永恒不变、代表万事万物的实质的“名”。在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成之前,就有“道”存在,我们用“无”来命名它;当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成后,“道”就表现为事物的不断发展演化,我们用“有”来命名它。通过这个永恒的“无”,我们可以观察到宇宙万物的奥妙和规律;通过这个永恒的“有”,我们可以发现事物变化的端倪和界限。“有”和“无”都来源于“道”,只不过各自代表了“道”的不同存在方式,它们是变化莫测、幽深玄远的,很难加以把握,都可称之为“玄妙”。通过体察“有”、“无”背后的“玄妙”,我们就可以进入“道”,也就是进入所有“玄妙”存在的大门。
    【当代阐释】
    把握永恒变化之道
    在现代汉语中,“道”的意思是指道路,我们可以把它作一个通俗化的理解,《老子》是我们明晓宇宙万物诞生、存在、演变、运动规律的道路。实际上,本章内容为我们认识真理提供了一个观念上的启发,就是宇宙万物是变动不居的,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我们不能用旧观念、老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应该让自己经常保持一颗鲜活的心灵,去体察这个世界发生的细微变化,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事物背后令人神往的玄妙规律。这和我们学习数学有很多共同之处,当你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法则,无论数字大小,怎么变化,你都可以很容易找到正确的答案。对我们来说,生活中的事情千变万化、头绪繁杂,但如果我们掌握了生活中的运算法则,如勇敢、宽厚、坚韧、缜密、豁达,那么生活中就没有什么我们不能解决的难题了。辩证法认为除了永恒运动的物质,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变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每一阶段只有相对正确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不断变化和前进的,这就要求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回收可怜与贫穷。西方哲学有一种虚无主义,他们认为,人是不可能认识世界的,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去苦苦追求呢?不如及时享乐,早早离开这个痛苦的世界。实际上,这种消极的观点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虽然世界上没有绝对永远不变的知识,人们也不可能倾尽所有真理,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是无限的,人智慧的价值就在于此,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是“万物的灵长”的根本原因。
    【文化常识】
    “道家”与“道教”
    “道家”与“道教”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从本质说,二者并不是一回事。道家是哲学思想流派,道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具体又分为神仙道教和民间道教。道家在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学说出现后基本上就确立了哲学体系,真正出现“道家”这个名称是在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道教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宗教的巫史之学,正式形成是在东汉末年,名称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杨朱、关尹子、列子等人;道教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张陵、葛洪、陶弘景等人。老子、庄子在道家中是哲学思想的原创者,而在道教中则成了神仙。道家的思想崇尚“无为”、“自然”,道教是注重炼形养神,追求永生不死的神仙之术。当然,二者之间有着深刻的渊源和联系:从时间上说,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是道教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若从道教的发展脉络上追溯,道教是道家发展的一个分支,从源头思想上考察,二者在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上是相互贯通的。
    ……
展开
目录
总序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序言 祈向自然的智慧
第一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第二章 无为之事,不言之教
第三章 无知无欲,不争不乱
第四章 用之不盈,万物之宗
第五章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第六章 天地之根,绵绵若存
第七章 以其无私,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不争无忧
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力而不恃,长而不宰
第十一章 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第十二章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大患若身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第十五章 静之徐清,动之徐生
第十六章 归根日静,静日复命
第十七章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十八章 大道之废,乃有仁义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第二十一章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第二十二章 夫唯不争,莫能与争
第二十三章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第二十四章 自伐无功,自矜不长
第二十五章 道天地人,皆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第二十八章 知荣守辱,知白守黑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无败无失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第三十一章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第三十二章 始制有名,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生而不辞,功成不有
第三十五章 执守大道,往而不害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十九章 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天下万物,皆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第四十二章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四十五章 大巧若拙,人辩若讷
第四十六章 不得之得,知足之足
第四十七章 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天下浑心,圣人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以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第五十四章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第五十八章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 两不相伤,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第六十二章 美言市尊,美行加人
第六十三章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六十四章 九层之台,起于累上
第六十五章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六十六章 处上不重,处前不害
第六十七章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
第六十九章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代大匠斫,伤其手指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有余损之,不足补之
第七十八章 受国不祥,谓天下壬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结绳而用,至治之极
第八十一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