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54700
  • 作      者:
    伍晓明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伍晓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1986)、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r)博士(1996),现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ty of Canterbury)语言暨文化研究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传统及比较哲学。中文近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译著则包括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及马丁·华莱士的《当代叙事学》等。
    在儒学史上,《中庸》被视为“孔门传授心法”。在现代学者看来,它是全部儒家文献中最具哲学性的一部,包含着理解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关键,套用《诗经》中的话,我们或许可以说“《中庸虽旧,其命惟新”。
展开
内容介绍
    《“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分上下两篇,上篇分析“命”的意义结构以重读《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下篇则从“诚”这一概念来重读《中庸》中对诚的系统论述。在儒学史上,《中庸》被视为“孔门传授心法”。在现代学者看来,它是全部儒家文献中最具哲学性的一部,包含着理解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关键,套用《诗经》中的话,我们或许可以说“中庸虽旧,其命惟新”。
    人之为人必然以某种形式无条件回应和接受自己的天命,成为自由的伦理主体,而命人之天其实是人那自始即已作为“他者”而内在于人自身的“自己”。诚,即意味着真正面对自己,并尽力去实现自己的可能性,人永远处在一个“诚己/成己”的过程之中,永远处在一个完成人之纯粹天命的过程之中。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天命:之谓性!”
    1  “命”之意义的结构分析
    1.1  命:命令
    现在我们就先试对“天命之谓性”中被用为动词的这个“命”字的基本意义结构作一初步的形式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在汉语中,“天命”在句法上可以是主谓式的“天命(令)……”,也可以是偏正式的“天之所命”或“天之命令”。从句法结构看,在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中,作为动词“知”之宾语的“天命”应该是偏正式的“天之所命”,其中“天”字限定“命”字。而在“天命之谓性”这一表述中,“天命”则应该首先被读为一个主谓式的“天命(令)……”。但传统解释正是在此陷入困境:一个已经非常“自然主义”的诠释传统不再能够面对天何以能“命”这一非常重要的源始问题。正因为如此,“天命”之“命”才几乎一贯都被简单地解释为“给”或“赋予”。而此种“给”或“赋予”在受方则仅仅意味着其“自然秉赋”而已。而所谓自然秉赋其实是并不涉及任何真正的接受行为的,因为真正的接受行为必然包含着主动的决定。
展开
目录
致谢
写在前面
序论:重读《中庸》
今本《中庸》的文本问题
本书的基本任务和结构
上篇  “天命:之谓性!”
1  “命”之意义的结构分析
2  “性”
3  “天”之意义与“天命”之内容
4  本篇总结

下篇  “诚之者,人之道也”
1  诚之意义的结构分析
2  “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3  人是可能和能力
4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5  “成物。知/智也”
6  “不诚无物”?
7  “至诚”不诚
8  “至诚无息”:时间,空间,超越,“本体”
书后之言
1  天与人
2  命与时间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