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四书全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1083678
  • 作      者:
    刘俊田, 林松, 禹克坤译注
  • 出 版 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全译》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四书全译》为其译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四书全译》对《四书》做了介绍。《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四书全译》,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大学》、《中庸》为《礼记》一书中的篇章,约写定于秦统一以后。《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孟子》是关于孟子言行的著作,成书于战国时代。这四部书写成于不同的时代,思想观点也不尽一致。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学
  引言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可能作于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作者不详。
  “大学”,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据传在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基础文化及武艺。十五岁人大学,又称太学,学习治理政事的理论。汉代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礼记注释》)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四书集注》)
  《大学》分“经”一章,“传”十章。“经”是基本观点,“传”是对于“经”的解释、阐述。这样的章次,是由朱熹重新编辑的。
  《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人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具体说来,就是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
  《大学》篇认为“修身”的重要途径是格物致知,即“致知在格物”。汉代郑玄在《礼记注释》中说:“知是对于善、恶、吉、凶的因果关系的认识。格,是招致、引来的意思。物,是事的意思。如果我们的认识趋向于善,就会引来善事,如果我们的认识趋向于恶就会引来恶事。就是说事是按照人的思想追求发生的。”
展开
目录
前言
大学
引言
正文
中庸
引言
正文
论语
引言
正文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孟子
引言
正文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