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周易与汉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18621
  • 作      者:
    常秉义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汉字起源于易卦干支,这是毫无疑义的。不仅如此,汉字还是易学思维,道、器结合的典范,汉字的成因及其规律无不体现出易卦干支阴阳五行的思维特点。
展开
作者简介
    常秉义,著名易学大师常秉义教授是国内外屈指可数的易学权威之一。他精通河洛数理、皇极经世、梅花易数、六爻、风水、股市行情预测等,被多家大学、机构聘为教授、顾问等职。2006年,由全球华人联合会世界易经总会、全球华人联合会易经研究院等40多家各国著名易学机构提名产生的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名易学人物,常秉义大师名列前茅。2007年,在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中,经世界易学专家评审委员会评议:常先生被授予“世界著名易学导师”称号。 常先生著述甚丰,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有《周易与中医》、《周易与历法》、《周易与汉字》、《易经与大智慧》、《周易与股票市场预测》、《焦氏易林注》、《皇极经世真诠》,点评《纬书集成》等40余部专著,为弘扬大易作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
内容介绍
    《周易与汉字》重在从易学思维入手,即古代称之为一以贯之的“道”学观念,对所有汉字阐释进行寻根溯源式的挖掘,企图还汉字之初的面貌,一切从“一”开始。透过汉字的外象,可以领悟到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思维模式。汉字之所以亘古而不变,弥久而长新,因而不是单纯的文字符号,其中蕴藏着使人类社会思维不断升华的“生生之谓易”的太极阴阳一分为二法则。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总论<br>    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宋代大儒张载解释说:“形而上者是指无形体者,形而下者是指有形体者。”可见,这是古人对物质世界两种存在形式的划分,是一个伟大而科学的命题。所谓“道”,实际上是指人们无法感知的自然变化规律,它从根本上形成并控制“形而下者”(即“器”)的物质。故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正是由于“道”、“器”的主从关系和辩证统一经典理论的确立,才形成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br>    我们熟知的西方文化(现代科学)是一种实体论的认识方法,注重从外部深入研究事物的空间位置、形态结构以及质量、数量、能量、性质等关系。而中国古代先哲则重点强调通过时空无限的运动方式及其相互作用来探讨事物的动态功能结构。西方思维方式注重研究事物本身状态,以实验科学为基础,其特点是局部的、静态的,因此对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考虑较少。而东方思维方式则注重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相对稳定性的发展过程,其特点是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西方科学注重科别分工的精细,而缺乏归纳、综合的研究方法。阿尔温·托夫勒在《科学和变化》中说:“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局部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竟然忘记把这一些细部重新组装到一起。”当然,“这种解剖、分析的方法已使西方科学取得了许许多多令人赞叹的成就,例如物理学的基本粒子学科和西医学。但什么是基本粒子,至今仍未找到。有兴趣的是,基本粒子皆有正反粒子,皆有运动能和结合能。也就是说?又回到中华传统文化所说的阴阳结构。”(赵定理《东方时空与未来科学》)<br>    尽管西医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只从受精后的形而下开始研究,而对于生命奥秘、本源乃至形而上的本体却从未涉足。而中医学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这就是说,生命来源最为重要。有趣的是,现代科学成果六十四个遗传密码的发现与古老的六十四卦全部物象对立,不谋而合。不仅如此,在我国佛教密宗身心修炼的“三脉七轮”之说中,心轮有八脉,喉轮十六脉,顶轮三十二脉,脐轮六十四脉。笔者认为,天人之间密吻合拍的韵律关系将是二十一世纪重大科研课题!<br>    综上所述,形上与形下的主从关系和辩证统一理论即为大易之旨,故《周易》上经为气化之始,首于乾坤;下经为形化之初,端于咸恒,人伦由是出。<br>    中华文化无不源于《周易》,其中中医学、汉字尤为明显。如前所述,西方医学是“器”的分支,而中医学则是“道”的分支。西医注重解剖,在显微镜下观察;中医注重整体,言五藏六腑离不开“气”,而“气”是无形无象的东西。有乎道,自然存乎器。道、器从来不分。不过,道是本而器为末,故而道长存而器易毁。这样,我们自然会对古代诸子百家异说纷起,然而在道器观念上几近一致,特别对道、气奥秘都给予极大的关注。<br>    汉字起源于易卦干支,这是毫无疑义的。不仅如此,汉字还是易学思维,道、器结合的典范。汉字的成因及其规律无不体现出易卦干支阴阳五行的思维特点。可以说,汉字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就是这些被西方人视为神秘玄妙的方块字,它和中华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r>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原始文字都是由图画进而演变成象形文字,继之又进化成符号体系。追溯世界文明古国所有象形文字,诸如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的丁头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的象形文字,虽然都曾辉煌过几千年,然而终于都消亡在中世纪,成为历史的陈迹。惟有中国的汉字,历经沧海桑田、朝代频繁更迭,甚至外族入主中原,却始终不见汉字的消亡。个中道理何在?正如萧启宏先生在《汉字通易经》一书中所言:“中国的汉字突破了图形文字发展阶段的局限,发展成为科学完备的巨大符号系统,五千余年,一脉相承地流传至今。这是因为,汉字在完成‘成命百物’的历史使命时,与中国史前文化中枢易学符号发生内在联系的结果。换句话来说,汉字的发明,使中国易学的符号系统,实现了从抽象数理符号卦爻称号,到具体物名文字符号汉字符号的过渡。中国易学的卦符是一种象:主审者理,明理者象,对待者数,流行者气。这是中国易学的合理内核。汉字的发明,产生了一种能与语言相结合的,成为能书写具体事物的名称、表现具体名称对象事理的符号。所以,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汉字是一套易学符号。”“汉字易符说,有简单严格的汉字象易学判定公式,所有的汉字都用一个标准和模式去作易学大观的分析,一切解释都是形而上道、形而下器的层层推理”。萧先生还就汉字形音阴阳向背之义作了深刻地剖析:“汉字易符学认为,‘同形同宗,同音意同。’把字形和字音都看作是象。形是象的阳面,音是象的阴面。字与字之间,都有一分为二,对立统一,是互为其根,分层扩展的关系,它所表现的是一个八卦次序图的结构模型。汉字易符说涉及的范围极广,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专题的说明。但是,它从古老易学模型与汉字总体的逻辑联系上,推导出一个总体的格局,足以证明易符与字符是相通的。”<br>    汉字的造字法本于易学原理,其结构模式无不是阴阳五行观念的反映,说到底,汉字的结构模式,就是易学模式。因此,汉字的结构模型、汉字的形音合璧、汉字的思维内涵、汉字的科学规律,是在易学原理、易学思潮全面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门语言文字学。正如萧启宏所说:“今天汉语的基础,是在五千年前黄帝时代的语言传承下来的,其基本词汇和词汇结构方式,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以,易学理论是中国语文理论的基石。”(《汉字通易经》第三章第七节)<br>    总之,汉字在易学思维的全面影响下,形成了道器浑一、阴阳合一、五常统一、形意象一、象数归一的表意表音文字。<br>    如果从伏羲画卦表意算起,汉字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如果从黄帝时代仓颉造字算起,也有五千年的历史。<br>    尽管汉字源于易学思维,但易学不等于汉字。“易学卦爻符号已经成为能表达出宇宙万物万般变化原理的宇宙方程。它与文字之间还有一窗之隔,那就是它把卦形作为一种象,这种象运载的是一套科学的道理,它可以用任何语言来表达,它不固定代表每一事物的名称,与物名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所以,它不能书写语言,还不是文字。但是它已经走到了文字领域的边缘,给文字的发明带来明确的暗示。”(萧启宏《汉字通易经·第四章》)伏羲画卦,“天下之能事毕矣”,“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于是,仓颉因此而创出汉字。所以说,易学思维就是汉字的根源,这是毫无疑义的。<br>    尽管易学不等于汉字,但卦象中亦有原始汉字的痕迹,这也反映了上古易卦与文字语言混沌不分草创时期的真实情景。<br>    自古以来,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文字的起源极为古远,公认汉字是原始社会的产物。至于具体年代,则众说不一。有的说本于八卦,有的说源于河图洛书,有的说始于结绳记事。不管怎样,古人多认为八卦为伏羲所画,即为文字之始,乃上古记事、记物之符号。《易·系辞》明言:“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即伏羲氏。宋代易学家杨诚斋在其《易传》中说“以类万物之情”之语,表示八卦具有文字功能。宋代理学大师程颐进而提出汉字是一套易学符号的著名观点。杨诚斋指出:“卦者其名,画者非卦,乃伏羲初制文字。”(《诚斋易传》)<br>    《印学丛谈》说:“伏羲因画八卦作龙书,神农因嘉禾作穗书,黄帝见庆云作云书。”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说: “中国最古的文字是八卦。”“书可以起源于八卦,画也可以起源于八卦。”就连西方大科学家莱布尼茨也说:“六十四卦图给普通文字的发明以重大的暗示。”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告诫其女儿:“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地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br>    一、八卦为汉字之源<br>    最早的文字,是由图画而来,亦即文字的原始状态。然而单纯的图画,未必是文字,只有当图画和语言结合起来了,才算真正的文字。如画个山,念作山字;画个水,念作水字。人人如此,约定俗成,文字才算形成。因此,文字与图画的根本区别,就是文字是有音节的图画。<br>    ……
展开
目录
序<br>再版自序<br>前言<br>再版前言<br>第一章 总论<br>一、八卦为汉字之源<br>二、八卦之象<br>三、河图<br>四、阴阳五行<br>五、八卦之象的全息功能<br>六、汉字六书及其他<br>(一)象形<br>(二)指事<br>(三)会意<br>(四)形声<br>(五)转注<br>(六)假借<br>七、汉字中的数理阴阳概念<br><br>第二章 汉字与易学思维<br>元<br>德(惠) <br>日月易<br>星辰<br>圭卦<br>爻<br>学·学<br>古<br>周<br>宙<br>道<br>器<br>神<br>玄<br>独·独<br>微<br>几·几<br>先<br>後·后<br>陲·阴 阳·阳<br>柔刚·刚<br>期<br>屈伸<br>幻<br>化<br>公<br>避<br>敝<br>力<br>天<br>地<br>人<br>人中<br>肾·肾<br>肝<br>肺<br>脾<br>心<br>王<br>大<br>小<br>相<br>丞<br>主<br>承<br>山<br>川<br>凰·风<br>雷<br>雨<br>缒·龙<br>文<br>武<br>历·历<br>农·农<br>参·参<br>斗<br>度<br>画·昼夜<br>崴·岁年<br>旬<br>象<br>首<br>准·准<br>端<br>北<br>中·忠<br>伍<br>本<br>畴·时<br>是<br>圜<br>圆·圆<br>半<br>析<br>世<br>示<br>木<br>火<br>土<br>金<br>才<br>春、夏、秋、鼟·冬<br>生畏·长收藏<br>柬·东西南北<br>青龙朱雀白虎玄武<br>青<br>赤<br>白<br>黑<br>黄<br>酸、苦、甘、辛、咸<br>琴<br>棋<br>害·书<br>画·画<br>漠·汉<br>儒<br>士<br>智·知<br>信<br>俭·俭<br>养·养<br>酒臀·医<br>氯·气<br>精<br>父<br>母<br>女<br>男妇·妇<br>字<br>胎始<br>终·终<br>妊娠<br>好<br>孙·孙<br>保<br>安<br>稣·和<br>比<br>友<br>兄·见<br>眉<br>耳 目<br>声·声<br>鼓<br>哭<br>乐·乐<br>喜<br>陈壁·坠<br>鸟·鸟<br>豕<br>牛<br>羊<br>马·马<br>阉·阉<br>果<br>杲杳<br>巢窠<br>旦<br>科<br>理(一)<br>理(二)<br>略<br>敷·数<br>勾股<br>棠·业<br>燧<br>食色<br>瓷<br>纸·纸<br>磁<br>张·张<br>壹·壶<br>灸<br>酱·酱(曲)<br>射<br>箭<br>弩<br>贾·贾<br>贸·贸<br>贫·贫<br>卓·车<br>舟船<br>经·经<br>纲·纲<br>统·统<br>正维-维<br>贞·贞<br>荣·荣<br>出入<br>岳·岳<br>景藏<br>極·极反<br>罡罗·罗<br><br>第三章 数字与易学思维<br>一、一至十数<br>一<br>二<br>三<br>四<br>五<br>六<br>七<br>八<br>九<br>十<br>二、十于与十二支<br>(一)十干<br>甲<br>乙<br>丙<br>丁<br>戊<br>己<br>庚<br>辛<br>壬<br>癸<br>(二)十二支<br>子<br>丑<br>寅<br>卯<br>辰<br>巳<br>年<br>来<br>由<br>酉<br>戌<br>亥<br><br>第四章 八卦、六十四卦通释<br>一、八卦<br>乾<br>坤<br>震<br>坎<br>艮<br>巽<br>离·离<br>兑<br>二、六十四卦<br>乾<br>坤<br>屯<br>蒙<br>需<br>讼·讼<br>师·师<br>比<br>小畜<br>履<br>泰<br>否<br>同人<br>大有<br>谦·谦<br>豫<br>随<br>蛊·蛊<br>酶·临<br>观·观<br>噬嗑<br>贲·贲<br>剥<br>後·复<br>无妄<br>大畜<br>颐·颐<br>大遇·过<br>坎<br>雕·离<br>咸<br>恒<br>逐·遁<br>大壮·壮<br>晋·晋<br>明夷<br>家人<br>睽<br>蹇<br>解<br>损·损<br>益<br>央<br>姤<br>基<br>升<br>困<br>井<br>堇<br>鼎<br>震<br>艮<br>渐·渐<br>蹄·归妹<br>丰·丰<br>旅<br>巽<br>兑<br>涣<br>节·节<br>中孚<br>小遇·过<br>既济·济<br>未济·济<br><br>第五章 《周易》经、传中的成语<br>一、《易经》中的成语<br>二、《易传》中的成语<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