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哲学史大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28033
  • 作      者:
    蔡仁厚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蔡仁厚,江西雩都人,1930年生。先后任教于东海大学中文系、中兴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与哲学研究所。现任东海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孔孟苟哲学》、《宋明理学北宋篇》、《宋明理学南宋篇》、《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墨家哲学》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蔡仁厚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儒学大家,知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蔡教授多年来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不断思考的一个结晶。全书共分5卷。1、2、4卷以人物为主题,详细地阐述了从百花齐放的先秦时期到宋明理学时期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在第3卷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与中国各个学派的融合。第5卷简要地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国儒学与西方哲学的碰撞与交融。作者以史为基础,以观念性与理论性为特色,既阐述了中国哲学思想各个学派之间的相融与消化,在开与合之间不断地发展,又比较了中西哲学的异同。本书为关注中国哲学发展的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又,正因佛性虽遍及一切(故曰恒沙佛法佛性),但须有缘了二因以显之。草木瓦石有正因佛性,但不能自显缘了二因佛性而具断德与智德,故实亦不能自显其正因佛性而为法身,而是由于吾之法身可摄及草木瓦石,而使之一起在“中道空”中呈现耳(一起登法界)。故荆溪所谓“无情有性”(单指正因)之有,与一般说“有情有性”(兼具三因)之有,含意并不同。
    D.天台圆教之特色:开权显实
    总之,天台圆教乃相应法华之“开权显实,发迹显本”而建立,为要表达这个佛乘圆教,它必须依法华经所谓“决了声闻法”而决了一切分别说的权教。
    1.它决了藏教与通教而畅通之,使之不滞于六识与界内。
    2.它决了始别教阿赖耶而畅通之,而不分解地说阿赖耶缘起
    (妄心系统)。
    3.它决了终别教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畅通之,而不分解地说
    如来藏缘起(真心系统)。它经过这一切决了,而说出“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十法界。此“一念无明法性心”,①从无明方面说,它是烦恼心、阴识心,是妄心,但天台圆教却不分解地“唯阿赖耶”。②从法性方面说,它就是真心,但天台圆教亦不分解地“唯真心”。此即所谓决了一切分别说的权教,而成圆教,天台教之性具系统是存有论的圆具,配上般若之作用的圆,一纵一横,有纲有纬,遂成真实圓教。
    西晋时有竺法护,本月支人,世居敦煌,因从师为竺姓,后至长安,又至洛阳,前后40年,译经甚多,有《光赞(大品)般若》、《维摩经》、《正法华经》、《华严十地品》等大乘经,又译小乘经多种。另有帛远(字法祖,中国人)与竺法兰等在北方讲般若,然撰述甚少。
    初期佛教之流传,大抵“宗教重于学术,信仰重于理智”,尚未进到“佛学”之阶段.
    第二节 释道安与六家七宗
    西晋亡,中国分裂,南方是东晋,北方是五胡十六国,佛教在北方以般若学为主流,其最重要之人物,先为释道安,后为鸠摩罗什。
    道安(312-385年)首先以释为姓,其学以般若为主,又倡导禅定工夫,整理戒律,注释经论。他是佛图澄之弟子,澄善诵神咒,尝显神异以感化石勒石虎。而道安“无变化伎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中年在荆襄,分张徒众,往各地弘化。晚年在长安主持译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之人物。
    佛教传人中国,最初只依附神仙方技,活动于宫廷民间。至魏晋玄学兴起,成为接引佛教教理之津梁,佛学乃渐次进人中国士人之心灵。于是出现“格义”,以中国之思想(老庄易理)比拟配合,以说般若性空之义。道安早岁亦用格义,中岁以后,谓“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弃而不用。然六家七宗中仍有道安。兹略作介述:
    一、本无宗——以道安为主。“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以为“人之所滞,滞在末有,若托心本无,则异想便息”。“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其说大体以“无”与“空”为同一事。
    二、本无异宗——以竺法深(琛)为主。谓“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壑然无形,而万物由之而生也。有虽可生,而无能生万物.故佛答梵志,四大从空而生”。此宗与本无宗共为一家。
    三、即色宗——以支道林(名遁,314-366年)为主。支著即色游玄论,以为“色不白色,虽色而空”,“即色是空,非色灭空”。意谓一切现象皆无实在性,色即是空,不待“色灭”而后为“空”。
    四、识含宗——以于法开为主。谓“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灭识,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此宗受早期识变观念之影响,有唯识学之倾向。与般若性空之义则不相应。
展开
目录
增订新版小序
引论
第一卷 先秦时期
中国文化原初形态之百花齐放
第一章 上古思想之趋势
第一节 原初的观念形态
第二节 周初之“敬”的观念
第三节 礼的时代与宗教人文化
第四节 天命下贯而为“性”之趋势
第二章 孔子的仁教
第一节 道之本统的再开发
第二节 仁的意义与特性
第三节 仁智圣的生命领域
第四节 由仁智圣遥契性与天道
第五节 义命观念与主宰性之肯定
第六节 宗教、义务与自我问题
第三章 墨子的思想
第一节 最高的价值规范——天志
第二节 权威主义的政治论——尚同
第三节 爱的社会之向往一——兼爱
第四节 功利实用的文化观
第五节 墨学的评论
第六节 以质救文的方向与途径
第四章 孟子的心性之学
第一节 即心言性——性善
第二节 仁义內在——由仁义行
第三节 性命对扬——透显道德性
第四节 存养充扩之修养论
第五节 政治思想之精义
第五章 老子的哲学
第一节 “无”的智慧之进路
第二节 以无为道与道之双重性
第三节 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第四节 人生的智慧:正言若反
第五节 立身之道与政治理想
第六章 庄子的智慧
第一节 老庄之同与异
第二节 道心显发的观照之慧
第三节 一死生、齐物我、泯是非
第四节 道家智慧的特性与意义
第七章 名家与墨辩
第一节 惠施之“合同异
第二节 公孙龙之“离坚白
第三节 辩者之徒的怪说
第四节 墨辩申哲学性的理论
第八章 中庸易传的形上思想
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所涉及的意义
第二节 慎独、致中和
第三节 诚体流行,生物不测
第四节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第五节 寂感之神——本体论的妙用
第六节 宇宙论的演生与三极之道,
第九章 荀子的学说
第一节 制天用天的思想
第二节 化性起伪
第三节 以智识心——知性主体之透显
第四节 解蔽与正名
第五节 礼义之统
第十章 法家与秦政
第一节 法家的兴起与演变
第二节 韩非的人性观与价值观
第三节 韩非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法家与秦政

第二卷 两汉魏晋:
儒学转型而趋衰与道家玄理之再现
第一章 汉初思想概述
第一节 汉初思想之先导——阴阳家与吕氏春秋
第二节 反法归儒与儒法之辨
第三节 汉代精神开国之盛音——贾谊
第四节 杂家申的道家——淮南子
第二章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复古更化:理性之超越表现
第二节 董子春秋学要义
第三节 天人感应之哲学
第四节 人性思想略述
第五节 附论:扬雄之太玄与法言
第三章 王充的性命论
第一节 王充思想之特点
第二节 用气为性
第三节 性成命定
第四节 气性领域之全幅意义
第四章 人物志的才性系统
第一节 才性之特征与姿态
第二节 才质与德性(英雄、圣人)
第三节 艺术境界与智悟境界
第五章 王弼之易学与老学
第一节 易学三系与王弼易学之渊源
……

第三卷 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
异质文化之吸收与消化

第四卷 宋明时期:
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展

第五卷 近三百年:
文化生命之歪曲、冲击与新生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