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正因佛性虽遍及一切(故曰恒沙佛法佛性),但须有缘了二因以显之。草木瓦石有正因佛性,但不能自显缘了二因佛性而具断德与智德,故实亦不能自显其正因佛性而为法身,而是由于吾之法身可摄及草木瓦石,而使之一起在“中道空”中呈现耳(一起登法界)。故荆溪所谓“无情有性”(单指正因)之有,与一般说“有情有性”(兼具三因)之有,含意并不同。
D.天台圆教之特色:开权显实
总之,天台圆教乃相应法华之“开权显实,发迹显本”而建立,为要表达这个佛乘圆教,它必须依法华经所谓“决了声闻法”而决了一切分别说的权教。
1.它决了藏教与通教而畅通之,使之不滞于六识与界内。
2.它决了始别教阿赖耶而畅通之,而不分解地说阿赖耶缘起
(妄心系统)。
3.它决了终别教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畅通之,而不分解地说
如来藏缘起(真心系统)。它经过这一切决了,而说出“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十法界。此“一念无明法性心”,①从无明方面说,它是烦恼心、阴识心,是妄心,但天台圆教却不分解地“唯阿赖耶”。②从法性方面说,它就是真心,但天台圆教亦不分解地“唯真心”。此即所谓决了一切分别说的权教,而成圆教,天台教之性具系统是存有论的圆具,配上般若之作用的圆,一纵一横,有纲有纬,遂成真实圓教。
西晋时有竺法护,本月支人,世居敦煌,因从师为竺姓,后至长安,又至洛阳,前后40年,译经甚多,有《光赞(大品)般若》、《维摩经》、《正法华经》、《华严十地品》等大乘经,又译小乘经多种。另有帛远(字法祖,中国人)与竺法兰等在北方讲般若,然撰述甚少。
初期佛教之流传,大抵“宗教重于学术,信仰重于理智”,尚未进到“佛学”之阶段.
第二节 释道安与六家七宗
西晋亡,中国分裂,南方是东晋,北方是五胡十六国,佛教在北方以般若学为主流,其最重要之人物,先为释道安,后为鸠摩罗什。
道安(312-385年)首先以释为姓,其学以般若为主,又倡导禅定工夫,整理戒律,注释经论。他是佛图澄之弟子,澄善诵神咒,尝显神异以感化石勒石虎。而道安“无变化伎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中年在荆襄,分张徒众,往各地弘化。晚年在长安主持译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之人物。
佛教传人中国,最初只依附神仙方技,活动于宫廷民间。至魏晋玄学兴起,成为接引佛教教理之津梁,佛学乃渐次进人中国士人之心灵。于是出现“格义”,以中国之思想(老庄易理)比拟配合,以说般若性空之义。道安早岁亦用格义,中岁以后,谓“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弃而不用。然六家七宗中仍有道安。兹略作介述:
一、本无宗——以道安为主。“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以为“人之所滞,滞在末有,若托心本无,则异想便息”。“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其说大体以“无”与“空”为同一事。
二、本无异宗——以竺法深(琛)为主。谓“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壑然无形,而万物由之而生也。有虽可生,而无能生万物.故佛答梵志,四大从空而生”。此宗与本无宗共为一家。
三、即色宗——以支道林(名遁,314-366年)为主。支著即色游玄论,以为“色不白色,虽色而空”,“即色是空,非色灭空”。意谓一切现象皆无实在性,色即是空,不待“色灭”而后为“空”。
四、识含宗——以于法开为主。谓“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灭识,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此宗受早期识变观念之影响,有唯识学之倾向。与般若性空之义则不相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