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气论与仁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831614
  • 作      者:
    李存山著
  • 出 版 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存山,1951年生于北京市,1978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曾任哲学编辑室主任、杂志社副总编辑;200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及《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著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国学经典·老子》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朱熹曾列举了格物致知的“用力之方”,他说:“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大学或问》下)格物的范围甚广,从内心的“念虑之微”到身外的“鸟兽草木之宜”,都是格物的下手处。朱熹又论格物有“先后缓急之序”云:“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先后缓急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陈齐仲》)依此次序,格物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草木器用虽然也在格物的范围之内,但算不上真学问。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格物”之“物”,程颐曾说:“物不必谓事物然后谓之物也,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豁然有觉处。”(《遗书》卷十七)格物不仅是格外物,而且包含着反察自己之身。《遗书》卷十八记有“观物察己”的讨论:“问:观物察己,还因见物反求诸身否?日:不必如此说。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又问:致知先求之四端如何?日: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在程颐看来,观外物和察己身是同一的,反求内心的仁义礼智固然重要,但对一草一木也“须是察”。<br>    朱熹曾列举了格物致知的“用力之方”,他说:“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大学或问》下)格物的范围甚广,从内心的“念虑之微”到身外的“鸟兽草木之宜”,都是格物的下手处。朱熹又论格物有“先后缓急之序”云:“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先后缓急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陈齐仲》)依此次序,格物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草木器用虽然也在格物的范围之内,但算不上真学问。<br>    程朱与孟子所相同者,是都认为人性本善。程朱与孟子所不同者略有二端: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不同于犬、牛之性,程朱则认为鸟兽草木等也含有纯善的本然之性,只不过其气质比人昏浊驳杂,故显现不全;孟子对体认人之性善只提出“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程朱则认为须是格物“积习既久”之后才能“豁然贯通”。
展开
目录
气论探索<br>先秦时期的五行说与气论<br>先秦气论与古希腊伊奥尼亚哲学<br>气、实体与场有<br>从“两仪”释“太极”<br><br>庄子与惠施<br>庄子的薪火之喻与“悬解”<br>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br>比照郭店楚《老子》和《太一生水》<br>《内业》等四篇的写作时间和作者<br>《内业》等四篇的精气思想探微<br>关于《内业》等四篇精气思想的几个问题<br>再谈《内业》等四篇的写作时间——与学友白奚先生商榷747<br>如何探讨气论哲学的“一般性质”<br>“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评曾振宇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br>“气”概念的几个层次意义的分殊<br>新唯物论:“接着”气论讲<br><br>仁学广议<br>仁学与气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结构<br>“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评儒家的“以神道设教”思想<br>礼仪之争与学教之辨<br>仁学现代化需要克服的几个理论问题<br>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br>孔子智慧与实践智慧<br>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及环境保护<br>自然的“经济体系”还是“道德体系”?<br>从“郊社之礼”看儒耶分歧<br>儒家的民本与人权<br>“人本”与“民本”<br>“三事”之说与文化的五要素<br><br>宋明儒学散论<br>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br>李觏的性情论及其与楚简性情论的比较<br>“先识造化”与“先识仁”——略论关学与洛学的异同<br>“天人合一”与中国哲学的实在论<br>从性善论到泛性善论<br>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br>罗钦顺的儒释之辨——兼论其与关学和洛学的关系<br>罗、王、吴心性思想合说<br><br>气论与仁学<br>“本天”与“本心”——儒释在本体论上的区别及陆王心本论的特点<br>明代的两大儒与“五四”时期的德赛二先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