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34806
  • 作      者:
    赵恒著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试图从历史学的视角、用国际政治理论的方法对核不扩散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充分占有外文材料的基础上,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核不扩散机制以及与该机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综合的和动态的研究。并结合相关的机制理论、不扩散理论、国际法等方面的理论,对所要涉及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概括、叙述,力图做到史论的恰当结合,力争在历史学、军事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所要论述的问题叙述好、解释好。
展开
作者简介
    赵恒,河南省镇平县人。1987年、1997年分别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2004年7月在复旦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07年10月从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在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从事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教学与科研涉及世界现当代史、国际关系、德国史以及军备控制与裁军等领域,并就这些领域在《西亚非洲》、《德国研究》、《韩国研究》、《军事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已出版专著《印度核政策的历史分析》。
展开
内容介绍
    核武器问题、核武器的扩散问题、防止核武器扩散问题、核军备控制问题、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机制建立与维护问题,一直是战后国际关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议题之一,在冷战最紧张时期还是最急迫、最重要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发展虽然导致两个超级核大国走上核裁军之路,核战争的危险减弱了,但核扩散问题却有加剧的现实与趋势。<br>    在防止核武器的横向、纵向扩散过程中,国际社会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被统称为“核不扩散机制”。《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对核不扩散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展开
精彩书摘
    (2)条约自身设置的保障条款<br>    在重要的不扩散条约与协定中,除了NPT外,其他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保障监督条款。例如还没有生效的CTBT,就专门在条文中建立了一个包括监测系统、磋商和澄清、现场视察、信任措施在内的完整核查机制。这些条约中的核查条款有形、无形中增加了保障监督的力度,降低了扩散的冲动。<br>    (3)条约法的义务<br>    对于上述的诸多条约,除了NPT、CTBT这两个核心条约有几个非成员国外,多数国家要么都加入,要么是有选择加入。换句话说,条约成员国既获得了相应的好处,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因为依照国际法“签约必须履行”的基本原则,违约不仅仅要承担道义谴责、损害国家信誉的后果,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例如,按照《IAEA规约》的条款,违约情况严重的话,该状况会提交安理会进行讨论,如果安理会认可了IAEA的报告,违约国就有遭到联合国制裁的风险,这是多数国家所不愿看到和经历的。<br>    (4)针对核禁试的技术安排<br>    由于核试验是核武器研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那么通过监测其他国家的核试验,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就有可能了解和掌握其发展核武器的方向。最初的核试验是以大气层方式为主,因此,通过空中摄影可以了解核试验的准备过程,通过次声监测可以确定核试验的时间和威力的大体范围,通过对核爆炸沉降物的取样分析可以给出核试验的威力、核装置的原始装料等重要信息。当《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核试验转入地下后,核试验的地震监测就显得更加重要。与之相关的信号探测、识别、定位等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在1996年9月通过的CTBT中明确指出:对一切违约的核爆炸进行监测和核查由国际监测系统负责,该系统包含由地震、放射性核素、次声、水声四种监测技术的321个台站,以及相关的通信手段组成,并由国际数据中心技术秘书处提供支持,监测能力覆盖全球。据此,国际社会要在全球设立50个监测能力较强的地震台站,再依靠120个能力一般的辅助台站在需要时提供数据。这样,威力在1000吨梯恩梯当量以上的地下核爆炸,不论在地球上什么地方进行,都能被迅速探测到。由80个台站组成的放射性核素监测网,加上次声监测网,也将能够监测到任何大气层和地下的核爆炸试验,水声监测网将使水下和近水面的核爆炸无处遁形。由此,完整的核试验核查技术就建立起来了,防止核扩散的技术安排得到了落实。<br>    (5)政治保障:积极与消极安全保证<br>    这两种安全保证应该属于政治保障的范畴,通过保证的落实,让无核国家对核不扩散机制抱有信心,不会因为没有核武器而对自己的安全感到不安,不产生进行扩散的冲动,从而达到核不扩散的目的,从目前的状况看,效果尚可。<br>    (6)出口控制<br>    出口控制是实现核不扩散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具有核能力的国家主动或被动限制自己的核技术、核设备等的出口。国际出口控制机制主要包括上文已经简要叙述过的桑戈委员会、核供应国集团,以及巴黎统筹委员会。<br>    冷战开始之后,美国就开始实施了适用于对苏联贸易的出口限制。到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腊、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亚秘密成立了“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CommitteeforExportContr01),因其总部设在巴黎,通常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巴统是冷战的产物,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组建的一个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三大类上万种产品,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与核相关的技术、材料、设备更是严控的项目。被巴统列为监控目标的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一些民族主义国家,总数共约30个。<br>    虽然“巴统”并非专门的防止核扩散的组织,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核扩散的目的(这里不考虑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禁运、封锁的政治因素)。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巴统的地位开始降低,并被迫在1994年4月1日解散。然而,它在核领域的监控职能没有消散,而是转移到其他机构,如IAEA。<br>    桑戈委员会的主要出口控制方式是确立“触发清单”,“清单”由A、B两个备忘录组成,其依据是NPrll的相关要求。前者列出了“源材料”和“特种可裂变材料”的定义,同时规定了“触发”保障监督的数量和时限,即在12个月以内向某一国出口特种可裂变材料50有效克以上,天然铀500千克以上,贫化铀1000千克和钍1000千克以上要触发保障监督。出口条件是要求无核国家保证进口的材料,以及从这些材料中产生的或通过其使用产生的特种可裂变材料,不转用于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并置于IAEA保障监督之下;不向其他无核国家转让所进口的源材料或特种可裂变材料。后者是就专门处理、使用或视察特种可裂变材料而涉及或制造的设备和材料作出规定。列出的类项有六个:反应堆及其所用设备;反应堆所用非核材料;后处理厂及专门为此设计或制造的设备;燃料元器件制造厂及专门为此设计或制造的设备;铀同位素分离厂及专门为此设计或制造的设备;重水、氘和氘化物生产厂及专门为此设计或制造的设备。在做出这些出口决定时,要求接受国保证接受保障监督,不转用于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不将这些设备和材料再转让给无核国家。有一个缺憾是,它在向无核武器的非NPT缔约国出口时,不要求进口国接受IAEA的“全面保障监督”,只要求对进口项目进行保障监督。
展开
目录
绪论<br>第一章 安全机制的历史发展<br>第一节 安全机制概念的确定<br>第二节 历史上的安全机制<br>第三节 历史视野下的安全机制<br><br>第二章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与理论<br>第一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概念界定<br>第二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发展<br>第三节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条文解读<br>第四节 核不扩散的基础理论<br>第五节 核不扩散的机制架构<br>第六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学总结<br><br>第三章 核不扩散机制历史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上)——机制内挑战的不同类型及其历史发展<br>第一节 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不同类型挑战<br>第二节 不成功的机制内挑战:历史与经验<br>第三节 边缘性的机制内挑战:历史与未来<br>第四节 游离性的机制内挑战:历史与前景<br><br>第四章 核不扩散机制历史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下)——机制外挑战的不同类型及其历史发展<br>第一节 明晰的印度型挑战:历史与现实<br>第二节 模糊性的以色列型挑战:历史与未来<br>第三节 迷途知返的南非式挑战:历史与现状<br>第四节 体制外非国家行为者挑战——核恐怖主义:历史与前景<br><br>第五章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与非历史局限<br>第一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局限<br>第二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非历史局限<br>第三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完善<br><br>第六章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历史发展<br>第一节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历史回顾<br>第二节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机制挑战<br>第三节 美国的核双重标准:历史及不扩散意义<br><br>第七章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延续——若干重要问题探究<br>第一节 《核不扩散条约》的修改<br>第二节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生效<br>第三节 核双重标准的核不扩散应用问题<br>第四节 核恐怖主义<br>第五节 反扩散的历史与政策<br>第六节 其他问题<br>参考书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