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化过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1061573
  • 作      者:
    李卓主编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本次会议主要从三个层面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首先是对近代以来东亚三国相互认识的总体把握,如大东文化大学校长和田守教授的“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韩国江原大学教授李光来的“东亚时代的结束与朝鲜的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教授的“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思考”及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晓秋教授的“19世纪东亚三国对外意识的演变和比较”、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杨栋梁教授的“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对华观的变迁”等报告和论文都对近代以来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及其演变过程做了宏观的、动态的考察,其视野宽阔,分析深刻,对加深这一问题的认识与了解极具启发性。<br>    其次是通过对思想、文化、政治、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具体问题的分析,阐述近代以来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与会学者根据长期以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点与侧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如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的论文“两种‘实学’的相遇与幕末明治期的‘脱亚’行程”、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赵德宇教授的论文“江户时代日本知识界的中国观”、韩国高丽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辛炫承研究教授的论文“日本的近代化与儒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教授的论文“近代化过程中日本文化的周期性演变”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东亚文化的共性、个性、相互影响及变化过程;韩国高丽大学政治外交学部副教授朴鸿圭的论文“日本殖民思想的形成过程与社会进化论”、大东文化大学外国语学部田中宽教授的论文“‘历史和解’与民族主义——寻求日、中、韩的对话视点”、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李文教授的论文“近代史上中日两国对‘亚洲主义’的不同认识”、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沈海涛教授的论文“近代日本民族自他认识探源及其现代意义”、韩国高丽大学宋浣范教授的论文“日本的国定历史教科书与民族主义”、台湾大学政治学系石之瑜教授的论文“亚洲的超克?——日本战后近代思想中的时间与空间”等重点分析、考察了近代东亚国家的亚洲主义、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等问题。也有一些论文侧重对东亚国家在具体时期、具体制度、具体现象等方面的相互认识进行了实证而又有说服力的研究与探讨。<br>    第三,通过对历史上有代表性人物的实证考察,阐明近代以来东亚各国的相互认识。各国之间的相互认识,是通过具体人物的思想、看法表达出来的,因此,对人物的考察是了解东亚三国相互认识的关键。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主要通过对中日两国近代以来重要历史人物的考察阐述中日两国的相互认识。论述中国人对日认识的有南开大学外语学院刘雨珍教授的“黄遵宪《朝鲜策略》中的日本因素”、南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石云艳的“梁启超的日本认识”、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李国忠的“超越‘日本化’——论孙中山对日本近代化的认识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构想”。论述日本人对华认识的有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教授戴宇的“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与初期《日本人》”、吉林农业大学外籍专家神谷昌史的“浮田和民的中国认识——以批判‘二十一条’要求为中心”、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可喜与日中友好协会福岛本部常任理事大概直司合作的“汉民族是和平论者——服部宇之吉中国观简介”、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平川均的“一个外交研究者和亚细亚主义——试论鹿岛守之助的泛亚洲论”、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法学部讲师武田知己的“战前及战后的松村谦三访华”,这些具体人物的实证考察,加深了与会者对东亚三国的对华认识的直接了解。
展开
目录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br>东亚时代的结束与朝鲜的应对——以作为文化民族主义的东道优越论为中心<br>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思考<br>19世纪东亚三国对外意识的演变和比较<br>日本与“华夷秩序”<br>江户时代日本知识界的中国观<br>两种“实学”的相遇与幕末明治期的“脱亚”行程<br>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对华观的变迁——从“仰视”到蔑视的运行轨迹<br>近代化过程中日本文化的周期性演变<br>亚洲的超克?——日本战后近代思想中的时间与空间<br>日本殖民思想的形成过程与社会进化论<br>“历史和解”与民族主义——寻求日、中、韩的对话视点<br>日本的近代化与儒教思想<br>近代史上中日两国对“亚洲主义”的不同认识<br>近代日本民族自他认识探源及其现代意义<br>东亚安全与中日韩合作<br>1871-1881年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以“琉球事件”为中心<br>试析朝鲜王朝之小中华观及其演变<br>明治时期日本货币制度及其亚洲认识<br>日本大正时期稳健派的形成及其影响<br>日本侵华战争起因中的心理剖析——以开战前日本方面的反省与悖反为例<br>日本的国定历史教科书与民族主义<br>日本对西方女性观的认识与应对——以良妻贤母观的形成为中心<br>试论越剧《天道正义》中的近代女性形象——以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作品为中心<br>汉字文化有可能再统合吗?——东亚汉字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br>黄遵宪《朝鲜策略》中的日本因素<br>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与初期《日本人》<br>梁启超的日本观<br>超越“日本化”——论孙中山对日本近代化的认识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构想<br>浮田和民的中国认识——以批判“二十一条”要求为中心<br>“汉民族是和平论者”——服部宇之吉中国观简介<br>一个外交研究者和亚细亚主义——试论鹿岛守之助的泛亚洲论<br>战前及战后的松村谦三访华——“日中提携论”的延续及其演变<br>私人资本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r>企业精神与构建商业共同体的可能性<br>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日中比较<br>中日两国非正规就业问题比较研究<br>日本钢铁业发展动力论——以其与战后改革关联为中心<br>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与跨国分析<br>中国水污染与日元贷款的环境合作<br>新地区主义视角下的东亚投资合作问题研究一<br>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