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the Sino-British relations in the 1830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65190
  • 作      者:
    吴义雄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的遗产、从律劳卑到罗便臣、突破体制的努力:义律和邓廷桢的主张与措施、义律与鸦片问题、义律与中英关系的决裂、英人寻求在华治外法权的舆论准备、清政府的涉外执法透视、30年代的立法酝酿、义律与在华实施治外法权的尝试等。
展开
精彩书摘
    鸦片战争前后的来华英商及其团体
    自鸦片战争发生后,对于这场战争究竟因何而起这一问题,历代学者和政治评论家进行了无数阐述,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鸦片问题,帝国主义扩张,文化冲突,商业贸易问题,等等。无论何种原因,都与在华英国商人这一群体及其活动密切相关。在1834年之前,中英关系舞台上的主角之一无疑是东印度公司。虽然这家公司得到英王颁授的对华贸易特许权,又在印度成功地进行了殖民统治,因而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但其来华经营生意的大班,在澳门和广州管理贸易的“管理委员会”或“特选委员会”的成员,本质上都是商人。在该公司从事对华贸易的末期,以经营所谓“港脚贸易”为主的英国私商(private merchants),或称散商,渐成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方面都可与东印度公司分庭抗礼的群体。而1834年公司对华贸易特许权终止后,散商成为完全控制英国对华贸易的集团。导致19世纪30年代中英冲突的诸多问题,都在东印度公司贸易时代出现和发展,但在1834年后则迅速激化,其结果是鸦片战争的发生和战后条约口岸体制的建立。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后的来华英商及其团体
一 来华英商群体与广州贸易
二 来华英商派别与团体

第二章 英国在华治外法权之酝酿与尝试
一 问题的起源
二 英人寻求在华治外法权的舆论准备
三 清政府的涉外执法透视
四 30年代的立法酝酿
五 义律与在华实施治外法权的尝试
六 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的初步建立

第三章 粤海关税费问题与鸦片战争后海关税则谈判
一 粤海关税费问题之起源与演变
二 鸦片战争前夕粤海关税费征收情况
三 清政府解决海关税费问题的尝试
四 关于战后税则谈判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 兴泰行商欠案与鸦片战争前夕的行商体制
一 兴泰行商欠案始末
二 兴泰行商欠案之历史背景
三 连带赔偿责任制度与兴泰行商欠的赔偿
四 兴泰行商欠案与中英关系

第五章 鸦片问题及其在19世纪30年代的演变
一 1821-1839年鸦片输入数量与价值
二 白银外流问题的考察
三 英美商人共同的“事业”
四 邓廷桢与广东的禁烟问题

第六章 权力与体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与中英关系演变
一 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的遗产
二 从律劳卑到罗便臣
三 突破体制的努力:义律和邓廷桢的主张与措施
四 义律与鸦片问题
五 义律与中英关系的决裂
结语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